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年轻人的字典里没有 “容易” 二字,然而工作之后,当我摸到自己上移的发际线和微微凸起的肚腩时,才意识到这话并不准确。年轻人有些事其实很容易做到,比如容易秃头、容易失眠,还容易发胖。真是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肉”,作为996的社畜,一年下来钱没攒多少,肚子上的赘肉倒是多了不少。
正是瞄准了年轻人的这些痛点,市面上涌现出了各种主打无糖概念的产品,它们擅长营销和制造话题,涵盖了饮料、麦片、豆浆粉、八宝粥等众多品类。整个快消市场都在争抢无糖的流量,仿佛要把 “健康” 二字直接写在脸上。无糖成为了新的风口,仅2020年,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就突破了百亿元。但在这股热潮下,很多产品只是挂着无糖的招牌,实际上却含有糖分,消费者稍不注意就会陷入精心设计的无糖陷阱。
概念陷阱一些饮料包装上醒目地写着 “0蔗糖”,还宣传喝了不会胖。查看成分表,确实没有蔗糖,但却添加了结晶果糖。果糖同样是糖,这明显是故意混淆糖的概念。更过分的是一些宣称专为中老年人设计的食品,比如一款标注 “未添加白砂糖” 的燕麦,看似是为中老年人定制,实则添加了麦芽糊精和葡萄糖浆,却在包装上玩概念游戏。某款号称 “无添加蔗糖” 的豆浆粉,里面也添加了麦芽糖浆。这种行为实在恶劣,因为很多关注食品含糖量的中老年人,往往患有高血糖或糖尿病。不良商家打着健康的幌子,将这类产品卖给分不清糖概念的老人,存在巨大的消费隐患。若患病老人相信包装和宣传,把这些产品当作健康的无糖食品食用,可能会导致血糖飙升,后果不堪设想。隐形糖陷阱有些产品在含糖量上玩花样,不明确声称无糖,但为了提升口感、迎合消费者,会大量加糖。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这些产品的含糖量会如此之高。例如某些酸奶,说一盒奶半盒糖并不夸张,其含糖量高得惊人。再如八宝粥,很多人认为它是粗粮,比较健康,其实它的精制糖含量并不低。以某款畅销产品为例,其成分表中含量第一的是水,第二就是白砂糖。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包装食品的配料应按添加量递减排序。这意味着老人常喝的八宝粥罐头里,除了水,糖的含量最高,简直就是一罐高浓度糖水。更普遍且令人意外的是奶茶。为了减少心理负担,很多人喜欢点三分糖、五分糖,甚至完全无糖,以为这样就健康了,其实大多是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欺骗了。网上有一组对某著名连锁奶茶店产品的评测数据,全糖的糖分浓度是17%,而无糖的竟然也有11%。要知道奶茶的原材料本身就含有糖,点无糖只是店员不额外加糖而已。所谓的半糖和去糖,看似健康,实则与普通饮料相比,含糖量依然很高,这就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隐形糖陷阱。不仅饮料、零食中,甚至饭店的炒菜里也会悄悄添加大量糖来提升口感,吸引消费者,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大量糖分,增加了肥胖风险。为什么这些商家要玩文字游戏,搞假无糖呢?因为他们既想迎合消费者喜欢甜食的口感,又想蹭健康的概念,两头获利。喜欢吃糖是人的本能,很多人吃不惯无糖甚至代糖的产品。真正的无糖产品要获得大众欢迎非常困难。
以燕麦为例,完全无糖的燕麦虽然健康,但很多人,尤其是老人,会觉得无糖是偷工减料,在糊弄人。甚至有网友的家人觉得无糖燕麦的口感和猪饲料里的糠差不多,不甜、没味道,很难吃。这虽然是玩笑话,但也反映出问题。健康是大家都追求的,但越健康就越容易陷入口感困境。比如无糖美式咖啡的口感,很多人觉得还不如中药。代糖产品算是一种折中的选择,但仍有很多人觉得有糖的肥宅快乐水才是真的快乐,用代糖做的饼干和糕点,口感也总是怪怪的,甜得不够纯正。这说明人的生理系统很难被完全欺骗。
对糖的渴望是人类在几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深深印在DNA里的。在过去,高热量的甜食是非常珍贵的物资,糖分和碳水在口腔中产生的刺激,能够快速提升血糖、提供能量,是生存的奢侈品,所以人们对糖的渴望不难理解。人类长期处于糖匮乏的状态,随着近代工业发展,生产力提高,糖才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也是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糖变得越来越容易获取,但我们对糖的渴望依然强烈。糖饱和代糖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并不完美,有研究表明,它会让一部分人对糖的渴望更加强烈,导致摄入量不断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糖饱和时代来临,消费者摄入的糖越来越多,三高人群逐渐年轻化,很多年轻人早早患上了糖尿病,国民的肥胖率和超重率也不断上升,糖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控糖的重要性,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日本的快消品市场在这方面就经历了与我国相似的过程,尤其是加工食品领域。
在日本的经济泡沫时期,含糖碳酸饮料非常流行,当时无糖和代糖产品刚出现,但无糖产品几乎没有市场,主流人群不太接受,也不理解其存在的意义,含糖甚至高糖产品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尝试无糖的日本品牌销量并不理想。企业看到了无糖的发展趋势,在等待消费习惯的改变,提前进行布局和市场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健康饮食的观念在日本普及,低糖、代糖和无糖产品越来越受欢迎。以饮料市场为例,主流饮料都在控制糖含量,无糖饮料,尤其是无糖茶,成为日本饮料消费市场的主流。从2011年到2018年,无糖饮料的市场规模扩大了近3000亿日元。总体来说,脚踏实地做好产品的,销量都不会差,而那些打擦边球的伪无糖饮品正逐渐被市场淘汰。
虽然我国的无糖产品发展比日本晚一些,但随着需求增加,大量资本涌入无糖产业。以无糖市场为例,短短6年规模就增长了数倍,各类无糖产品大量涌现,市场鱼龙混杂,导致各种无糖陷阱集中出现。现在很多厂商宣传时,敢打着健康的旗号声称产品无糖,就是因为看准了大家对糖的了解不够深入。看到包装上印着 “零蔗糖”“未添加白砂糖” 等字样,就以为产品不含糖。
其实糖的种类很多,按分子结构划分,主要有单糖、双糖和多糖。为了方便大家辨别,我来列举一些常见的糖:单糖主要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双糖有蔗糖、乳糖、麦芽糖等;多糖有淀粉、纤维素等。
如何判断一款产品是否含糖呢?下面我来教大家一些识破套路的方法。
最直接的方法是看产品的配料表,它就像照妖镜,所有成分都逃不过。对照我上面提到的糖的种类,就能清楚地看到是否含糖。而且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中按添加量排序的规定,要是看到糖排在前几名,就一定要谨慎选择。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产品的营养成分表,以东方树叶为例,当营养成分表中的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两项都为0时,那就是无糖产品。这类双零饮料不仅不含糖,也没有热量,不用担心会发胖。事实上,无论是有糖还是无糖产品,都有各自的受众。坚持产品特性,秉持健康理念,即使暂时吃亏,也能逐渐吸引到忠实用户。但产品绝不能挂羊头卖狗肉,既想迎合消费者喜甜的口感,又想蹭健康的概念,通过玩文字游戏欺骗消费者。在商业竞争中,走得快不一定能走得远。希望大家多多转发本期内容,让身边还没意识到无糖陷阱的人了解相关信息,一起避免长胖。
【文本来源@牛顿顿顿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