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及下辖县区的古称及相关历史信息如下:

通辽市——哲里木盟
• 名称由来:1636年,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元崇德后,对蒙古各部首领授官封爵,推行盟旗制度。因科尔沁、扎赉特、杜尔伯特、郭尔罗斯四个部落同祖,共组一盟,会盟地点在今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之地,定名为哲里木盟。“哲里木”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马鞍肚带”,哲里木盟是以哈撒尔封地及其后裔为统治核心的科尔沁部演变而来。
• 历史沿革:清朝时,哲里木盟基本归长春、昌图、洮南三府管辖。1946年1月,通辽、开鲁归辽西省管辖,4月撤销兴安南地区,成立哲里木省,6月改称哲里木盟,由辽吉省代管。1947年,扎鲁特旗划入哲里木盟,辽吉省改为辽北省,哲里木盟隶属辽北省。1948年,奈曼旗和库伦旗划归哲里木盟。1949年,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恢复建制。1969年,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划回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撤销哲里木盟和县级通辽市,设立地级通辽市。
科尔沁区——通辽县
• 名称由来:1912年,第十五代卓里克图亲王色旺端鲁布因挥霍无度,欠下巨额债务,将祖传领地出放招垦,产生了通辽这个地名,有通达辽东之意。
• 历史沿革:1914年,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巴林太来设通辽镇,1918年改为通辽县。1951年,析通辽县城关区设通辽市,为盟政府所在地。1958年,通辽县建制撤销,并入通辽市,1964年恢复建制,与原通辽市分开。1986年,通辽县建制再次撤销,并入通辽市。1999年,设立地级通辽市,原县级通辽市改称科尔沁区。
开鲁县
• 名称由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由三旗垦务局改设开鲁县,意为开垦、开发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和阿鲁科尔沁旗“三鲁”地区。
•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为东胡地,汉朝初为鲜卑地辽东郡西北境,末年为燕北地。隋朝属范阳节度使辖境,唐朝时属松漠督都府,辽时属上京道临潢府,金时行政上属北京路临潢府,防务上属临潢路,元朝先为辽王封地,后划归全宁路辖境。明朝属兀良哈三卫的泰宁卫辖境,清朝属热河都统管内昭乌达盟阿鲁科尔沁旗、东扎鲁特旗、西扎鲁特旗三旗王公领地,光绪三十四年置县后,隶属于热河省赤峰直隶州。民国时期,先后属热河道、热河行省等,东北沦陷时期,曾隶属伪兴安西分省并成为省会。1949年,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人民政府,1999年,由地级通辽市管辖。
科尔沁左翼中旗
• 名称由来:1636年,清朝按满洲八旗制度,将漠南24个部落编为6盟49旗,科左中旗属哲里木盟。
• 历史沿革: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奥巴率科尔沁部归附后金。清朝时,科左中旗是哲里木盟十旗之一。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蒙古族聚居的重要地区,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孕育了许多著名的蒙古族人物和文化传统,如嘎达梅林是科尔沁左翼中旗人,他在1929年到1931年领导了该旗蒙古族人民进行大规模的武装抗垦斗争。
科尔沁左翼后旗
• 名称由来:清朝初期,在盟旗制度下,科尔沁部形成了包括科尔沁左翼三旗、右翼三旗等在内的嫩科尔沁十旗,其中之一便是科尔沁左翼后旗。
• 历史沿革:后金时期,科尔沁部与后金政权关系密切,在清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近代,科尔沁左翼后旗也经历了社会变革和历史变迁,是蒙古族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区域,保留了丰富的蒙古族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库伦旗
• 名称由来:1633年建曼殊希礼库伦,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1931年改称库伦旗。
• 历史沿革:清朝时期,库伦旗是哲里木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宗教文化和蒙古族传统习俗闻名。这里是蒙古族喇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拥有众多的寺庙和宗教建筑,如库伦三大寺,对蒙古族的文化和宗教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奈曼旗
• 名称由来:1636年将乃蛮部分编五十个佐领(苏木),划为一旗,称“奈曼旗”。
• 历史沿革:奈曼旗历史悠久,在古代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清朝建立后,成为哲里木盟的一部分,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有重要地位。奈曼旗保存了大量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如辽代陈国公主墓等,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交融和发展。
扎鲁特旗
• 名称由来:扎鲁特,系蒙古族部落名。
• 历史沿革:春秋战国时期,扎鲁特旗地区是东胡人的活动范围。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后被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统治。清朝时期,成为哲里木盟的一部分。在近代,扎鲁特旗也经历了社会变革和发展,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传承地之一,扎鲁特旗西南查布嘎图大黑山上还存有大量东胡人的人面岩画,阐释着早期东胡人在这里的游牧生活。
通辽市及其下辖县区的古称反映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古代的游牧部落到清朝的盟旗制度,再到现代的行政区划,见证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社会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