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车孤独却坚定地行驶着,窗外是飞速掠过的冬日景色,车内弥漫着归乡的急切心情。这是一位男子的返乡之旅,整整 600 公里,只为在老家的门上贴上那象征团圆与传承的春联。他的妻子坐在副驾,脸上写满疑惑:“老家人都走光了,来回折腾这么远,就为了贴那副春联?” 男子紧握着方向盘,目光望向远方,轻声却有力地回应:“没人了,那儿也是家。”
这看似简单的一家话,却是对过往的深深羁绊。那时候老家还在,父母也还在。老家承载了他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太多幸福的回忆。然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城市化的脚步太匆匆。数据显示,过去三十年里,我国城镇化率从不到 30% 一路飙升至超过 65% ,数以亿计的人背井离乡,奔赴繁华都市。无数乡村在这场浪潮中渐渐 “空心化”,老家,似乎成了一个渐行渐远的模糊概念。
我的邻居张叔,便是这庞大迁徙队伍中的一员。年轻的时候,他怀揣着梦想来到大城市打拼,从街头摆摊起步,风里来雨里去,终于在城市站稳脚跟,买了房、安了家。但每年春节,他必定带着一家老小回到千里之外的老家。那是个偏僻的小山村,山路崎岖,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只剩下几户老人留守。有人问他:“这么折腾,图啥呢?” 张叔总是笑着说:“老家的房子再破,那也是根,回去看看,心里才踏实。” 每次回去,他都会仔仔细细打扫老屋,和儿时的伙伴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回忆着曾经漫山遍野跑着放牛、偷摘果子的日子。那些质朴的过往,是他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无法找寻的温暖。
不难理解,这位开车 600 公里也要回家贴春联的男子,他的行为背后,是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传统的坚守。老家,对中国人而言,是灵魂的栖息地。脚下的土地,埋葬着先辈们的足迹,每一寸都沉淀着家族的历史;眼前的旧屋,承载着儿时的嬉笑怒骂,每一角都藏着成长的故事。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居住功能,成为一种精神寄托,一种对根的坚守。
回首过往,中国人对故乡的眷恋从未褪色。古代的游子,即便远在天涯,心中也始终装着故乡。从苏武牧羊十九载,渴饮雪、饥吞毡,却不忘归汉还乡;到马致远笔下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漂泊在外的旅人,对故乡的思念如影随形。这种对家乡的牵挂,穿越千年,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
时代飞速发展,交通的便利让距离不再是阻碍,通讯的发达让联系更加紧密,但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却愈发醇厚。春节,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成为了游子归乡的集结号。据统计,每年春运期间,数十亿人次踏上归乡路,这是一场规模宏大的人口迁徙,也是一场情感的归巢。贴春联、挂灯笼、吃年夜饭,这些看似平常的习俗,实则是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是对亲情的珍视。
这位男子,用 600 公里的车程,书写了对家乡的热爱,对传统的坚守。在这个被物质欲望充斥的时代,我们常常在忙碌中迷失方向,忘却了初心。而他的举动,就像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了回家的道路。
家,是心灵的避风港,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成就多大,家乡始终是心中最温暖的角落。让我们像这位男子一样,珍惜对家乡的情感,传承家乡的文化,让那缕乡愁,成为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在忙碌的生活中,别忘了常回家看看,去感受那份独属于老家的宁静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