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两岸关系呈现出“一头冷一头热”的图景。
一面,大陆持续释放融合发展的政策红利;另一面,民进党当局却以“安全”为名阻挠禁限两岸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离间两岸关系。这种温差的背后,是顺应民意与违逆民意的对比,是温情政策与谋“独”对抗的博弈。两岸交流发展的四个时期。事实上,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两岸交流的大潮滚滚向前,从来没有停过、没有断过,交流合作、和平发展一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期盼。无畏严寒的破冰期:20世纪八九十年代。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两岸进入长期的军事对峙状态,人员往来和交流几乎完全中断,仅剩下零星的民间联系。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逐步缓和,以及两岸人民的深切期盼,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明确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并积极倡议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自此,两岸关系开始出现缓和迹象,民间交流呼声持续高涨。1987年,台湾当局迫于压力,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两岸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次年,两岸信件往来突破千万封,福建沿海出现“万人接亲港”的盛况,之后探亲潮、投资潮、通婚潮三潮涌动,民间自发构建的交流网络逐步重塑两岸社会结构。
正如时任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所言:“政治寒流冻不住血脉的温度。”蓬勃发展的黄金期:2008年至2016年。2008年,两岸关系迎来了重大转机,两岸“三通”(通邮、通商、通航)正式启动,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
深化两岸旅游交流。
1月17日,正值春节前夕,大陆方面正式宣布恢复福建、上海居民赴台团队游。随后,福建、上海的旅游踩线团向台湾有关方面提交了赴岛内考察的申请,旨在为恢复两地居民赴台团队游奠定坚实基础。这一举措是去年12月“2024上海台北城市论坛”释放两岸旅游交流善意后的正式行动公告。
面对民进党当局甩锅推责、反复无常的“禁团令”,大陆方面以实际行动作出回应,展现了足够的诚意和善意。促进两岸文化共融。2月10日至14日,马英九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率近40名“大九学堂”台湾青年学子,在北京开展了为期5天的交流参访,这场蛇年春节后的第一次“双向奔赴”令人动容。台青年学子还走进电影院观看了爆火的春节贺岁电影《哪吒2》,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近期,大陆还成功举办了闽台胞“斗阵来围炉”、2025年“两岸一家亲 新春话团圆”、以及2025首届海峡两岸武术交流大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岸交流活动展现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台当局:花式设卡。然而,大陆频频释放善意的同时,台民进党当局却丝毫“不领情”,变本加厉地对两岸交流“花式设卡”。
升级“绿色恐怖”。
2月14日,赖清德召开所谓安全会议,在推动所谓“安全法制”改革上,提出要扩大台湾“安全网”建置,增强社会抵抗力,促进内部团结,以应对所谓的大陆“统战、渗透及认知作战”。
这意味着,民进党当局将进一步整合行政权力和“反渗透法”等配套规定,加大对岛内统派及主张两岸交流人士的打压力度和处罚范围,制造更多“绿色恐怖”和寒蝉效应。
构建有“独”身份。
1月23日,民进党当局以3名台湾民众在大陆取得身份证为借口,注销其台湾户籍。
2月19日,民进党当局宣布,将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进行“修法”,拟对申领大陆居住证的台胞在公职任职、选举权等方面设限。
2月20日,因在去年马英九基金会邀请大陆高校师生团访台时接待过陆生团,台大社科院学生会会长受到绿营侧翼攻击,遭到罢免。
种种行为充分暴露出,民进党当局打着“为台湾民众好”的幌子,大肆剥夺民众合法权利,企图实现对其身份与思想的控制。
培植有“独”思想。
去中国化。民进党长期推行“去中国化”政策,修改教科书、推行闽南语“正名”,试图削弱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另见本号文章《饮水思源 VS 数典忘祖》)
今年2月,台教育部门甚至还以“反统战”为由,禁止台湾高校与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北京华文学院等3所大陆院校合作,并宣布不承认相关学历。
百般设限。2月11日,海协会前会长汪道涵之子汪致重赴台吊唁辜严倬云,民进党要求其一行不能接受媒体采访,不能有其他行程。
上海、福建旅游从业者申请组团赴台踩线,被民进党以观光“小两会”须先沟通为由干扰阻挠。
民进党当局屡次出手阻断大陆释放的交流善意,甚至故意制造麻烦阻碍两岸正常往来,一方面暴露了民进党当局对两岸持续深入融合发展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妄图以阻断两岸交流合作“谋独”的卑鄙。民进党当局的“政治高墙”或许能暂时阻隔视线,却永远切不断两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血脉相连。两岸合作交流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倘若台当局执迷不悟、谋“独”对抗,必将更失人心、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