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唐人街探案3》的票房已经超过25亿,正在向30亿发起冲击。
因为疫情耽搁一年而积压的观影热情,在《唐探3》的预售和目前的观影热情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而炫目的成绩单下,掩盖着深深的危机。
我没有第一时间发表唐探3的影评,也是不想影响目前的票房态势。毕竟中国电影在过去的一年遭受重创,而当下这个火热的春节档似乎预示了电影行业的复苏态势蓬蓬勃勃。
而我依然要在这个时候发表“盛世危言”,当然有些不合时宜。熟悉我评论的读者都知道我历来是国产影视剧的坚定支持者,我希望这个行业越来越好。
正因为如此,我仍旧需要将一些问题讲清楚,以作镜鉴。
《唐人街探案3》上映以来,票房一路高歌,而口碑却几乎垫底(目前豆瓣评分已经跌至5.9,为7部影片最低)。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唐探3至少还是在及格线以上的,有些评论认为差评是同行竞争,阴谋论,这个应该分开说。春节档的热搜、评论里有没有同行竞争或自我安利,肯定是有的。但唐探3质量不如预期,这也是事实,没有必要混为一谈。
那我就从自己的角度,来谈谈唐探3的问题,以及陈思诚试图创建的那个“唐探宇宙”的危机所在。以下内容包含剧透,请酌情食用。
目前网上关于唐探3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作为推理喜剧,唐探3的推理元素非常孱弱,所谓的本格推理差强人意。
第二种观点认为,“唐探”系列最吸引观众的地方并不在推理,而是影片包含的社会元素和王宝强代表的草根属性,因为有王宝强和“唐人街”这个文化背景,影片可以成为一种“社会风俗画”,并隐含一些阶层批判的内容,这才是唐探得以立足的所在。
事实上,我在2018年度电影总结中就说过:
说到底,电影中的推理只能复杂到一定程度,更吸引人的往往是探案者的个人魅力和营造的破案氛围。所以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注重特效和政治惊悚的背景,而陈思诚的唐探系列靠笑料和中国人走向世界中的文化冲突来营造看点。
那么从唐探3来说,本格推理的元素差强人意,而社会风俗性的展示,又淹没在一大堆并不新鲜的梗和宅男向元素里,王宝强完全成为工具人。所谓的最大悬念Q的身份揭示后,也没有给人很大的惊喜和震撼,基本只是串联起几部电影和网剧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那么这部电影的风评不佳也就难免了。
那么我们就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唐探3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以及应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还是要明确一下,作为罪案推理喜剧,推理的元素肯定是重要的,即便不比社会元素更重要,也是一半一半的分量。
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参照对象。对于唐探系列,目前有三部电影,一部网剧,还有一部有前传性质的《误杀》。
从核心的推理元素和社会批判元素来说,目前我认为结合最好的是《误杀》。这部影片的爽感是我在疫情前后这两年中的院线电影中的个人TOP3,同时又具有一些社会批判的严肃性,可以说是一部质量上佳的类型片。
也正因为如此,这部片的素材不断被拿来在一些演技PK类综艺中反复重演。片中肖央饰演的李维杰和陈冲饰演的拉韫的高智商斗法,让观众大呼过瘾。这说明,推理和社会性都是“唐探”系列不可或缺的元素。
然而有点尴尬的是,《误杀》是改编电影,虽然很好的融合进了唐探体系,但是毕竟不出于同源。
作为罪案推理来说,核心永远是三要素:谁犯了罪?怎么犯的罪?为什么犯罪?早期的推理小说如福尔摩斯等,大都聚焦于“谁犯了罪?”而随着犯罪技术和侦破技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般的不断发展,“怎么犯的罪”成为一些小说和影视剧的看点。
而日本的“社会派推理”则大都聚焦于“为什么犯罪?”从犯罪动机不断拷问人性和透视社会问题,我国观众极为熟悉的东野圭吾就属于这一派。
从风格来讲,两者并无优劣之分。而陈思诚从第一部《唐探》显然就试图将“本格推理”和“社会推理”的优势融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风格。在《唐探1》中,密室杀人案和思诺与养父的伦理纠葛又具有了社会派的元素。
而更重要的是对于王宝强饰演的唐仁这个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家乡那一段剧情,让唐仁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背井离乡的人生际遇让观众有了共情感。甚至连肖央和陈赫饰演的那两个警局“社畜”,也会让观众有打工人的惺惺相惜之感。
在《唐探3》中,陈思诚将社会元素放到了小林杏奈的杀人动机上,其中提到了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开拓团问题。陈思诚在访谈中说,这是他刻意加在电影中的元素,因为其中牵涉到的人群有些年纪已经很大,等这些人去世,这段记忆就没有了。而穿插的日本电影《人证》的主题曲《草帽歌》也是一代人的时代记忆。
作为东北人,陈思诚有这种思考也是有历史责任感的。问题在于,这些元素能否被“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仅仅作为点缀。
撇开推理的元素,让我们关心一下其中的社会内容。我曾说,从《唐探1》到《唐探2》体现了非常不一样的“域外文化”元素:
《唐人街探案2》虽然延续了第一部的喜剧+推理的内核,但精神气质已经不同以往。与第一部的泰国背景的唐人街中的脏乱差、矮矬穷的形象不一样,唐人街探案2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华人在美国的地位提升和“土豪”的一面。里面的七叔不仅有钱有势,而且社会地位极高,连纽约警察局也要让他几分。而里面的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仰慕”也是非常让人咂舌,连算卦、风水、方术这些过去被认为是传统文化里不太上得台面的东西,也作为国粹堂而皇之的为外国人所学习并信仰。而影片中几个颜值高的形象几乎都由华人或华裔担当,而搞笑搞怪的部分大多由外国人负责。更不要说其中对跨国恋情和婚姻的体现贯穿始终。在这点上,陈导是相当的“与时俱进”。
这就彰显出在精神领域“疆界意识”凸显的规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物质还不富足的时候,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大都来不及去顾及“形象”和“尊严”。而物质层面满足后,自然开始在意精神层面的肯定和回馈。
也是从第二部开始,王宝强越来越成为一个插科打诨的工具人角色。对我来说,这部影片前半段的笑料和梗都是常规操作,没有觉得特别好笑,但也不腻歪,属于过年的时令菜,可以吃就行。
直到Q劫走小林杏奈后给秦风做的第一个测试:三个穷人两块面包一刀公平分配,我才心里“咯噔”一下,觉得有那么点意思。
第二个测试,十字路口计算过路人群,最终用抛洒纸币的方式来验证“群众的盲从性”,而最终的“杀一人救一人”的桥段也是伦理学的常规命题,甚至在《奇葩说》中都被讨论过多次。
关键在于,陈导试图通过这些给观众传递什么,有人总结是“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对立,有人说是平民立场和精英立场的区别。
在我看来,这个理念或立场的PK,本质还是为了将戏剧矛盾的看点引向陈思诚心心念念打造的“唐探宇宙”。在去年春节档因疫情而取消后,唐探系列的口碑实际是由同名网剧撑起的。而网剧版中张钧甯所饰演的角色实际已经隐约引出了一个犯罪集团的轮廓。这就像福尔摩斯系列一样,在写过一系列案子后,必然引出一个莫里亚蒂式的犯罪集团。而《名侦探柯南》更是从一开篇就埋下了一个黑衣集团的最终BOSS。
因此,虽然陈思诚一直将Q的身份作为唐探3的最大悬念,但这个谜底揭开的时候,我没有丝毫的意外或者惊喜,因为我本来就没有指望一个独立的个体承担“最终BOSS”的角色。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将徐克的《狄仁杰系列》拿来作对比。同为“悬疑/推理/探案”题材,徐克的“狄仁杰”也试图打造一个宏大的宇宙。然而从《通天帝国》到《四大天王》,评分部部走低,跟唐探系列呈一样的趋势。
我曾评论过,徐克的狄仁杰系列一开始就将题材从纯粹的推理改成了“政治惊悚”方向,相当于车子一开出就上了高速挂了最高档。如果一切事情背后都有一个大的总阴谋在作祟,那么单个的一桩桩疑案里面的一些玄机对观众还有什么吸引力呢?所以“狄仁杰”系列做到第三部就难以为继了,编剧张家鲁干脆去做“侍神令”,试图从日本的妖世界中找到一条新路。
从这里我们看到,“罪案/悬疑/推理”题材是有着很大局限性的,柯南系列做了上千集,还是要拿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黑衣组织”来吊观众胃口,就是因为一般的罪案已经很难满足观众了。野心更大的陈思诚,要把这个系列做下去,“做大做强”是惟一的选择。
而Q组织与唐探联盟的集团式PK,也让人不由得想到“漫威宇宙”。由于漫威在最近十年全球电影市场上取得的成就过于炫目,也不可避免成了全球电影产业的模仿对象。
然而我想要说的是,无论是漫威还是迪士尼,这种“XX宇宙”模式已经到了一个巅峰,接下来将不可避免的走入下降通道。具体来说,《复仇者联盟4》基本就是漫威模式的顶峰了,接下来的漫威宇宙已经不太可能再出现一个既有新鲜感,又能调动广大影迷热情的IP,将这种模式延续下去了。说明这一点可能又需要一篇文章的长度,这里就不展开了。
因此,在这个节骨眼上,陈思诚试图开启的“唐探宇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和调性,是个非常值得推敲的问题。陈思诚自己并非不清楚这个问题,但从目前唐探3中所展现的来看,还是侧重形式感,没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填充。
我倒是可以从个人角度,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在我之前的一篇专门分析陈思诚的文章中,我曾对《士兵突击》剧组全员参加的那期《艺术人生》进行重点分析。我曾指出:陈思诚这些年的奋斗路径基本是沿着《士兵突击》中成才的路径进行,也一再的试图证明他当初的观点:在当下这个中国社会,成才式的人才是最容易成功的。
从结果看,陈思诚似乎确实做到了,尤其是同为“士兵帮”的王宝强的衬托之下,人们似乎可以给十年后的“成才”和“许三多”下一个结论:成才确实是更符合当下社会的成功样板。
然而,成才式的人物总是会讨一些人不喜欢,但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却不得不看到他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就是看不惯你还对你无可奈何”。
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大家需要辩证去看。原因是,陈思诚的性格和做事方法本来就更为贴合当下这个竞争激烈的资本驱动的社会。还有,他确实在努力研究和琢磨这个行业与社会,试图将自己的事业最大化。对于当下这个社会,这样的人不成功,还有谁能成功呢?
但同时,陈思诚也不是没有自身的局限。从作品来看,陈思诚也不是一个很稳定的导演,尽管他几乎没亏过钱。他的《北京爱情故事》是我认为十年内最好的都市爱情/伦理类剧集之一,他监制的《误杀》《唐探》网剧也是同类题材中的佼佼者,甚至连2018年那部《远大前程》也是一部被大大低估的作品(填补了同类作品的一个重要空白,质量和评价严重不匹配)。
一个有才华的创作者,质量又不稳定,那一定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体现在这一代人与时代的关系上。我曾多次说,中国这三四十年来变化太大太快,因此在这个时代成长的人,要树立起一个稳定的价值观和目标体系不是一个容易的事。往往刚找到一点感觉,时代又在往前跑了。
作为与时代赛跑的人,辛苦自不必说了,要能准确赶上每一个时代的风口,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这类人无疑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承受更多的压力,付出更大的代价。
陈思诚无疑是这类人中的代表。因此,在取得持续性的商业和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的同时,也同样在承受各种负面的评价。比如,他们最常受到的质疑就是机会主义和道德意识淡漠。
关于这一点,我不做价值判断。我只想提出一个点,就是对于陈思诚这类的双A型人格来说(Ambitious+Aggressive),社会规则的公平性和效率性是一个辨证问题,没有谁能普遍压倒谁。因此,当社会发展的效率性显性压倒了公平追求时,不去诟病社会体系本身的结构性问题,却对陈思诚这样的个例大加鞭挞,这在他们本身看来,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
同样,当社会问题积压到大家觉得必须要作出改变的时候,他们也会率先做出反应。因此,2019年的《误杀》就显得非常惊艳和应景。要知道,筹备一部电影直到最终上映需要很长的时间,显然在那之前陈思诚就意识到了环境的变化。
所以,对于陈思诚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样的应变,我个人是非常期待的。而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延后一年上映的《唐探3》,本身在内容上已经有些滞后。
那么,“唐探宇宙”接下来还准备怎么搞呢?一个IP形成不容易,要放弃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走漫威的老路也基本不可能走通。
我在这里不去试图预测“它应该是什么样子”,而从另一方面总结一下“它不该是什么样子”。
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有两个趋势,一个是现实主义回潮,一个是科幻。现实主义既是国家大力提倡,也是社会压力增加下文化行业的必然反应。而科幻则完全是《流浪地球》的异军突起,一己之力将整个产业拉向了这个方向。
说起来也有意思,中国电影的两个发展方向竟然是完全相反的,那么过去若干年我们看的是什么呢?
答案是,那大多是“白日梦”。简单地说,就是符合中产阶级价值观和美学的一种体验方式。这种方式让大家在不改变社会基本秩序、不挑战公序良俗的底线上,做超出日常生活的梦,获得不属于自己这个社会价值次序的体验。
而越来越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发展的压力,让“白日梦”越来越没有存在的空间,因为大家要面对的事情和问题越来越多,一味地做梦无益于改变现实。
而科幻本质上是用开脑洞的方式来探索未来生活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一种现实主义——属于未来的现实主义。陈思诚目前在向科幻喜剧这个方向发力,《外太空的莫扎特》是他的另一种尝试。
那“唐探宇宙”呢?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一般的推理作品是通过“挑战观众的智商”来让他们获得一种超出日常的体验,这本质上也是“白日梦”。而社会派推理还包含一些批判现实、人性的内容,因而文艺属性更多一些。
而唐探3目前缔造的侦探联盟和Q组织,本质上是用一种精英主义去对抗另一种精英主义,只是一方相对而言更关心民众一些。
这种智识上的精英主义能不能存续,取决于陈思诚的才华、眼光和格局,即他有没有动用自己的能力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体系的决心。当然决定这一点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未来的文化产业有没有这样的空间。
至于不同地域文化的社会风俗画,则取决于中国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位置,而这是正在进行时。到目前为止,反应这个题材最好的还是《新宿事件》,而这是十年前的作品。所以我在唐探3中看到秦风和唐仁出现在新宿车站外还是有点亲切感的。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变数,就是下一个时代的文化走向。
陈思诚一直在用刘昊然这个95后做主角,一方面当然是昊然弟弟的颜值,另一方面,也在于他试图保持与年青一代的连接感。一个越来越无奈的事实是,我们这个时代,时长较长的文艺载体越来越不受欢迎了。大家习惯于在几分钟之内得到体验,对于几个小时看一部电影可能都觉得不耐烦了,在电影院里刷手机已经是常态。
对于试图抓住每个时代脉搏的陈思诚来说,这才是他需要在今后几年攻克的最大难题,也是唐探系列的最大危机。
我觉得唐探还是挺不错的,只是那个侦探组织还可以再细化一下,而不是就是一个冲排行榜的过程
[得瑟]二刷了,看来我得三刷了,“热心正直”网友们,电影院见
不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