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以其雄伟伟岸、稳健厚重的身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着古老中华文明包容天下的雍容气度和稳重刚毅的领袖风范。从盘古开岳的传说到大汶口文化兴盛,从上古七十二部落首领兴柴旺之火祭拜天地到历代帝王封禅祭祀,从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抒怀到汉唐以降文人骚客咏颂泰山的不朽名作,从达官贵人到民间百姓香社祭祀祈福,泰山文化历经五千年不断积淀,成为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山融汇五千年中国文化,历来被视为天下安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泰山处于中华文明圈发祥地的核心位置。在广袤空间内,从东海之滨往西、从黄河顺流向东,泰山在地理上处于平原、大河、海洋的关键结点。正如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所言:“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欲弘扬中华文化,必先弘扬泰山文化”。
泰山文化的内涵概括起来就是“国泰民安”。
“国泰”是国与家的概括,是家国情怀。其始于原始部落对于自然山川崇拜和敬畏,先民们通过祭拜泰山以求天下太平和子嗣繁衍,慢慢的形成了群体共同心理认同、共同记忆和价值取向,演变成为共同行为习惯。“泰山与中国情感、民族心理的形成息息相关,堪称是中华民族心理的结晶,民族文化的优秀代表。”(杨辛语)。统治者顺应民众心理,历代帝王通过国家层面封禅祭祀以求“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民安”是平民平安文化,是百姓对幸福、平安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泰安县志》所谓“贫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求嗣”,其民间具体表现为祭拜碧霞元君,许愿、还愿。祈求石敢当镇宅辟邪。“国泰民安”其本质上是“国求安泰,民求幸福”的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天下情怀。
泰山文化特征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包容天下的气度,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泰山文化儒释道三教并存,相互交融。泰山文化历史、人文共存,水乳交融。文化与自然“情景交融”,体现了尊重自然的“天人合一”精神,多元一体的“和而不同”精神。“泰山安则天下安”、“稳如泰山”的团结统一情怀,与中华民族融合和谐的人文精神相契合。
二是源远流长、兼收并蓄的胸怀,是中国文化开放性的体现。泰山文化涵盖了从远古先民智慧、大汶口文明之光、文人志士著书立说、宗教文化到现代文明成果集于一体,兼容万物、海纳百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三是泰山文化拼搏向上、自强不息的进取性,是中国力量的体现。泰山雄伟的气势显示了阳刚的力量。泰山挑夫传说这个非遗项目体现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意志力,“泰山顶上一青松”的生命力等等,可以说集中反映了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和坚韧品格力量。
四是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是中国精神家园。泰山文化五千年来一脉相承,没有断代、不断发展的文化现象,具有时代的、历史的特点,它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发展,推陈出新。
五是泰山文化是主流价值观,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支柱之一。泰山文化的内核“国泰民安”与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相吻合。石敢当习俗体现了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的担当精神,凸显了对人民的责任与担当。
六是卓尔不群的文化禀赋,显示其独立性、独特性特质。泰山文化不可替代的独特规定性,体现着鲜明独立性、不可通约性。因为不同的人群在泰山自然环境、生存空间内,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其独立性、独特性的基础。
综上所述,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缩影,泰山已成为中国文字语言“稳重安定”的具象隐喻;泰山文化已成为一种中华民族家国情怀共同价值取向,而泰山也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意识的载体。泰山文化不仅是具有泰山区域地域性文化特征,而且具有中华文明的文化共性,是全民族层次上、国家战略层次上的文化共同价值,和儒家文化、齐鲁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是中华民族文化凝聚的魂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