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其实就是一本佛经。读《红楼梦》的过程,就是修行的过程。比如说,第四十一回,作者把三个完全不一样的人凑到了一块:一个是乡下来的刘姥姥,大字不识,还有点笨手笨脚;一个是十五岁的贾宝玉,贵族家庭长大,娇生惯养;还有一个妙玉,出身好,但家里败落了,性格变得孤僻。这三个人碰一块,人性之间的碰撞,能让我们思考、领悟不少东西。
我们读小说会想:读这书对我有啥好处?我喜欢里面哪个人?谁能当我榜样?但这些,都不是《红楼梦》想给我们的。《红楼梦》真正想让我们看的,是刘姥姥、宝玉、妙玉他们各自生命里要承担的东西。
妙玉在书里出现的不多,但她是十二金钗之一,还是位出家的女孩子。她爱干净,有洁癖,大家都躲着她。她还特别高傲,连林黛玉都被她挑毛病。要知道,林黛玉在《红楼梦》里已经算是完美的人了,可妙玉还觉得她对喝茶和音乐的品位不够。但你看,这么品味高、有洁癖的妙玉,却得受个罪,就是刘姥姥要来她的栊翠庵喝茶。
平时妙玉肯定不会让刘姥姥这种人进她庙里的。但这次是贾母带着刘姥姥来,妙玉不好拒绝。妙玉就像是贾家供养的出家人,给她个庙让她修行。我觉得《红楼梦》最让人深思的就是:一个人最坚持的东西,往往就是他最受苦的地方。修行,不就是这样吗?妙玉这么爱干净,却来了个脏兮兮的老太太,她该怎么办?这也会让我们想:修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觉得第四十一回作者写的就是佛经里的道理,你会发现修行就是你觉得不能碰的东西突然被碰了,而那个碰,可能就是修行的开始。
如果我爱美,当我看到美被糟蹋时,我还坚持、还相信它,那它对我来说才有意义。如果我轻易就放弃了,那我就知道我的修行还不够。
后来尼姑把刘姥姥用过的成化窑杯子拿进来,妙玉就让丢掉。大家都知道成化窑有多珍贵?被这个乡下老太太用了,妙玉就觉得恶心,不想要了。我觉得真正的洁癖,不是干不干净的问题,而是心里装不下东西了。
妙玉这段戏,经常被提起。林语堂在很多场合都说他最讨厌妙玉,觉得妙玉太过分了。但我看这段时,没觉得我会讨厌妙玉,因为我想借这段来反省自己,我心里是不是也有个妙玉?我要提醒自己,当我爱一个美的东西时,别忘了,没有什么美或高贵的东西比人更重要!所以我觉得作者是在讲“宽容”。
林语堂那么聪明,但他还是有分别心,觉得妙玉对刘姥姥态度不好。但我觉得作者在这里是想写妙玉的苦,妙玉最后遭遇大悲剧,被匪徒强暴,就是说我们最放不下的东西,到最后让你领悟的刚好就是这些东西。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主要讲了两件趣事:一件是贾母领着刘姥姥去栊翠庵品茶;另一件是刘姥姥喝多了,迷迷糊糊闯进了宝玉的房间。
如果宝玉真是曹雪芹的化身,说不定还故意让刘姥姥去他房间“闹腾”一番,心里还美滋滋的。
我以前总以为,“修行”就是心里不宁静时,一个人跑到山上庙里住上一个月,现在回想起来,那种修行其实挺简单的。真正的修行难在哪?难在眼睁睁看着你心爱的东西被侮辱、被糟蹋,心里疼得要命,还得重新去“收拾”心情。
宝玉那么爱美,房间里全是绣花幕幔、奇香异草,一般人连门都不敢进,刘姥姥却在里面又吐又拉,弄得满屋子臭烘烘的。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修行”。
宝玉对生命的追求,得经历一番被践踏的过程,才能真正领悟什么是生命。年轻的时候不懂这个,所以看到成化窑的小杯子被刘姥姥用了,觉得好心疼。那时候只顾着惜杯子,慢慢才品出作者的深意。
这一段写得巧妙极了。第四十一回也是《红楼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为什么要让刘姥姥进怡红院宝玉的房间?要让刘姥姥去妙玉修行的栊翠庵?我觉得这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如果刘姥姥没去这两个地方,怎么能真正了解它们的美和缺陷呢?美好和缺陷都应该被瞧见。栊翠庵那地方,人走过都不敢进去。五十回里有一段,大雪纷飞,栊翠庵墙头开出最美的红梅花,可没人敢进去跟妙玉要一枝,因为妙玉说话刻薄,稍微说错一句就被她讽刺,所以没人敢招惹她。可妙玉喜欢宝玉,宝玉一去求红梅花,妙玉就送了他一大枝。
从这能看出,妙玉在人生路上选择得特别明显——她喜欢的和不喜欢的,分得清清楚楚。可她偏偏是个出家人,最应该修的就是这个分别心。《金刚经》里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我相信妙玉一天得读好多遍,可刘姥姥用过的一个杯子她都不要,这个分别心太重了!
真正的修行不在嘴上,而在行动上。读经文其实挺容易的,从十几岁开始读《金刚经》,那些字都能背下来了,可自己能做到多少呢?“无寿者相”说的是早夭和长寿没什么区别。
“话说刘姥姥两只手比着说道:‘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众人听了哄堂大笑起来,于是吃过门杯。”这“门杯”,就是行酒令时每人面前摆的一杯酒,输了的人就得喝掉。我觉得刘姥姥真是聪明,就是那种民间常说的“傻人有傻福”的类型。
她看起来憨憨的,但这憨里却藏着福气,藏着一种通达的智慧。她清楚地知道自己该扮演什么角色,从贾母到仆人,都被她逗得开怀大笑。因为他们突然觉得,好像来了一个跟他们完全不在同一频道上的生命,这种开心也让我们感受到,贾家虽然富贵,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但其实也有难念的经。
《金刚经》里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梦、幻、泡、影、露、电,这六样东西都是视觉的、外在的、一闪而过的,并不是真实的。有时候你会觉得《红楼梦》太厉害了,里面有精致的茄鲞这道菜,但《红楼梦》的伟大并不在这里。就算茄鲞做得再好,它也只是梦幻泡影。曹雪芹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能把梦、幻、泡、影、露、电描绘得让你信以为真。《红楼梦》每一页翻开都有一个“贾”字,他一直在告诉我们,其实都是假的,但我们却一直以假为真,无法领悟。
读《红楼梦》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里面的菜也好吃、茶也好喝,但都是梦幻泡影。别忘了作者是家族败落后写这本小说的,他真正想讲的是,再着迷的东西,有一天都要放手。
刘姥姥喝过门杯,开玩笑地说:“我这手脚笨得很,不麻利,又喝了酒,一不小心就可能把这瓷杯给打了。”刘姥姥太实在了,直接说自己笨手笨脚。
读到这里就在想,我有没有跟别人说过“我很笨”或者“我好多事都做不好”呢?刘姥姥说这些话的时候,那叫一个坦然自在。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林黛玉她们,要是在别人面前露出一点笨拙,估计最少得纠结一个月。林黛玉、薛宝钗的苦,就在于她们从来没机会说自己笨。她们受的教育、品位,还有对美的追求,都让她们放不下身段。刘姥姥一出现,她们都笑她,觉得她像个大蠢牛。
但我认为,刘姥姥是来启示她们的,就像济公,没人知道他是个修行者。《红楼梦》里总爱提那些看起来不完美的生命,比如癞头和尚、跛足道人,他们可能才是在真正修行。这也是一种对比,那些富贵人家用的器具,那些繁文缛节,会不会是生命的累赘?刘姥姥没有这些,她说:“小心我打了这杯子,要是有木头杯,掉了也打不坏。”大家一听,都乐了。
凤姐想捉弄刘姥姥,让贾母及大家开心,就笑着说:“真要木头的,我这就去拿,不过得先说好了,这木头的可跟瓷的不一样,要一套一套地喝。”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个套一个。
刘姥姥一听,心里琢磨:“我刚才就是开玩笑,她不会真来害我吧?”她又想:“我在村里也参加过不少大户人家的宴席,金杯银杯都见过,就是没见过木头的。哦!明白了,肯定是小孩子用的木碗,她想让我多喝两杯。这酒跟蜜水似的,多喝点也不怕。”
凤姐跟丰儿说:“去前面里间屋,书架上有十个竹根套杯,拿来。”丰儿刚要去,鸳鸯笑着说:“我知道你那十个杯小了点。你刚才说是木头的,现在又拿竹根的,不好看。不如把我们那的黄杨木根整抠的十个大套杯拿来,让她喝个痛快。”原来竹根的小,木头的大。凤姐笑道:“那更好了。”
这里凤姐和鸳鸯的对话,可以看出贾府三百多口人用的东西太繁杂啦,真正清楚的,就王熙凤和鸳鸯两个。鸳鸯是贾母的贴身丫头,贾母管家时,都是鸳鸯帮忙。虽然贾母退休了,凤姐管着,鸳鸯还是对贾府里的情况,了如指掌。
杯子拿来后,刘姥姥一看,又惊又喜。惊的是一共有十个,大小依次排下来。大的跟小盆似的,小的就跟手里拿的杯子差不多。喜的是这些杯子外面都刻着漂亮的山水、树木、人物,雕得特别精致,每个上面还有草书题款。
我在浙江博物馆,就看到过这种物件,黄杨木雕的赤壁图,上面刻了很多人物和风景。注意的是谁在看?是不识字的刘姥姥。她看到的是一色山水树木人物,还有草字图记。要是林黛玉看,估计会念出上面刻的字。《红楼梦》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写到谁,作者就变成谁,身临其境,用那个人的眼睛看世界。
刘姥姥忙说:“拿小的来就行了,怎么这么多?”凤姐笑道:“这个杯没有只喝一个的道理。”凤姐要捉弄刘姥姥了,说不能只喝一杯,得挨着喝一遍。刘姥姥吓得说:“这可不敢。好姑奶奶,饶了我吧。”
贾母、薛姨妈、王夫人这时说话了:“别多喝,就喝这一杯!”毕竟刘姥姥年纪大了。刘姥姥说:“阿弥陀佛!我还是用小杯喝吧。这大杯我收着,带回家慢慢喝。”你看刘姥姥多聪明,走的时候带了好几车东西回家。我觉得刘姥姥的聪明也是本性的反应,她真的好奇,也想多要点,这个过程里她特别快乐。
对于贾府来说,东西太多了,一点快乐都没有,有时候给出去反而快乐。所以人生的快乐与不快乐,真的很难用一个标准去看。有的人得到就快乐,有的人给出去就快乐,没有绝对的。所以生命的领悟应该是知道自己现在要“得”还是要“舍”。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个“充实”其实不好懂。有时候它就是你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比如吃饱了,也叫充实。但大家知道,有时候吃到噎,特别难受,恨不得掏出来。古罗马的贵族,吃饱饭就有专人帮他掏喉咙,然后他把所有东西吐出来,感觉好舒服,这也是一种“充实”。因为这时候他需要的不是食物,是空气。“充实”一部分是物质,一部分是心灵,心灵上的充实更难。
贾母发话了,鸳鸯赶忙命人斟了满满一大杯酒,“刘姥姥两手捧着一饮而尽”,杯子够大,一只手拿不住,需要双手捧着。贾母见状连忙嘱咐:“慢点儿喝,别呛着了。”她与刘姥姥年纪相仿,心里自然多了几分关心。
薛姨妈见状,急忙让凤姐给刘姥姥拣些菜吃,别让她空腹喝酒,空腹喝更容易上头。贾母笑着吩咐:“你把那茄鲞拣些喂她尝尝。”“茄鲞”的“鲞”字难写,有的版本都换成了别的字。说起来,“鲞”就是剖开晾干的鱼干,像牛肉鲞、笋鲞那样,腌制晒干的片。
“茄鲞”,就是切成片腌的茄子干。凤姐便夹了些茄鲞,送到刘姥姥嘴边。凤姐平时可不会这么伺候人吃饭,这算是给贾母面子。她还说:“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看味道怎么样?”
刘姥姥笑着打趣:“别哄我!茄子哪能有这个味?”乡下老太太,天天吃茄子,却认不出眼前的茄鲞。贾家的富贵把茄子变得没了茄子味;其实刘姥姥吃的茄子,才是最地道的味。
刘姥姥不相信茄子能做出这个味来,她说:“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也不用种粮食,只种茄子罢了。”众人都笑了:“真是茄子,我们不骗你。”刘姥姥诧异地说:“真是茄子?我白吃了这半天。姑奶奶你再喂我些,让我仔细品品。”凤姐又夹了些茄鲞放入她口中,刘姥姥嚼了半天,笑着说:“虽有茄子香,只是还不太像茄子。告诉我是怎么做的,我也回去试试。”凤姐说:“这也不难!”
王熙凤对刘姥姥说:“你把四五月间刚冒出来的新茄包摘下来。”“新茄包”,就是春天里嫩生生、圆滚滚的新茄子,跟那些长得老长、卷卷的,里面籽儿特多的茄子不一样。
“然后,把皮和瓤子都去掉,只留下干干净净的茄肉,切成细丝,再晒干。接着,拿一只肥嘟嘟的母鸡,用小火,一点点地靠出老汤来。”这“靠”,可不是炖、不是焖,更不是烤,就像是让鸡慢慢地出汗,挤出来的一点点鸡汁,纯得不能再纯,浓得化不开。
在家用小火炖的鸡汤,跟饭店里大火煮的,味道就差在这。这“靠”法儿,现在可少有人用了,因为几乎不放水,鸡汁珍贵得很。有些菜,贵的不在菜本身,而在烹制的手艺上,能把食材里的精华都提取出来。
“接下来,把这靠出来的老母鸡原汁,用蒸的方法,一点点地蒸进细如发丝的茄丝里。”这汤汁可不多,茄丝也得切得够细,这样老母鸡的鲜味才能渗进茄子里。蒸好了,还不能急着吃,拿出来晒,晒完了再蒸,蒸完了再晒,这么“九蒸九晒”,直到茄子晒得脆生生的。读到此处想了想,太费功夫了!做好了,还得封在瓷坛里,用蜡封得严严实实的。吃的时候,也不是直接吃,还得用炒过的鸡爪子肉拌着吃。这“鸡瓜子”就是鸡小腿上那块腱子肉,因为总动,特别有弹韧性。
《红楼梦》最着迷的往往就是这些吃喝的细节。对作者来说,这些东西就像一场梦,味道还在嘴里,真实感迎面而来,可又像是假的。这就是《红楼梦》想告诉读者的,那些非常真实的东西,已经成了过去,找不回来了。这部小说真正迷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凤姐细细讲完茄鲞的做法,刘姥姥听过,直是“摇头吐舌”,表情就像乡下人头一回听说,连声惊叹:“我的佛祖!竟要十几只鸡儿来配它,难怪这么好吃!”边说边笑,手里的酒也慢慢喝完了,接着把玩起杯子来。凤姐笑着劝道:“还不过瘾?再吃一杯吧!”刘姥姥连忙摆手:“可不敢了,再吃就醉得不省人事了。我就是喜欢这杯子的样,真不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这杯子雕得实在太精美了。
鸳鸯见状,便笑道:“酒也喝完了,你猜猜这杯子是什么木头做的?”刘姥姥笑道:“怪不得姑娘不认识,你们住在金门绣户里,哪会认得木头!”意思是说,你们在富贵人家长大,门是金的,帘子是绣的,哪会留意这些木头呢?
接着,刘姥姥又说了一段让人惊心动魄的话:“我们成天跟树林子做邻居,困了枕着树睡,乏了靠着树坐,荒年饿了还吃树皮。”大家都听过荒年剥树皮吃的事,但刘姥姥在这欢乐场合说出来,却让人心里一颤。作者讲完茄鲞,突然提到荒年吃木头?他是想让我们看看生命的两面。别忘了刘姥姥为什么能进大观园,因为他们家祖上曾和王家结亲,也富贵过。到了刘姥姥这一代,竟落魄成这样,饥荒年月吃起树皮来!
刘姥姥接着说:“好歹真假,我还是认得的。让我仔细看看这木头。”这话听起来挺有意思,刘姥姥说要认认这木头。她边说边仔细端详了半天,然后说:“你们这样的人家,断不会有贱东西。容易得的木头,你们也不会收着。我掂着这杯体沉,肯定不是杉木的。”刘姥姥是靠掂重量来猜这木头是啥的。木头有的轻有的重,像沉香木,放水里都会沉。她第一猜不是杉木的,因为杉木太轻。
刘姥姥第二猜是:“一定是黄松的。”大家一听,都笑开了。其实是黄杨木的,她还是没认出来。黄杨木太珍贵,都是皇家贵族用来做细雕的,刘姥姥根本见不着,自然猜不出。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知识和认知都受经验限制。
穿林渡水藕香榭接下来开始听音乐了!“只见一个婆子走来,问贾母,说:‘女孩子们都到藕香榭了。请老太太的示下,就演罢,还是等一会?’”上一回的时候,贾母听见有音乐传进来,就问是不是外面有人结婚,大家跟贾母解释说,我们家离街那么远,怎么可能听到外面的声音。是我们家养的十二个唱昆曲的女孩子在练习。贾母说:既然她们练习,何不叫她们唱给我们听?我们可以一面喝酒吃东西,一面听戏。所以就把这十二个女孩子请到了藕香榭。
“榭”是一种四面没有门窗的建筑,通常建在水边,是专门用来听戏的,因为音乐透过水的传达,效果更好。杭州黄龙洞景区里有个戏台就靠着水边,每天下午都有越剧演出,每次去黄龙洞玩都是下午,为的就是去听戏,作为北方人,虽然听不太懂,但是唱腔清新悠扬,委婉柔美,给人一种听觉上的享受。
贾母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了,就叫他们演罢。”所以富贵到最后,常常是忘东忘西,因为东西太多了。也许有些人听一次戏,一辈子都忘不掉,贾母是每天都可以听戏,所以她明明已经叫人准备好,十二个女孩子都在那边等着,她自己却忘了。
婆子答应着去了,“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簧并发”。“箫管”就是箫跟笛,“笙”最初是葫芦晒干后,在中空的部分插上很多竹管或芦管,然后利用长短来调音,里面有簧片,可以振动发音。所以一听就知道,演奏的是昆曲。
仔细看作者对音乐的描写:“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渡水而来,自然令人神怡心旷。”宝玉听到音乐后,就忍不住想喝酒,拿起壶来自己倒了一杯,一饮而尽。“复又斟上,才要饮,只见王夫人也要饮,命人换暖酒来,宝玉连忙将自己的杯捧了过来,送到王夫人的口边,王夫人便就手内吃了两口。”
我们一再提到,宝玉是一个非常贴心的孩子。想想自己十五岁的时候,只管自己喝。这不是好坏的问题,是说有没有多余的心思想到别人。所以宝玉在《红楼梦》里被众人疼爱,是因为他常常关心到每一个人。“王夫人便就手内吃了两口”,她没有接这酒杯,而是就着宝玉的手喝了两口,可以想象一下那个亲子画面。“一时暖酒来了,宝玉仍归旧坐。”
王夫人接下来提着暖酒壶走下席来,准备给贾母斟酒。“众人皆出了席,薛姨妈也立起来。贾母忙命李纨、凤姐二人接过壶来:‘让你姑妈坐下,大家才方便。’王夫人听如此说,方将壶递与凤姐,自己归座。”这里是在讲礼数,因为贾母在座,所以王夫人要先给她斟酒;王夫人一站起来,旁边人都要站起来,因为王夫人相对他们是长辈。
“贾母笑道:‘大家吃上两杯,今日着实有趣。’说着拿杯让薛姨妈。”这个“让”有敬酒的意思。又对湘云、宝钗说:“你两个多吃一杯。你林妹妹虽不会吃,也别饶他。”贾母这一天太开心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刘姥姥在这里,有一个同龄的老人家,而且既有趣,又会逗笑,所以她自己就先干了。湘云、宝钗、黛玉也都把酒干了,连黛玉平常不太喝酒的,也都喝了。
“当下刘姥姥听着音乐,又有美酒,越发喜的手舞足蹈起来。”平时让一个老太太跳舞可能也不容易,因为有一点喝醉了,很兴奋,所以她就手舞足蹈起来。大概也只有乡下人,没有那么多礼教的约束,喝了酒以后,就彻底放开了。宝玉走下席来,笑着跟黛玉说:“你瞧瞧刘姥姥的样子。”
黛玉笑着说:“当日舜乐一奏,百兽率舞,如今才一牛耳。”史书上记载,尧舜时代因为是太平盛世,所以一演奏音乐,所有的动物都跟着起舞。这里黛玉有点在嘲笑刘姥姥,是说现在不过是一头牛在跳舞而已,把众人都逗笑了。
“须臾乐止,薛姨妈出席笑道:‘大家的酒想也都有了,且出去散散再坐罢。’”贾母也正想散散步,于是大家就离了席,随着贾母一起游玩。贾母“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石。刘姥姥一一的领会了”。
这也许是《红楼梦》里很少有人注意的片段,我读《红楼梦》久了以后,常常会停在这些地方。这两人原本是物交集,一生都不可能对话的:一位是富贵四代的贵夫人,一个是乡下做苦工的老太太。你会琢磨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这个平日养尊处优、被所有人奉承的贾母,会跟一个乡下老太太说这是什么石头,那是什么树,这是什么花,快要变成大观园的解说员了。
记得刘姥姥第一次见贾母的时候,贾母问她多大年纪,身体好不好,刘姥姥说还好。然后贾母就叹了一口气说:你比我大那么多,身体还这么健朗,每天还下田。刘姥姥说:这是因为你命好,可以不用下田劳动。贾母就感叹道:什么命好,根本就是老废物了。
其实说自己是老废物,今天听起来蛮悲哀的。生活优裕安逸,到最后生命中就少了自己可以用力的部分,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废物。所以刘姥姥今天是给了贾母一个机会,让她不再是废物。
两个人完全是不同出身、不同背景、不同成长环境,可她们的交流跟沟通让你感觉到生命可以超越不同的阶级、不同的背景,可以变成好朋友,这对贾母的生命也是非常好的一个鼓励。
我们看到俩老人之间的聊天,没有什么富不富贵或贫不贫贱的问题,她们就是共同在面对生命最后的岁月。富贵的晚年跟贫贱的晚年,好像也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到底贾母是圆满,还是刘姥姥才是圆满,这个问题可以打一个大问号。我常在想,是希望自己的晚年像贾母那样躺着,很多人帮你捶腿,还是像刘姥姥一样健步如飞到处乱跑,其实就是我们到底在人生里羡慕什么、向往什么的问题。
贾母跟刘姥姥讲了很多,刘姥姥也都领会了,然后对贾母说:“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俊俏了,也会说话了。”大家都不明白她在讲什么,就问她:“怎么雀儿变俊了,会说话?”刘姥姥说:“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的是鹦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她说的其实是八哥,形容八哥是乌鸦长出了凤头。众人听了又都大笑起来。
一时间,丫头们走过来,请大伙用点心。贾母摆摆手笑道:“喝了两杯小酒,肚子也不觉得饿。不过,既然拿来了,大家就随便尝尝。”丫头们听了,赶忙抬来两张高脚小桌,又端上两个精致的小捧盒。
揭开盒盖一看,每个盒子里都装着两样点心。这一盒里是两样蒸的:一样是藕粉桂糖糕,就是把桂花和糖融进藕粉里,蒸出来的糕香甜软糯;另一样是松穰鹅油卷,加了松子和鹅油的面食,吃起来满口留香。
那一盒里则是两样炸的:一样是一寸来大的小饺儿,像极了我们现在的虾饺,贾母好奇地问是什么馅的,婆子们回答说是螃蟹馅的。贾母皱了皱眉头,说道:“这时候吃这个,太腻了!”再看另一样,是奶油炸的各色小面果子,贾母也是连连摇头,不喜欢吃。
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世上没有绝对的好或坏。对刘姥姥来说,螃蟹馅的饺子,怕是她听都没听说过,在她眼里就是山珍海味。对贾母来说,却是眉头一皱,觉得太腻了。
再看看刘姥姥的反应,她瞧着那些小面果子,个个玲珑剔透,花样百出。这些词从一个乡下老太太嘴里说出来,让人觉得特别亲切。她心想,这吃的东西怎么能做得这么小巧、这么精致,而且每个花样都不一样,真是大饱眼福。
一般来讲,生活只是为了吃饱穿暖,其实很简单。但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物质生活的富裕,就开始讲究起来了。我们怎么在刘姥姥的生活和贾母的生活之间找到平衡。
小时候我们总向往那些精致的东西,读《红楼梦》的时候,对富贵生活特别向往。等吃遍了各种美食,反而会觉得,自己拥有的已经够了,宁愿去爬山,走很远的路,为了喝一碗白水煮的地瓜汤。
刘姥姥拣了一朵牡丹花样的面果子,笑着说:“我们乡里手最巧的姑娘,拿剪子也剪不出这么好看的纸样来。我又想吃,又舍不得吃。”这是刘姥姥的肺腑之言,她很想尝尝,但又觉得这面果子太漂亮了,有点舍不得下口。她还说,要不“我包些回家去,给他们当花样子。”大家都被逗笑了。
贾母说:“等你回家的时候,我送你一瓷坛子。你先趁热吃些!。”刘姥姥每一步,都想着要带点东西回家。
别人都是拣自己爱吃的,尝一两口就罢了。刘姥姥可不一样,她从来没吃过这些东西,而且都做得小巧玲珑。她和板儿每样都尝了些,转眼间就所剩无几了。
忽然,奶妈抱着大姐儿走了进来,大姐儿就是王熙凤还没取名的女儿巧姐。巧姐手里抱个大柚子,一眼瞅见板儿手里拿着个佛手,立马就想要。丫头们也跟着起哄,哄她去拿板儿的佛手。“大姐儿可等不得,一急眼就哭了。”王熙凤的女儿平时娇宠惯了,想要什么别人都得给。可板儿也是个孩子,哪肯轻易给她,巧姐一哭,场面就失控了。
众人见状,赶忙把柚子塞给板儿,又从板儿手里哄过佛手给了巧姐,这才算完事。这段小插曲看似不经意,其实我们成人世界也常有这样的争夺。手里已经攥着个挺好的东西了,可还是眼馋别人的。大家这么宠着巧姐儿,觉得她不能受一点委屈,想要啥就得给啥。可我后来读这段的时候就想,巧姐儿长大的路上,肯定也有得不到的东西。让孩子明白,有些东西不是想要就能要到的,这也是一种成长。
贾家家败人亡之后,巧姐还是靠板儿家救济才活下来的。就像西方美术史里的达·芬奇,一直画那幅《岩窟圣母》,画的是圣母的儿子耶稣和施洗约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都藏着他的画。耶稣后来被钉在十字架上,施洗约翰也因为莎乐美被砍了头,各有各的劫数。
在达·芬奇的画里,他们还是孩子,天真烂漫地对视、微笑。我想,达·芬奇可能是想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无常,谁也不知道有什么艰难困苦在等着自己,这有点东方哲学的味道。所以巧姐和板儿这段,看着像是孩子玩闹,可你细细品,里面藏着深意。
大家吃完点心,贾母又说要带刘姥姥去栊翠庵。接下来,刘姥姥要去妙玉修行的地方,这对妙玉来说,又是一场怎样的考验?
妙玉心存分别相贾母大驾光临,妙玉不敢有丝毫怠慢,她总不能站在门口说:“我这个小庙容不下这位乡下老太太。”进了院子,“只见花木繁盛”,贾母笑着夸赞:“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就常常修整,比别处越发好看了。”贾母这话,像是特意提醒我们,栊翠庵是个修行的好地方。我们一会儿就瞧瞧,这位修行的人,是不是真的在修心养性。
说着,“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东禅堂是妙玉打坐修禅的圣地。“妙玉笑往里让”,贾母却说道:“我们才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就在这里坐坐,你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好。”从前的人,觉得吃了酒肉,不能进庙门,怕冲撞了菩萨,毕竟菩萨是禁酒肉的。
“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宝玉留了神,就看这修行的人,怎么招待她这些金主。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这茶盘,外形是海棠花,上面雕着云纹龙纹,中间还镶着金,寿字点缀其间。“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泥金小盖钟,奉与贾母。
”这“钟”,就是茶杯,底下有茶托,上面有盖子,喝茶的时候,一只手拿着茶托,另一只手的两个指头夹着茶盖上的纽,轻轻一掀,既能挡住茶叶,又不让茶气跑掉。
“成窑”,就是成化窑,明朝成化年间的五彩瓷器,可是顶级瓷器。先用釉料画出细腻的花卉草虫,再描上金。现在拍卖市场上,成化瓷器贵得吓人,有人叫它“成化斗彩”,也有人叫“成化五彩”,“斗彩”,就是争奇斗艳的意思。
看到这里,我瞠目结舌:“妙玉原来是这样修行的。”贾母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眼就看出了妙玉的讲究,说道:“我不吃六安茶。”六安茶,可是安徽的名贵绿茶。
妙玉笑着回应:“知道。这是老君眉。”老君眉,就是焙得比较熟的茶,贾母可能觉得绿茶伤胃。看这对话,妙玉和贾母都很讲究,刘姥姥在旁边听得一头雾水,这文化和地位落差,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这才是真懂茶的人,现在喝茶,哪会问这是什么水。妙玉说:“是旧年蠲的雨水。”“蠲”,就是除去、澄清的意思,就是经过澄清的旧年雨水,民间又叫“无根水”。
贾母尝了半盏,然后笑着递给刘姥姥:“你尝尝这个茶。”这动作多自然,但其实不容易,贾母这么富贵的人,用的又是这么讲究的茶杯,我觉得,贾母这也是在修行。
看看刘姥姥的反应:“刘姥姥接来一口吃尽。”乡下人哪懂品茶,口渴了就喝呗。然后笑着说:“好是好,就只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这“淡”,是给那些品位细致的人品的,刘姥姥却把它当成了乡下的茶,想着多熬一熬,最好熬一大桶放在路边,给人解渴。这话一出,“贾母、众人都笑起来了”。
再看看其他人,“都是一色瓜皮青描金的官窑新瓷盖碗。”宋代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其中的“官窑”,是南宋朝廷专设的御用瓷窑,在杭州附近的山上新开的窑口,官方亲自指导。现在杭州还有南宋官窑博物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看看,做得特别好。我去过三次,走在玻璃上,看底下的遗址,还有几个成品,能让人更好地了解当年的官窑。
官方的东西,有时候会比较炫耀,南宋文化高,所以官窑虽然官方,却非常淡雅,有种文人气质。这种官窑珍贵得很,南宋以后就做得少了。到了清代,就有了仿官窑,里面还加了描金,真正的南宋官窑可是没有描金的。“瓜皮青”,就是一种淡淡的绿,像甜瓜皮的颜色;“新瓷盖碗”,就是清朝的仿官窑。
倒了茶之后,“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注意了!下面是最关键的一段。妙玉虽然尊敬贾母,但她觉得贾母的品位跟她不一样;真正有品位的,就宝钗和黛玉两人,所以妙玉拉她们去别处喝。
妙玉的分别心太重了,别说她看不起刘姥姥,连贾母她心里都未必看得上。等会就看到了,贾母喝的是旧年存下来的雨水,黛玉她们喝的是梅花上扫下来的雪融化的水,这里全都在讲妙玉的分别心。她可能觉得,这些东西给贾母她们喝,有点糟蹋了,得给懂的人喝。
我觉得她这么想也没错,品位这东西,本来就是如此。要是你碰到一个知音,真正懂音乐,懂茶,你会特别开心。但我还想说的是,修行到最后,就是要面对这个东西:当你最珍惜的东西被糟蹋、践踏的时候,你该怎么去做。
妙玉并没邀请宝玉,但他看到她们要走,心里好奇去干嘛,所以就偷偷跟了来。”“只见妙玉让宝黛在耳房里坐下”,耳房就是旁边的一个小偏屋,“宝钗坐在了榻上,黛玉则坐在了妙玉日常打坐的蒲团上”。这里还有个小隐喻,黛玉坐了妙玉修行的蒲团,是不是也打算修行呢?
“妙玉亲自在风炉上扇火煮水,另泡了一壶茶来。”宝玉刚开始偷偷地看,后来就大胆地走了进来,笑着说:“偏你们吃这私房茶。”那三个人就逗他:“你又赶了来做什么?这里可没你的份。”
妙玉刚要去拿杯子,“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道婆就是和妙玉一起修行的尼姑,她把贾母、刘姥姥喝过的茶杯要收走。“妙玉忙叫住道婆,说那成窑杯不用收了,搁外面去吧。宝玉一听就明白了,准是刘姥姥用过的,妙玉嫌脏不要了。”这里,全是在讲妙玉的洁癖。
“又见妙玉拿出两只特别的杯子。一个杯子旁边有耳,上面刻着‘(分瓜)瓟斝’三个隶书字。”“(分瓜)”和“瓟”都是瓜的意思,“斝”这种器具像爵,但爵是酒杯,有个流口;斝是温酒的,没流口。(分瓜)瓟斝就是用瓷器仿照古代青铜斝的形状做成的瓜形茶杯,妙玉真是不简单,收藏了许多奇珍异宝。上面除了“(分瓜)瓟斝”三个字,还有一行小楷写着:“晋王恺珍玩”,又有一行小字:“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赏于秘府”。这东西太牛逼了,王恺收藏过,苏东坡也鉴赏过,如果现在拿去拍卖,无价之宝啊!
“妙玉就给宝钗斟了一斝茶。”“另一只杯子形似钵又小些,也有三个篆字,刻着‘点犀𥁢’。”篆书,比隶书、楷书曲线都圆润,所以用“垂珠”来形容。𥁢是一种器皿,“点犀”就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思,以前人们觉得犀牛角里的空间,是有灵性的。“妙玉就给黛玉斟了一𥁢茶。”
喝茶的器具都这么讲究上,比成化窑的杯子还讲究。这种东西妙玉根本不会拿出来给别人用,只有品味高的宝钗和黛玉能用。
“妙玉又把自己常常用的那个绿玉斗斟了茶给宝玉”,妙玉用自己的杯子给宝玉倒茶。好多学者在这儿大做文章,说这是讽刺妙玉。但我觉得这是同情妙玉,妙玉真正要修的,恰好就是这个分别心。
宝玉就逗她说:“常言说‘世法平等’,她俩用那么珍贵的古玩,我就是个俗器了。”宝玉表面是逗她,其实也在点醒她:你不是修行人吗?佛教不是说世法平等吗?为啥你还有这么大的分别心呢?妙玉说:“这是俗器?不是我说大话,只怕你家里未必能找出这么个俗器来。”
听这话,妙玉真的是心高自负。她的孤僻也是因为她太自负了。宝玉赶忙笑着说:“‘入乡随俗’,到了你这,金玉珠宝都被贬成俗器了。”这当然是宝玉安慰妙玉的话。宝玉这话其实是在开导妙玉:出家人不是应该把金玉珠宝都看成俗器吗?
“妙玉听了这话,特别高兴,就又找出一只九曲十八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的湘妃竹根的大海碗来。”还有个东西妙玉更得意,就是用整个竹根雕的大海碗。大家都知道竹子根部节很密,所以有一百二十节密密麻麻的根。“海”是古代的一种酒器,因为形状像碗,所以也叫“大海碗”。
她说:“就剩这一个了,你能吃得了这一海吗?”有点讽刺调侃宝玉的意思。宝玉忙说:“吃得了。”妙玉笑着说:“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么多茶给你糟蹋。没听说吗?‘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你吃这一海算啥?”妙玉讽刺人张口就来,宝玉却很少讽刺人,他总讲“万物平等”。
妙玉调侃宝玉,说得宝钗、黛玉都忍俊不禁。接着,妙玉拿起壶来,“往杯子里斟了浅浅一杯,宝玉轻轻抿了一口,顿时觉得清爽无比,连连称赞。”壶虽大,可妙玉就倒了一小杯,这“轻清”的感觉,就像是最好的茶喝起来却像没喝一样,淡得刘姥姥都尝不出味来。
妙玉一脸正经地说:“你今天能喝到这茶,还是托了他俩的福。要是你一个人来,我可不给你喝。”人就是这样,心里喜欢却又不敢直面时,就会说反话。妙玉嘴上这么说,其实心里最想让宝玉尝尝。宝玉笑着回应:“我心里清楚,我也不领你的情,就谢他二人了。”宝玉真聪明,明知缘由就不说破。妙玉听了说道:“这话还算明白。”
黛玉在《红楼梦》里可是品位顶尖的女孩,结果也被妙玉调侃了。《红楼梦》里用“玉”做名字的就四个人:宝玉、黛玉、妙玉,还有蒋玉菡。所以大家都觉得,“玉”这个名字在书里肯定有特别的意思。三个“玉”聚到一块儿了,妙玉调侃完宝玉,又开始调侃黛玉了。
黛玉好奇地问:“这水也是旧年的雨水吗?”妙玉冷笑一声:“你个人,竟然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品不出来。”从来没人说过黛玉俗,可妙玉却说她是个大俗人,连水都尝不出好坏。在某种品位上,人就是这么孤僻,就像觉得别人怎么都听不懂高雅的音乐,看不懂好的文学作品一样。
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时,收的梅花上的雪。”玄墓山在苏州,现在还在,山上原来种了很多梅花,好多人都读了《红楼梦》,都往那儿跑,想收梅花上的雪。梅花开的时候,落在上面的雪,都带着梅花花蕊的香味。
她又说:“当时收了一瓮,用鬼脸青的花瓷瓮装着,一直舍不得喝,就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挖出来,我只喝过一回,这是第二回。”鬼脸青,就是那种深蓝色釉彩的瓷器,以前的人觉得,人死的时候脸会发青发蓝,所以就把那种蓝釉叫鬼脸青。
妙玉可是位家道中落、落了难的小姐,竟然还带着一瓮雪水四处走。她到贾家时间不长,大观园盖好才一年多,她就住了进来。这五年来,她就带着这瓮雪水跑来跑去,平时就埋在树根底下,生怕水变质。品位这东西是不是又迷人又苦?她幸好还有个黛玉可以聊聊,跟黛玉说了,黛玉大概就能觉得这水真的好;可刘姥姥你骂她一百遍,她还是尝不出这水跟其他水有啥区别。
“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火爆气那么重,怎么能喝?”她刚才给外面人喝的,就是那个隔年蠲的雨水。看来,品位这东西,永远都比不完;比到最后,大概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妙玉可以笑黛玉俗,当然也有人可以笑妙玉俗。所以品位,就像个无底洞,怎么追求,怎么调侃,都无济于事。
“黛玉知道他天性古怪,不敢多说,”黛玉那么聪明,嘴巴那么厉害的人,都不敢说话了,“也不敢多坐,喝过茶,就约着宝钗走了。”虽然妙玉把黛玉、宝钗作为座上宾,但这地方还是让人害怕,不敢多待;虽然高雅,却不温暖。
宝玉也跟着走了出来,他笑着对妙玉说:“那茶杯虽然脏了,直接扔了岂不可惜?”宝玉说的,正是那个成化窑的珍贵茶杯;“依我看,不如送给刘姥姥,她卖了也能换点生活费。”
宝玉是菩萨心肠,既心疼那个杯子,又怜惜刘姥姥,但我觉得他最疼惜的还是妙玉。很多人读不懂宝玉这个十五岁男孩在这里说的话,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好几层意思。可妙玉是怎么回答的呢:“这也罢了。幸而那杯子是我没用过的,若我用过的,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她。”妙玉心里有一股子怨气,那怨气难以言说。就好像那个杯子,如果妙玉用过,刘姥姥又用了,妙玉的品格就被侮辱了,就被毁了。
读到这里,我心里会发憷,不明白我们的人性怎么会变成这样。所以我觉得宝玉和妙玉的这段对话,真是让人惊叹。宝玉满心都是慈悲,妙玉还在强化她的分别心。虽然最后同意把杯子给刘姥姥,但还在说:“只是我可不亲自给她。你要给她,我也不管,我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注意“快拿了去罢”,她觉得那个东西已经脏得让她心里难受了。这让我们觉得,妙玉的修行,真是任重道远。
宝玉笑着说:“自然如此,你哪里会和她说话交接,越发连你都脏了,只交给我就是了。”宝玉真是了不起,他能理解,像妙玉这样的身份,当然不想跟刘姥姥有任何瓜葛。但真正的修行,是不应该怕脏的;最脏的地方,才是最应该去的,禅宗公案最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看他这句“只交给我就是了”,要知道,宝玉也是个贵公子,他怎么不觉得脏?他怎么就愿意去做这件事呢?
妙玉让人把杯子拿来交给宝玉,宝玉接了,又说:“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厮来,到河里打几桶水来洗洗地,”宝玉的这番话,里面有一种担当。他看到妙玉的苦,又体谅她的苦,觉得帮她把地洗一洗,能让她心里好受一点。
从头到尾,妙玉没有一点反省。妙玉说:“这正好,只是你嘱咐他们,抬了水来,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栊翠庵是什么地方?这是修行的圣地。我们总以为修行的地方是最干净的,但修行的地方有没有可能是最脏的?我觉得这才是作者想说的。真正的脏,其实在心里,不在地上,洗是洗不掉的。
宝玉答道:“自然。”说着,他便把杯子揣进袖里,然后递给贾母房中的小丫头,吩咐道:“明日刘姥姥回去时,给他带去罢。身为富家公子,宝玉每天就忙着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可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他用心在把每一个生命安排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去。
交代完毕,贾母已经走出来,准备回去。妙玉也没有多加挽留,只是送出山门,转身就把门关上了。再细细品味这句:“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这一句,真是把妙玉那种孤傲的个性和内心的孤独、寂寞,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人把门关起来,是因为心里太苦了。所以这扇门,不仅仅是山门,更是她心灵的大门。就像蚌壳那么硬,是因为它里面太软,太容易受伤,所以才需要一层硬壳来保护。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妙玉家世没落之后,所遭受的白眼和侮辱肯定不少。为了避免受伤,她宁愿用一个硬壳来保护自己。曾经富贵过,再受到人世间的冷眼,是最痛苦的。最后,也许会变成一种“不是你们不要理我,是我根本不要理你们”的孤傲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可能藏着一点妙玉的影子,也可能因为某种伤害而把自己关起来,妙玉只是最典型的一个例子罢了。
且说贾母因为觉得身上乏倦,便命王夫人和迎春姊妹陪着薛姨妈去吃酒,自己则往稻香村来歇息。这里薛姨妈也就告辞出去了。王夫人打发文官等人出去,把攒盒散给众丫环、婆子吃,自己便也抽空歇着,随便歪在方才贾母坐的榻上,命一个小丫头放下帘子,又让她捶腿,吩咐人道:“老太太那边醒了,你们就来叫我。”王夫人最重要的职责就是伺候贾母。说着,她就歪着睡着了,于是众人便都散了。
宝玉、湘云等人看着丫环们把攒盒搁在山石上,有的坐在山石上,有的坐在草地上,有的靠着树,有的傍着水,倒是十分热闹。这时,鸳鸯来了,要带着刘姥姥各处去逛,众人也都跟着取笑逗乐。一时间,他们来到了“省亲别墅”的牌坊下。
这个牌坊可不简单,它隐喻着贾家荣华富贵到了顶点,是皇帝亲自赐的。宝玉梦里见到的“太虚幻境”牌坊,和这个一模一样。它是最高权力和富贵的象征,但刘姥姥一到这,竟然想上大号。作者这简直是在开贾家的玩笑,好像在说:富贵又怎样,没啥不敢冒犯的,总有人敢冒犯,而这个人还往往让你意想不到。
到了“省亲别墅”的牌坊下,刘姥姥说:“哎呦!这里还有个大庙!”说着就趴下磕头。她没见过牌坊,以为是个大庙呢!众人笑得前仰后合。
刘姥姥问:“笑啥?这牌坊上的字我都认识。我们那儿这样的庙宇多了,都是这样的牌坊,那字就是庙的名字。”大家就问:“你认得这是什么庙?”刘姥姥抬头指着字说:“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其实她在瞎扯。我们知道上面写的是“省亲别墅”,宝玉做梦时看到的是“太虚幻境”,所以这四个字怎么换都行,没什么大不了的。
众人笑得拍手打掌,还想拿她取乐,结果刘姥姥肚子一阵乱响,忙着拉个小丫头,要了两张纸就要解中衣。众人又是笑,又忙着喝止她:“这里可不行!”皇帝赐的匾下面,怎么能解手?作者安排这一段,绝对是有深意的,里面藏着一种极大的悲哀。当这个家族败落之后,作者想起那些当年碰都不能碰、冒犯都不敢冒犯的东西,忽然觉得,其实冒犯了也无关紧要。
刘姥姥要去上厕所,大家都很着急,忙命人带她去了东北角。带她去的婆子指给她了地方,就乐得走开去歇息了,所以刘姥姥才会迷路。刘姥姥因为喝了些酒,她的脾胃和黄酒不对付,又吃了好多油腻的东西。乡下人平时吃的是米面,菜都少吃,油就更少了,所以刘姥姥的脾胃就不舒服了。又因为发渴多喝了几杯茶,不免就通泻起来,蹲了大半天。年迈的人蹲久了,加上刚出厕所,被风一吹,只觉得眼花头眩,不分东西了。
这就像一个谜!这个谜是说,当一个人迷路的时候,他就会走到他应该去的地方。所以这个迷路,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因为迷路,她就走到怡红院了。
刘姥姥回头一望,全是树木山石、楼台亭榭,不知往哪去了,只好顺着一条石子路慢慢走。走到房舍跟前,又找不着门,找了半天,忽见一带竹篱。刘姥姥心里想:“这里也有扁豆架子。”这还是从乡下老太太的角度去写,大观园里的竹篱是花障,种花的时候让花藤攀援上去的;刘姥姥以为是乡下人种扁豆搭的竹架子。
她一边想,一边顺着花障走。只见迎面忽然有一带水池,只有五六尺宽,石头砌的岸,里面碧清的水流,上面一块白石横架在上面。刘姥姥就踱过石头,顺着石子甬路走去,转了两个弯,只见有一房门,就进去了。这全是用刘姥姥的眼睛在看大观园,所以所有的匾额、对联都没描写,因为她不认字。
进了房门,只见迎面一个女孩,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这时有些醉了,所以看到的东西似真似假。这正是《红楼梦》一直要讲的东西:好像是假的,却是真的;好像是真的,又是假的。刘姥姥笑着说:“姑娘们把我丢下了,要我碰头到这里来。”见那个女孩子不答应,刘姥姥就走上前,要拉她的手,结果“咕咚”一声撞到了板壁上。其实那是画在板壁上的女孩子,画得太逼真了,刘姥姥误以为是真的了。
刘姥姥细瞧瞧,原来是一幅画。她心里想:“原来画有这样活凸出来的。”一边想,一边看,一边用手去摸,却是一色平的,点头叹了两声。一转身,方看见一个小门,门上挂着葱绿撒花软帘。刘姥姥掀了帘子走进去,抬头一看,只见四面墙壁玲珑剔透,琴剑瓶炉都贴在墙上。这时候我们就知道了,这是宝玉的房间,因为他的房间架子上有琴、剑、瓶、炉这些摆设。
“锦笼纱罩,金彩珠光”,把刘姥姥眼睛都晃花了,没法看清细节,“连地下踏的砖,皆是碧绿凿花,竟越发把眼花了”。过去讲究的贵族,铺的是有点像唐三彩的地砖,上面有凹凸的雕花。“找门出去,那里有门?”
左书架,右屏风。刘姥姥刚从屏风后找到一扇门,正打算出去,好不容易瞅见个门,心想这下总能出去了,结果一抬头,亲家母就在眼前。你看作者写小说,真是妙笔生花。他压根没提刘姥姥对面有个镜子,刘姥姥心里纳闷,赶紧问:“亲家母,你是不是见我几天没回家,特地来找我?是哪位姑娘带你进来的?”刘姥姥的反应,写得活灵活现。
只见亲家母只是笑,就是不说话。刘姥姥也笑了:“你可真是没见世面,瞧见这园子里的花好,就拼命往头上戴。”上回王熙凤故意打趣刘姥姥,给她头上插满了花?刘姥姥现在这是自嘲呢。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只有当自己不知道的时候,才会去嘲笑、批评别人;要是知道了是自己,大概就笑不出来了。
“只见他亲家只是笑,不答言”,刘姥姥忽然灵机一动:“我听说大富贵人家有一种穿衣镜,我这不会是在镜子里头?”我们现在天天照镜子,觉得没啥稀奇的,古时候那种大穿衣镜很少见,刘姥姥更是从没见过,所以她一时半会还真判断不出来。“想毕用手一摸,再细一看,四面雕空的紫檀板壁,中间嵌着镜子。”刘姥姥心里想:“这镜子挡着,我怎么出去?”一边想,一边用手摸。
“这镜子,是西洋的,可以开合。”就是说这镜子有机关。“没想到刘姥姥乱摸之间,力气刚好使对了地方,撞开了机关,镜子一掩,门就露出来了。刘姥姥又惊又喜,迈步就出去了。”原来,外间是宝玉的书房,镜子后面是宝玉的卧房。所以说,相对于书房是出去,相对于卧房就是进去了。
妙玉的门是关得死死的,宝玉的门却轻轻一碰就开;客人一走,妙玉立马关门,宝玉的门呢,刘姥姥一碰就开,你看这作者,一直在暗藏玄机。刘姥姥迈步出去,“忽见有一副最精致的床帐。她这时候已经七八分醉了,又走累了,一屁股就坐在床上。”“一屁股”这个词用得太妙了,那种粗鲁,刚好和眼前的精致形成鲜明对比。但要是你的心灵之门也打开了,那些平时觉得被糟蹋、被侮辱、被亵渎的事,大概也就觉得无所谓了。
“本想歇歇,没想到身不由己,前仰后合,眼睛一眯,一歪身就睡熟了。”喝醉了酒,身体都不听使唤了,一倒下就睡着了。
“外面众人等她不见,板儿见姥姥没了,急得哭了。众人都笑:‘别是掉进茅厕里了吧?快叫人去瞧瞧。’于是派了两个婆子去找,婆子去了,回来说没找到。众人到处找,就是不见人影。”“袭人琢磨着:‘肯定是她醉了,迷了路,顺着这条路往我们后院子去了。’”袭人真聪明,一猜就准,赶紧回去看。“进了怡红院就叫人,谁知几个看屋子的小丫头偷空玩儿去了”,都不在。给了刘姥姥进去的机会。
袭人迈进房门,绕过那摆着“琴剑瓶炉”的集锦槅子,就听见里面鼾声震天。她赶紧走进去,一股酒屁臭气扑面而来。每次读到这,觉得宝玉的房间好可怜,怎么被糟蹋成这样。现在再读越看越觉得乐,好像宝玉的房间就得这么折腾一回。其实,这背后有作者惊人的巧思,真正值得反省和思考的东西,都藏在这!
再一瞅,只见刘姥姥四脚朝天地躺在床上。袭人慌忙走过去,轻轻推了她几下。刘姥姥从梦里惊醒,一睁眼看见袭人,连忙爬起来说:“姑娘,我错啦!”你能想象那种感觉吗?她觉得自己闯了大祸,心里非常自责,赶紧看看床有没有被弄脏。还好,“床还是干干净净的”。这“脏”字又出现了,在刘姥姥看来,得吐得满床都是才算脏。她哪知道,自己就用了一下妙玉的杯子,就被人家嫌脏了。“一边说,一边还用手掸着。”
袭人怕惊动别人,尤其是宝玉,赶紧把大鼎里的百合香又盖上了,宝玉的房间里总是香香的。然后她悄悄笑着说:“没事,你就说你醉了,在外头石头上打了个盹,你跟我出来。”
你看袭人多善良,没把事情闹大。这跟妙玉的苦形成了鲜明对比,事情其实可以这么轻松解决的。“刘姥姥满口答应,跟着袭人出了小丫头的房间,袭人让她坐下,又给她喝了两碗茶,刘姥姥才觉得酒醒了。”然后她问袭人:“这是哪位小姐的绣房?这么精致?我感觉就像到了天宫一样。”
袭人笑着说:“这是宝二爷的卧室。”刘姥姥一听,吓得都不敢说话了。袭人带她从前门出去,跟大家说她在草地上睡着了,“众人也没在意,就这么算了。”
如果把这一回当成一个短篇小说来看,你会发现作者的安排真是太妙了。你看这一回,妙玉觉得杯子脏,地脏,要洗地;刘姥姥却觉得没弄脏宝玉的床。那到底啥是“脏”呢?
这一回里,刘姥姥就像一根线,把富贵家族里每个人要修行的重点都串起来了。要不是刘姥姥来,我们还看不出他们各自需要修行啥?
有我觉得《红楼梦》给我的影响,不仅仅是书本身,更是它让我能回到生活这个大世界里去,向众生学习修行。所以换个角度看,刘姥姥也许是菩萨,因为菩萨经常化身到人间来,大家都认不出来。就像民间的鱼篮观音,在菜场卖鱼,谁都不知道她是来度化人的。
第四十一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妙玉、刘姥姥,到底谁在度化谁?怎么修行?这些问题在这一回里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