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领域,曾经有一个巨头在中国市场上呼风唤雨了30年。
这家公司叫甲骨文,听起来有点中国味儿,但其实是一家地道的美国公司。
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在1944年出生在纽约曼哈顿,父母分别是俄罗斯移民和美国犹太人。
1977年,他和两个朋友在加州成立了这家公司,专门做软件开发。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成长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科技企业。
1989年,甲骨文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市场。
那时候,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甲骨文带来的成熟数据库技术很快赢得了中国用户的信任。
大多数大型企业都采用了甲骨文的数据库系统,它也因此成为了市场的领头羊。
接下来的30年里,甲骨文一直牢牢占据着中国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甲骨文在中国的经营方式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它不仅对软件本身收取高昂费用,还在售出后每年征收相当于首年售价20%的所谓“维护费”。
如果客户不交这笔钱,甲骨文就会强制收回已经售出的产品。
这种做法让很多中国企业感到不满,觉得是在“拿走碗吃肉,放下碗骂娘”。
为了巩固市场地位,甲骨文还与一些高校合作,表示要培养人才。
但实际上,这些课程主要围绕甲骨文自身的产品和技术展开,并没有真正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或培养创新能力。
更重要的是,甲骨文只想培养精通其产品的人才,以维持市场垄断地位。
此外,甲骨文还利用其雄厚的资金实力,对一些极具潜力的中国本土数据库企业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在收购谈判中,甲骨文常常故意压低报价,试图以远低于实际价值的价格收购这些企业。
对于不愿意接受低价的企业,甲骨文则会提出一些近乎苛刻的条件,迫使对方陷入困境,甚至被迫退出市场。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甲骨文又开始玩起了捆绑销售的套路,逼着客户在购买数据库产品时,还得一起买他们的云服务。
这样一来,客户的支出大幅增加,选择也受到了很大限制。
甲骨文的这些行为严重阻碍了市场的良性竞争,抑制了本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面对甲骨文的种种不当行为,中国企业并没有坐以待毙。
2013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个令人瞩目的决定:彻底下线淘宝平台上最后一个甲骨文数据库。
这一举动在行业内引发了强烈反响,标志着中国企业开始摆脱对外部技术的依赖。
紧随其后,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等国产云服务商如雨后春笋般崛起,逐步占据了市场主导地位。
随着国产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不再依赖甲骨文。
从那时起,甲骨文在中国市场的份额急剧下滑,从曾经的70%跌至不足30%。
面对市场份额的萎缩,甲骨文开始显露出颓势。
2019年,这家曾经的巨头宣布大规模裁员,裁掉了近1000名员工。
紧接着,甲骨文关闭了在中国的研发中心。
最终,在2023年,甲骨文不得不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这个曾经在中国称霸30多年的科技巨头,终于败给了时代的浪潮和中国企业的崛起。
回顾这段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数据库和云计算市场的巨大变迁。
从最初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到逐步实现技术自主,再到最终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中国企业走过了一条充满挑战但又令人振奋的道路。
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技术领域的成长史,充满了艰辛,但也饱含希望。
在科技领域,没有永远的王者。
只有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甲骨文的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企业都不能忽视市场规则和客户需求。
无论多么强大的企业,如果失去了市场的信任和支持,最终都会走向衰落。
相反,那些敢于创新、勇于突破的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赢得长远的发展。
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从依赖外部技术到自主研发,再到走向世界舞台,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
它们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还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展现出的强大实力和自信。
未来,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将更加巨大。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中国科技企业将继续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世界带来更多惊喜和改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每一个企业都需要时刻保持警醒,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环境。
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用户10xxx58
说了这么多废话,还不是为了说明甲骨文没有破产或者业务没有减半[鼓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