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咱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剿匪行动,这事儿得从三年解放战争的尾巴说起,也是咱们国家领土完整大业里挺关键的一段。说到大西北那块的进军和剿匪,骑兵兄弟们可是立了大功。说白了,要是没了骑兵,西北那片儿要想快速解放,社会要想安定下来,可真就难了。
新中国成立后,骑兵不但没没落,反而快速强大起来。这首先得归功于西北那块地方的环境,像是内蒙西边和西藏那边。再者,这也和西北部队要打的敌人有关,那时候他们遇到的对手,很多都是骑兵。还有啊,多亏了咱军队的团结政策和对待俘虏的好办法,才能让骑兵队伍能大规模地建起来、发展起来。
西部那边,大都是高山、戈壁、沙漠,还有山脚下的草原。在那些连绵的雪山和广阔的天地之间,以前啊,人少得很,经济也不发达,交通更是差得要命。西北那边,能数得上的跨省公路就那么几条,大多数地方路都不通,桥也没有,路也少得很。青海、宁夏、新疆,还有西南的四川、西康、西藏,这些地方,一条铁路都没有。甘肃呢,也就陇海线有那么一小段伸到天水,还老出问题,跟个“陇海线的尾巴”似的。往北看,平绥铁路连接华北和西北,到了包头就没了。蒙西和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人们还是靠老法子,用牲口拉东西,黄河上还得靠羊皮筏子。咱们国家这地形啊,西边高东边低,层次分明得很。
打土匪、平叛乱,这其实就是一场场主动出击的战斗。除了偶尔得防着点儿敌人偷袭,咱们的队伍大部分时间都得钻进雪山、戈壁、大漠、草原这些鬼地方。这些地方地形复杂得很,天气也是变幻莫测,糟糕得很。那些叛匪呢,骑着马一会儿聚一块儿,一会儿又跑得没影儿了,想找他们麻烦可真不容易。说到底,最头疼的就是这帮家伙骑着马太难对付了。
西部开拓的故事里,骑兵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绥远这块地界,傅作义领导的晋绥军一直特别看重骑兵。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傅作义的骑兵部队从绥西开始,沿着平绥线一路摆到了北平,还搞了个“冀中穿心战”,想去偷袭西柏坡。绥远起义后,有些人不甘心,就闹起了叛乱。这时候,解放军的骑兵第一师、骑兵第三师,还有内蒙古的骑兵,一块儿上了,费了好大劲才把叛乱给摆平了。叛乱搞定后,骑兵第一师、骑兵第三师,再加上从南边过来的二野骑兵团——就是那个挺有名的红色哥萨克,原来的晋冀鲁豫骑兵团,在万全这个地方合了编。二野骑兵团里头,还有之前在河南转过来的四野司令部骑兵警卫营,这回被编成了骑兵第一师的炮兵营。这么一来,红军时候和抗战刚开始那会儿建的三支骑兵部队,就算是“三合一”了。到了1953年,他们往南走,去了甘青川一带,收拾那些青马残匪。骑兵第一师,建国以后除了内蒙古骑兵师,就数它规模最大了。到了1962年,甘南的匪患一清,他们就奔新疆去了,具体的事儿,您可以看看我们连载的《骑兵向西》。
甘青宁那边的国民党军队,主要靠的是擅长骑兵的青海马步芳和宁夏马鸿逵,他们也是解放西北时,第一野战军主要对付的敌人。在兰州战役打响前,彭老总就说过,他不担心青马部队死守,就怕他们逃跑。因为青马一旦跑到甘南的大草原上,一野那时候骑兵少,步兵去追骑兵可太难了。更让人头疼的是,万一马步芳跑到新疆,跟那里的分裂分子勾结在一起,那麻烦可就大了。毛主席也专门交代过,千万不能让青马跑到新疆去。青马部队舍不得兰州这块地盘,就选择硬碰硬,想着一口气跟一野决出胜负。结果一野趁机把他们的主力给消灭了,剩下的部队也通过政治手段争取了过来,算是把青马这个军事集团给彻底打垮了。
兰州那仗,关键就看山地里怎么打。虽说青马的骑兵没派上用场,但他们垮了之后,剩下的那些人闹起来,倒真让彭老总说中了。在那甘南,山高水又冷,沟多得跟蜘蛛网似的,步兵就只能守着几个地方清剿。要是想追着打,那就得骑兵带头,步兵骑兵一块儿上。光靠步兵,连叛匪的毛都摸不着。在甘青那边剿匪,真是难上加难。西北军区连空军都派上了,主要是侦察和指路,飞机轰炸也就是吓吓人。奇怪的是,空军还老往下面扔草料,就为了保障骑兵能往前冲。甘南的草原,路都没有,第一条公路、第一座桥,都是剿匪的战士们到了之后自己动手建的。
兰州一解放,第一野战军就挑起了大梁,得继续去解放新疆和西藏。要想去新疆,先得搞定甘肃河西走廊那边剩下的敌人,就是那批西北的半杂牌国民党军。这批敌军之前在西宁被王震兵团打败后,翻过了祁连山占了张掖。等许光达兵团往西打过去,他们就已经快散架了,好几个骑兵团都反了水,后来还成了第一野战军骑兵的中坚力量。接下来,就是往新疆进发。新疆那边的国民党军,组织架构还挺完整,特别是那些主战派,手里攥着军权呢。
那时候,新疆那边国民党军队可不少。南疆有赵锡光带着的整编第四十二师,北疆则是叶成领导的整编第七十八师,这两支队伍都属于胡宗南手下的黄埔系中央军。另外,还有个青马系统的马呈祥整编骑兵第一师,那可是原来马步青手下的骑五军,河西那边围堵红西路军的主力之一。再加上国民党的后勤部门、空军大队,还有地方上的保安部队和边防大队,总人数加起来有七万六千多人。这些国民党军啊,有个共同点,就是没跟解放军交过手,很多军官压根不知道解放军的厉害,心里头不服气的多得是,都想着找机会试试水。再一个,骑兵部队特别多。战斗力最强的要数青马骑五军了,其他两个整编师也跟内地的不一样,每个师下面都有三个整编旅,还有直属的骑兵团、骑兵营。每个旅除了两个步兵团,还有一个骑兵团呢。
南疆那儿还有第四和第九骑兵旅,另外地方上的保安队和边防大队,也大多是骑兵。这主要是因为盛世才那时候带的省军就是这个风格。想当年三十年代,盛世才跟马仲英那尕司令打仗时,靠的就是一帮白俄流亡者组成的归化军骑兵。后来,还有三万东北义勇军从西伯利亚那边转道新疆来帮忙,盛世才索性把这些义勇军全改成了骑兵,一下就有了十多个骑兵团。他还特地请了好多苏联红军里的哥萨克骑兵教官来训练。那时候,八路军一二九师的骑兵团团长曾玉良,新四军四师的骑兵团团长周纯麟,他们都是从西路军左支队调到新疆后,被派到这些骑兵部队里接受正规训练的。
【要说明的是,国民党军的骑兵,是按照国民党国防部骑兵监的编制规定,依据骑兵典、范、令进行训练的骑兵部队。中国自北洋建立现代陆军开始,就没有只能下马开枪而不会乘马射击、乘马斩劈、乘马越障的骑兵,不配马刀骑枪马靴等骑兵装备的乘马军人当然有,那是步兵里配备乘马的中上级军官,要专门配马夫,解放军称为饲养员。骑兵必须每天亲手遛马、刷马、饮马,铡料喂夜草,和坐骑密切感情是达到训练目标的唯一途径,也是战场上形成默契的前提。这些必须掌握的军马勤务,和马术一样,是骑兵的基本功,从来没有只管骑不管养的骑兵。
本文所称骑兵,就是这些近现代中国真实存在过的骑兵,不是按国外习惯或从电子游戏“接轨”来的什么龙骑兵、枪骑兵,更不是把下马徒步战当做分类依据而杜撰出的什么“骑马步兵”,骑兵的乘马作战和下马徒步战,早在北洋时期就作为骑兵的两种基本作战方式,一直到解放战争从未有过改变。是否下马作战的依据是地形和敌情,不是下马战斗多了,就将乘马技战术训练居于次要地位,甚至根本不练变成了步兵。这些史实皆有据可查,有老骑兵的大量亲身回忆为证,什么骑马步兵,除了老蒋的南京军校初训一群上马就摔的步兵军官用过这种戏称,中国战场上从来没这种东西,中国有自己的地理地貌和国情,必然出现与之相应的作战形式,浑然不觉文化渗透的应该正视自己的历史,中国的骑兵军语来自长期实战,够用。】
打完兰州那仗后,面对着新的任务和敌人,第一野战军下面的各个部队都动手搞起了骑兵团。
在西北打仗的一野部队,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和第七这六个军。兰州解放后,第七军跟着18兵团去了四川。19兵团在帮一野解放了兰州和宁夏后,转头去了朝鲜。从华北那边过来的傅作义的主力骑兵部队,第四骑兵师,留在了西北。他们被缩编成了骑兵团,在宁夏打土匪,后来还并进了骑兵第一师。
一支部队被派到青海守卫,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平定青海地区青马残余反叛势力的主要力量。这支部队的骑兵团人数众多,力量强大,跟其他部队的骑兵团不一样,他们的组织结构更完善,直接管理着几个骑兵营,而不是简单的骑兵大队。这个骑兵团在青海地区参与了平定叛乱和剿灭土匪的行动,特别是跟乌斯满那股土匪的战斗中表现突出。他们还在青海组建了骑兵支队,这支队伍能够远距离机动,绕到藏区东部,切断藏军的退路,配合第十八军成功进行了昌都战役。后来,当这支部队入朝作战时,骑兵团留在了青海,成为了西北地区的主力骑兵部队。仅仅是在青海当地,他们的骑兵队伍就发展到了七个支队。
三军骑兵部队在河西走廊扎根,起初主要是靠国民党那边起义过来的骑兵队伍。后来,还加入了守卫玉门油矿的国民党国防部直管的骆驼兵团。他们最出名的战斗,就是骑着马和骆驼长途奔袭,直接把新疆的大匪首乌斯满给抓了起来。
四军骑兵团原本是从河西那边起义过来的队伍,他们跟战车五团、还有山炮兵的一部分合起来,搞了个快速部队。这个部队是由三军的头儿黄新廷亲自带着,他们沿着兰新公路,不分昼夜地狂奔,最后猛地冲进了玉门油矿。那个油矿啊,当时咱们国家95%的油都是那儿产的,简直就是个宝贝疙瘩,产炼一体的。可国民党特务想把它给炸了,驻军那边的高炮都已经瞄准了炼油炉子。还好驼兵团的贺团长想了个法子拖住了他们,不然的话,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老家可就没了。
二军和六军开赴新疆时,他们的骑兵队伍是在穿越河西走廊到新疆的长途行进中逐渐组建起来的。二军的五师骑兵团到了新疆后,就在北疆的阿尔泰地区扎了营。而二军的六师骑兵团,则去了塔里木盆地东边的且末。当三省联合围剿乌斯满匪帮时,他们从西南方向出击,挡住了叛匪的去路,并且把胡赛因匪帮的主力给消灭了。
为了达成从南疆进入西藏解放阿里的使命,二军利用起义的骑兵队伍,新成立了一个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但他们被昆仑山的高大雪峰挡住了去路,物资根本运不过来,连一个连队的补给都供不上。没办法,整个骑兵师只能在后面忙着修路。而那个勇往直前,进入藏北那片没人烟的地方的骑兵连,就是毛主席夸奖过的“真英雄”,也就是进藏的英雄先遣连。
因为疆藏和青藏两个方向的兵力调动有困难,后勤准备也拖得太久,所以彭总就向中央报告了这个问题。后来,中央决定不让一野去执行进藏任务了,而是改由二野的十八军在康藏那边来完成。一野的一军、二军,还有二野的十四军,分别从滇藏、青藏、新藏这几个方向一起行动,四路人马像中心靠拢,共同进军西藏。
二军有个骑兵连,虽然人数不多,但由七个民族组成,他们干了两件特别牛的事儿。第一,他们成了头一波把八一军旗插上喜马拉雅山的人,这样一来,阿里那边再也不是只有边界没防守的地方了,他们牢牢地看住了这个“世界最高处的地方”。第二,他们打头阵,加上后来加入的三个骑兵连,一起组成了阿里骑兵支队。他们穿越了昆仑山的重重困难,找到了新藏线这条路,这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从那时候起,疆藏之间就有了新的交通线。新藏公路一通车,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就跟着来了。阿里骑兵支队立马上了西线,跟印度军队干了一仗,把那些侵入阿里防区的印军打得落花流水。他们的总指挥李狄三,牺牲在战场上,最后只能用马皮裹着下葬。还有个蒙古族战士巴利祥子,为了给连队找吃的,冻死在了路上。这些都是来自不同民族的骑兵英雄。他们不仅守住了国防,还开辟了一条穿过阿克赛钦的公路,这条路既保卫了国家,也促进了民族团结。到现在,它还成了自驾游的热门路线,让人们可以飞越昆仑,欣赏大美风光。
六军大部队坐飞机去了北疆。那时候,为了赶紧到达目的地,中央从斯大林那儿借了四十架里-2运输机。六军的十七师很快接手了迪化城的防守。后来,青马骑五军里有些人想叛乱,但很快就被十七师给摆平了。骑五军后来改成了步兵,跟十七师、战车五团、六军的骑兵团,还有民族军的四十团一起,去北疆大规模剿匪。那时候,东线还打了场四十天的伊吾保卫战。
西北大规模剿匪时,骑兵大放异彩,成为首选力量。西北的骑兵队伍,号角响亮,马蹄声急促,在关键的军事任务里,他们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样被派上用场。就好比那次,他们飞快赶到伊吾,成功解救了陷入困境的钢铁二连,那支骑兵队伍就是民族军的。到了1952年,新疆的大部分驻军都转型成了搞农业生产的部队,野战部队只保留了一个国防师和四个骑兵团,其中骑三团和骑四团都是从原来的民族军骑兵改编过来的。骑三团还在1962年的西段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大展身手,出了位国防部亲自表彰的战斗英雄司马·买买提,还有个立下头功的神炮排,是艾买提·托乎提带的。还有啊,从骑三团通信连发展过来的民族六连,那可是赫赫有名的“卫国英雄连”。
伊吾保卫战里,有个特别出名的连队叫钢铁二连,他们是红二十五军的老红军部队。这个步兵连啊,跟马有着很深的感情。保卫战时,有匹马特别厉害,每天自己驮着两大桶水去北山的高地上,大家都叫它军功马。这事儿现在说起来还是伊吾保卫战里的一个传奇,军功马的雕像都成了伊吾的一个标志。钢铁二连,那可是军政都出色的荣誉连队。当年他们团改成军垦农场时,二连被留了下来,还编进了骑兵二团,战士们骑上马,就变成了骑兵。王震司令员都夸过,说进疆的部队里,最有名的就是两个连,一个是南疆二军的进藏先遣连,另一个就是北疆六军的钢铁二连。说起来,钢铁二连后来也是骑兵连呢。
精锐战士不管转啥兵种都亮眼,骑兵二连在军区骑兵大赛里常拿第一,他们以前还是驻疆骑兵部队的训练标杆连。1958年,二连正在兰新铁路忙建设呢,突然接到个剿匪任务,立马扔下工具,上马就追,穿越将军戈壁直扑叛匪。到了六棵树那边,跟叛匪干了一仗,最后在步兵的帮助下,把叛匪骑兵全给收拾了。这次追剿里虽然有点小挫折,但也让大家再次看到了骑兵的厉害。
那时候,二连的机枪连副头儿蒋遐林,在二连的骑兵去追那些反叛分子后,就带着十八个弟兄,开着一辆大卡车,装上吃的喝的,跟在后面。半道上,他们冷不丁地撞上了一小撮反叛分子的骑兵。蒋遐林一心想着要打仗,立马指挥着军车就追了上去。可谁成想,他们被反叛分子给引进了一个埋伏圈,上百个反叛分子突然开始猛烈开火,打得他们措手不及,好多兄弟都受了伤或者没了命。蒋遐林两条腿都被打断了,但他还是硬撑着,用一挺轻机枪,拖着断腿在地上爬,一边捡子弹,一边跟反叛分子对打。后来,他因为伤得太重晕了过去,反叛分子冲上来,一刀割了他的喉咙。他身旁,留下了上千个空弹壳。那些被抓住的反叛分子说,有十几个同伴是被蒋遐林给打死的。这一仗,机枪连那十八个人,就活了一个重伤的,其他的都牺牲了。要不是那辆卡车陷进了沙子里开不动了,他们说不定还能撤出来。机械玩意儿有时候真比不上马匹,这就是西北这地方特殊的地方。二连的那个骑二团,是守边疆的部队。六十年代的时候,连已经全面机械化的苏军,在某些地方都还得骑马巡逻呢。二连改成骑兵,就是为了更好地守边疆。
那时候,在甘青这一带,骑兵第一师跟兰州军区的各个骑兵团一起,正在甘青南部的大草原上,主要靠骑兵来平定叛乱。到了第二年四月,西藏也开始平叛,骑兵部队还是甘青南部和藏北地区的主力。他们在飞机指引下,跟步兵一起包围叛军。那时候,不仅厉害的蒙骑13团和14团都被调到了高原,刚从朝鲜战场回来的54军134师也进了藏,21军的62师去了青海,还新组建了骑兵大队,专门负责侦察、突袭和追赶敌人。基本上能调动的骑兵部队都来了,骑兵的使用达到了第二个高潮。
这段往事不能忘,解放军的骑兵队伍,在西部地区的统一行动和打击土匪叛乱中,那可是战功赫赫。一直到了六十年代,军工那边还在忙着给骑兵打造咱们国家自己的军刀——六五式骑兵刀,这种刀大量配给了部队。骑兵真正告别战场,是在1969年,标志就是驻守天山北边的骑兵第一师和贺兰山的骑兵第二师不再骑马打仗了。说白了,解放军骑兵大规模退出,是因为路网建设太快了,机械化装备能用上了,不是那些十九世纪末就传进来的机枪闹的。骑兵和步兵干架,机枪和弹药肯定带得更多。要是史实和逻辑都不顾,那所谓的“明白”其实就是啥也不懂。网上被西方文化渗透得太厉害了,得让那些外国的骑兵想法回到他们老家去,游戏里的骑兵也该回到电脑屏幕里了。这段历史的背后,是西部大地上的一座座烈士墓,一滴滴勇士的血,是西部国土的统一和长久的安宁,记录了中国骑兵在退出前最后的闪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