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妙法太极拳:提拉隆骨完全颠覆你对太极拳与精气神的认知
1、太极拳经只是阐释学理论:按照当下的普遍的情形,我们学习一种文化上的东西遇到了认知我们在说到一种文化的时候,首先就是自我的实际感知。对太极拳,比较著名的经验来自古人几位大师的阐释,后来,太极拳进入门派叙述阶段,就是在传承体系中由传承人进行经验性的提纲挈领。当然,这些领军人物也接受了武术界的挑战和社会资本认可,因此,太极拳流派形成了与我们的传统文化具有道德和政治模式的一致性发展。
2、太极拳现象只是社会文化模式:但是,我们的武术门领军的传承体系,在进行太极拳传承中,开始被社会用武术的模式进行“练习”——这就是模式说取代了传统的“道”,社会化模式中,太极拳为甚可以打开局面,这既是太极拳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工具,太极拳成为了社会拳。作为体育文化,太极拳呼吸吐纳松和抻筋拔骨软很好解释了全社会的行为模式——因此,如果寻根觅迹,从道学、丹学角度去认识太极拳才是符合太极拳阐释体系的,一般阐释只要把阴阳五行拿过来就行了——这就导致了太极拳的阐释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真假难辨,泥沙俱下的公园理论和模棱两可的无边界转述。
3、太极拳架子到内功松透空练法: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隆骨提拉获得的体验体系是否可以回答太极拳从抻筋拔骨、大松大软到内丹体系的回归呢,这是一个回答太极拳文化本质的问题,因为,太极拳的阐释是混乱的,我本人也将自己的修行记载去不得不借用佛教、道教、儒教的学说进行阐释。首先,提拉隆骨是在提拉大椎穴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也是误打误撞后进入的新天地。
二、概述三天变化:隆骨提拉中脉空,骨中游丝太极球,感悟到了太极拳空的练法宗旨
命门紧缩缩阴奇像——收腹缩阴腿肱下蹲——周身气球松透十要——全身紧缩中通神虚
我出现的提拉隆骨的一系列身体变化,我知道这个体验是一个很少有人会触及的话题,而且,我的常识告诉我,隆骨本身具有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的跨越的价值,而是大椎穴提拉竖直后,进入到了隆骨从竖起的大椎骨上也被拉起来,这种带动整个脖子竖起来,不仅仅是精气充盈下的竖直,而是意味着隆骨和脖子从胸前后拉到了后背上这个变化会导致整个脊 椎后仰去支撑脖子和大脑。我发生了全身骨架子竖直,胃收缩,两侧肋骨自下而上收缩,腰胯后移支撑后缩的上体,随着身体向后收缩,从整个胸部也后提,因此,很自然的感受到了胸腔到腹腔的中空状态而且精气开始在这个空腔运行,替代了原来的脊椎路径这个状态根本无法打拳。
三、过程回溯:初期太极拳盘架子的抻筋拔骨之紧到固精化气打拳松中期松沉劲周身松软到大椎提拉虚领顶劲推手活大松大软的气敛入骨的打手散手内劲透到隆骨提拉中脉空的周身是拳我当初就有记录的冲动,我之所以观察下来再说,就是基于精气神体系是很少有人严格遵守的,我在一个养生视频上,第一次听到播主公开宣言:“修行只要禁欲的,不禁欲根敛不出来”。目前很多媒体对这类字眼都是查封的,我的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上面,所以,在经过三天变化,我终于有了勇气来记录。晚上进行隆骨大椎穴提拉,第一次感受到后背命门收缩,会阴提拉,经过三个月炼精化气,我已经出现了大松大软的太极拳体验,这个体验是从千斤坠、脊椎精气柱子之后,打手势和散手式的内劲模式出现了。我大腿腿弓支撑劲产生,下蹲依旧是开胯,为了下蹲,一收腹,会阴穴整个提拉,一下子就做到地面,我十分高兴,知道我的人都能很理解,因为我是直脚脖子,脚踝骨不回转,我遗传如此,竟然突破,想到张老师的大腿内侧肌肉团,我不禁信心大增,我起码大腿肱肌肉撑起来了。我在转龙藏树林中草地上低架子打了一遍,两脚转换在大腿之间,自由转换蓄势——分虚实,这是张老师示范给我的,我现在做到了,而且是低裆大架子转换虚实,比较董虎龄,我自以为身体是直的——到了9日进一步拔筋骨我才明白最准确的立身中正的怎么回事——我们的身体从尾椎到大椎这个弧度是节节拔起,基本上常人都是前倾,弯曲度是需要节节拔起的艰难训练。经过这样我重新认识了隆骨顶起后的下蹲、收腹、缩阴,对太极拳虚领顶劲,需在大椎,领在隆骨,顶在百会,劲在命门。准确分析,虚领的“虚”是脖子与大椎的结合处,既不是脖子,也不是脊背大椎穴。这个点是一个上下结合的盲区——脖子与脊椎连接处的生理性突出是第七颈椎也称隆椎,颈椎棘突就在这里起到了衔接的作用——颈椎棘突是颈椎中最常见的骨骼结构之一,通常在脖子与脊椎的连接处突出,尤其在低头时更为明显。颈椎棘突的形状和大小因个体差异而异,棘突位于椎板连接处,可附着肌肉韧带,有利于增强椎骨稳定性,中医经络把这里的几节颈椎叫做崇骨。三丹田、三关,会阴、命门、百会、慧中、山根……身体内在的精神地图,脱胎换骨,用神气替骨肉的运动,是丹道的优势。太极十要之所以是杨澄甫对太极拳的认识和实践,不是对太极拳论那样的谈道,也不是对十三势那样的谈论招式的变化法则,那么,杨澄甫的“十要”中包含着什么奥秘呢——那就是虚领顶劲。太极拳要回答最后的整体劲,打手、散手各个层次,最后练成的是身上的太极功夫,首先就是解决提领身体的要领,1、虚领顶劲的“顶”,2、含胸拔背的“拔”,3.松腰;4.分虚实;5.沉肩坠肘;6.用意不用力;7.上下相随;8.内外相合;9.相连不断;10.动中求静因此,我们不得不从杨澄甫的拳照呈现的具体的内劲与身体姿态去寻找蛛丝马迹。虚领顶劲才形成了十要的内劲模式。炼精化气是这样的热气球吗——晚上睡觉中出现全身大热,微微出汗,起床练拳,一下子在家中就出现全身大气球,完全在气球中漂浮着打拳。这个奇妙的感觉真是给人惊喜。家人也为我的睡眠改善高兴。我一觉可以睡三个小时。早晨七点半,我去公园和公园派一起轻轻松松的打了一遍,一打就会出现胸窝对涌泉的热气,全身热气腾腾,与昨天晚上一样。打拳就在这个状态下,我和大家探讨了公园太极拳的松只是一种体育活动,就好比很多拳师示范的那样——即使松沉,也是一个打拳的演练的风格而不是内劲。这种松柔叫做虚实相间的盘架子的运动模式,而不是整体劲。在非常轻灵的飘逸状态中,我仔细品味自己的打拳运劲,体验越来越细致,越来越松灵,越来越沉着——终于,在原来的筋骨运行中,出现了骨骼之间乃至全身分布的细小的钢丝,钢丝挂着关节,牵着全身——杨澄甫的松松松果然是一辈子都练不出来的,太细致入微了!我在这个抻筋拔骨的经络模式下,不禁思考,这是炼精化气,还是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呢???我出现了周身紧缩的现象,中部的体腔开始真气浩然,命门紧缩,腰部下沉,产生了腰隙的感觉。 整个身体前都向后面回缩,胸骨回缩,自己感觉就像雪山修行者那样扁瘦笔直,像一个竹竿,行走轻灵。爱喝白开水,极度安详。 道家《内经》早已有了“冲脉”之说,不过在《内经》上称它为“冲脉”而已;《黄庭内景经》的中黄,便是以“中宫”为主,只是没有像“密宗”与“瑜伽术”的特别强调“中脉”而已。
三、结论:太极拳为什么是妙法:太极拳就是中国化的提摄心法——提摄乃精气聚集之能源场,生态乃提摄精气神的共同体
“太极拳”——提摄之法,大椎与隆骨打开了新的太极拳的过程。
松——初级走架阶段,提拉大椎在各种身法转换、折叠和重心移动之动态中,节节松沉,贯通七星。
透——提拉大椎,力从夹脊生,中级用意不用力阶段,不断松沉在动态中,充分放松,内气流畅,气感充盈。
空——中脉贯通上下气路,全体透空,最终练就大道虚静之功。
其一,隆骨是固精化气进入炼精化气的分界,固精化气的最高境界是缩阴在会阴,而炼精化气的标志是中脉空透;
其二、隆骨是太极拳与丹道学的结合部,隆骨拉起,身体才会像门板一样聚集提摄精气,才会出现玉枕发热,囟门内开,进入蓄精之内观。
其三,隆骨提拉从大椎提拉的精化气辩证法中终于精气神全面汇聚:提摄包括固精化气提拉筋骨,包括炼精化气大松大软松腰胯,太极拳是在周身筋骨紧缩与全身如气的交替中不断提高的。从抻筋拔骨就有全身软绵绵的精气现象,到松沉劲又是大软,后面也是,大松大软其实也为敛精入骨的瘦身缩骨做准备,而筋骨内劲又是在大松大软的状态下获得的,筋骨力、筋络力、鼓荡力、整体力……都是在精气神的聚集中爆发出来的。“中脉”的打通,并非就是全部道果的完成。严格说来,打通“中脉”,也只是入道基础的真正稳固而已。从此以往,前途更加微密深邃,更须仔细努力。郑曼青说的三次上下,的确非有明师指点不可。
回顾自己的四十春秋的磨炼,我很难说自己的在练拳,我毫无搏击之力,也无交手之术,但是,我确实是打拳架子的过程中,坚守了固精化气和炼精化气的交互转化,才有了对生命的敬畏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