乘客“开门杀”,司机被判赔偿!

一宗说法 2024-09-05 16:18:16

### 案例回顾

2024年春日的一个午后,杭州市西湖区发生了一起令人唏嘘的交通事故。乘客李明(化名)在某网约车平台呼叫了一辆车,准备前往市中心参加重要会议,车由有多年驾龄的司机陈师傅(化名)驾驶。

车辆在接近目的地的一处繁忙十字路口时,停在红灯前排队。李明因时间紧迫,提出希望提前下车。陈师傅考虑到路口相对宽敞,认为没有问题便答应了。就在李明迅速推开后排右侧车门欲下车时,不幸发生了:一位年轻女士张芳(化名)正骑电动自行车沿非机动车道经过,车门猛然打开,与张芳的车猛烈相撞。张芳重重摔倒在地,痛苦地呻吟着,显然受伤不轻。围观路人纷纷前去查看情况。

陈师傅和李明被突如其来的意外惊呆了,立即报警并拨打急救电话。在交警和急救人员第一时间赶到后,张芳被送往医院救治。经过交警的现场勘查,事故认定:网约车司机陈师傅承担主要责任,乘客李明承担次要责任,而张芳不负责任。

事后,司法鉴定结果揭示了张芳的伤势极为严重:颅脑损伤导致日常活动能力严重受限,构成八级伤残,还患上了中度外伤性癫痫,被评定为六级残疾。巨额医疗费让她决定起诉索赔。

调查过程中,警方发现陈师傅的车辆登记为“非营运”,实际却用于网约车运营,并且未告知保险公司这一情况,使得保险理赔变得复杂化。张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险公司在交强险和商业三者险范围内赔偿总计约168万元,同时要求陈师傅和李明分别承担超出保险范围的70%和30%的赔偿责任,还要求网约车平台对事故共同赔偿。

### 案例分析

本案中的责任划分和保险理赔成为争议焦点。根据中国交通法及保险法的相关规定,由于陈师傅未将车辆性质变更告知保险公司,可能导致保险公司拒赔。不过,在交强险下,保险公司通常无法因投保车辆性质未明而免责,首先要在限额内进行赔付。

陈师傅作为司机,在繁忙路段同意乘客下车的决定显然不当,承担主要责任。同时,李明在不宜下车的地点强行下车,导致事故发生,需承担次要责任。至于网约车平台的责任,则取决于其在司机车辆使用性质审核中的履职情况。如果平台未尽审核义务,可能需共同承担责任。

对于张芳而言,法律诉讼是寻求合理赔偿和长远生活保障的必要手段。而这一案例也提醒网约车公司和司机在合规经营和保险合规上的重要性。

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案件都根据真实案件改编,不影响法律普及,如有侵权请联系。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