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世锦赛,中国女排以3:0战绩完胜秘鲁队,斩获第二个世界冠军。
郑美珠也凭借这场比赛中的亮眼发挥,当选“最佳接应”、“理想队员”。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这位为女排夺冠立下汗马功劳的选手,其实是“临时工”。
世锦赛结束后,郑美珠又被调回到省队,直到两年后,才在国家队中站稳脚跟。
三进三出国家队,“女排五连冠功臣”郑美珠经历了什么?41年过去的今天,她过得还好吗?
11963年,郑美珠出生在福建的一个普通家庭。
漳州素有“排球之乡”的美名,曾为祖国输送过无数排球相关的人才,排球氛围异常浓厚。
尽管郑美珠的父母也不是什么体育爱好者,但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郑美珠还是和排球结下不解之缘。
8岁的时候,郑美珠第一次接触排球。
当时的她也没有想过往职业这条道路上发展,只是对大人们口中说的排球感到好奇。
但正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郑美珠在日复一日的“玩乐”中,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
1975年,郑美珠进入业余体校,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排球是高个子的运动,在技术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身高更高的选手往往更具优势。
也因此,当时身高很矮的郑美珠,一直不受教练重视,只觉得她在这条路上走不远。
生性好强的郑美珠将队友和教练的轻视牢记在心,并暗暗发誓,一定要拿出成绩证明自己。
两年时间里,郑美珠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训练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
她的步法和手法愈发稳健,垫球、发球、后排防守技术在肉眼可见的迅速提升。
1977年,福建省队入校挑选队员,基本功扎实、技术全面的郑美珠瞬间吸引了教练的注意力。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后,整个排球班最终只有郑美珠一人被要走。
福建省队人才济济,给郑美珠带来了许多压力。
她自知身高矮是永远的硬伤,想要在队伍里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技巧上成为绝对的王者。
省队的训练任务本就比体校重,可郑美珠从不叫苦喊累,甚至在所有人累到爬不起来的时候,她还要咬着牙继续多练一个小时。
量变终究引起质变,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郑美珠成为队伍里必不可少的主力接应。
21979年,袁伟民带队参加亚锦赛,临时将郑美珠借调到国家队。
郑美珠初次上场就掀起了一阵波澜,不少人对她1.72米的身高表示怀疑,甚至有几位高个子对手还没上场就已经在偷笑。
“放着那么多高个子选手不用,上这么一个小矮子,他到底懂不懂排球啊?”作为主帅的袁伟民也因此受到波及。
然而,开赛没多久,郑美珠就用自己的实力,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亚锦赛决赛局,郑美珠数次在关键时刻扑球救场,帮助队伍转危为安,一手诡异的跳飘球让对手吃尽了苦头。
最终,中国女排气势如虹,战胜彼时被誉为“东洋魔女”的日本队。
中国女排以六战全胜的成绩问鼎冠军,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后,极大的振奋了国人对女排的信心。
然而,郑美珠却由于多种原因,被送回到省队。
一方面是,袁伟民要求郑美珠主管后排联防,但郑美珠实在太喜欢进攻,经常不按要求打。
在注重团队配合的运动中,不听指挥很容易出现漏洞,导致满盘皆属。
另一个原因是,队伍里的陈招娣正值当打之年,还有张洁云这位后起之秀。
而郑美珠年仅16岁,虽然潜力无穷,但天赋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实力,需要继续用时间打磨。
郑美珠离开国家队自然心有不甘,她看着前来送行的队友们,强颜欢笑,告诉她们“很快就会回来”。
这一次被调离,令郑美珠错过了1981年的世界杯,否则她将和梁艳一样,成为全程参加完五连冠的选手。
回到省队以后,郑美珠迅速投入到新一轮“魔鬼”训练中。
她将袁伟民教练的指导牢记在心,一点一点的填补其他方面的不足。
31982年,世锦赛开赛前夕,主力接应陈招娣在一次训练中腰伤复发,无法参加比赛。
袁伟民将郑美珠再次临时借调到国家队,并直截了当的告诉她“这次做主力”。
球迷、上级领导、业内排球专家……无数人得知这条消息后,纷纷向袁伟民提出质疑。
可袁伟民力排众议,硬是把郑美珠推到了主力位置上。
对于袁伟民的信任与知遇之恩,即使过去40年,郑美珠仍牢记在心底。
第九届世锦赛开赛后,满怀信心的女排队员们势如破竹,先是大比分横扫波多黎各,随后与意大利的对决三局仅丢掉8分。
中国女排气势高涨,国人对姑娘们的信心也随之水涨船高。
然而,正在前景一片大好时,中国女排在和美国队的比赛中,突然疲软溃败。
郑美珠和袁伟民一瞬间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不少人认为袁伟民任用郑美珠是一个错误,毕竟她的身高摆在那里。
郑美珠也觉得辜负了教练的看重,没有做好接应的职责,深感内疚的她在输掉比赛的那一刻,忍不住泪洒当场。
此时此刻,姑娘们各个神情恍惚,队伍军心一片涣散。
袁伟民却没有责怪她们,而是对姑娘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哭,下次打回来就好。”
在输给美国队后,中国女排已退无可退,雪上加霜的是,她们即将面临的对手是更加强大的古巴和前苏联队。
但就是在情形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姑娘们却顶住压力,在复赛阶段放开手脚,打出了中国女排的风采,并一举闯入决赛夺冠。
从开始的出师不利被逼到绝境,到6战全胜完美逆袭,女排队员们在世锦赛上展现出了极其励志的一幕。
不畏强敌、勇敢高峰的女排精神,也由此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
与此同时,在帮助中国女排夺冠后,郑美珠第二次被调离国家队。
这一次郑美珠没有太多不甘,她本就是无奈之下拉过来的“临时工”,袁伟民给机会上场已经很满足。
更何况,在临走前袁伟民还告诉郑美珠,她是为冲击奥运金牌储备的人才,很快就会有她大展拳脚的机会。
41984年,随着更多老队员因病退役,郑美珠第三次受到国家队召唤。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属于郑美珠的舞台已搭建完毕。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郑美珠场场首发,且全场打满,是绝对的主力。
从后排联防到跑动进攻,郑美珠既能融入三点攻战术,又能打二号位强攻。
起来就跳,伸手就打,是当时所有人对郑美珠的共有印象。
除此之外,郑美珠与队友的地面串联也极为顺畅。
即使古巴队重扣再凶猛,郑美珠也总能在关键时刻站到防守位,化解对方的攻势。
让对手憋屈,让队友舒服,作为接应的郑美珠在世界排坛熠熠生辉。
郑美珠帮助队伍获得了这枚宝贵的奥运金牌,而国家感念她的突出贡献,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殊荣。
1985年,郑美珠势头不减,帮助中国女排以7战全胜的成绩,将世界杯金牌收入囊中。
此时的郑美珠手握3个世界冠军,名震世界排坛。
1986年的世锦赛,是中国女排处境最艰难的一战。
最早一批的老队员几乎不剩,新人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
在队里青黄不接的情况下,郑美珠、杨锡兰、梁艳等老队员拖着一身伤病咬牙上场。
最终,在姑娘们锲而不舍的努力下,中国女排成就“五连冠”伟业。
在女排队员们站上领奖台的那一刻,全国人民为之鼓掌庆贺。
第10届世锦赛结束后,中国女排由于新老交替,进入青黄不接的低谷期,再难创造佳绩。
1988年,由于换帅和队伍磨合不够等原因,中国女排整体实力明显下滑,最终在汉城奥运会上获得铜牌。
赛后,几位老队员抱在一起失声痛哭,内心百感交集。
汉城奥运会成为郑美珠的谢幕之战,尽管后来她有心再战,可由于伤病和年龄影响,最终还是不得不选择离开。
1991年,在一片鲜花与祝福声中,郑美珠宣布退役。
退役后的郑美珠受老队友杨晓君的邀请,前往德国打球。
虽然已经告别赛场,但郑美珠仍时刻关注着中国女排的动向,时不时也会和杨晓军聊中国女排。
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郑美珠提到老女排队员们有一个约定——所有人结婚后都生女孩。
老女排队员们对后辈寄以无限期望,希望能组建一支“小女排”,让中国女排再创辉煌。
然而,郑美珠却成了“叛徒”,特立独行的生了两个儿子,每次姐妹聚会都会被拿出来说笑。
从德国俱乐部退役后,郑美珠跟着丈夫一起下海经商。
后来由于家庭变故(亲人去世),郑美珠又转身进入中医疗养院工作,为中医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2006年,郑美珠又开办了一家中医诊所,继续将中医发扬光大。
时至今日,德国已有89%的人认可中医,也更愿意在周末资费学中医。
由此可见,中医文化在德国已越来越深入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郑美珠常年生活在国外,但始终心系祖国。
德国曾数次要求她改换国籍,统统被郑美珠婉言相拒。
“在德国生活只是一种选择,不代表我愿意放弃自己的国籍。我深爱我的祖国,无论走到哪里,我也永远是祖国培养出来的运动员。”
随着年龄的增长,郑美珠出现在大众视野的次数越来越少。
曾有记者针对“三进三出”这件事询问郑美珠当时有没有不满。
郑美珠坦言道:“我的一切都是祖国给予的,国家有需要,我必定义不容辞。而且,我很感谢运动员时期经历的风风雨雨,比起获得的荣誉,女排精神才是我收获的最大宝藏。”
如今的郑美珠,依旧低调的为中医文化传播做贡献,与老队友的联系也始终没有断绝,对于女排的比赛也一直很关注。
女排精神永不过时,女排队员们曾为国家所做的贡献永远不会被磨灭,而郑美珠也永远是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