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高考统一试卷,大明朝的前车之鉴

奋斗小火球 2024-05-15 03:34:15

这几天,高考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这个人才选拔和利益安排的时刻,考试被视为相对最客观、最公平的制度。

读完《只要高考制度还在,上海就一定能回来》一文后,我的后台收到了不少同学的留言。

他们提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观点:如果把全国看成一张考卷,按名次逐个录取,那么招生就更加公平了。像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也许会在教育上起到榜样的作用,启迪其他地方。

这样做真的可行吗?回想历史,大明朝的教训不言而喻。

明朝的科举制度可谓历经沧桑,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录取举人,会试录取贡士,殿试则是进士的最后一关。而进士中的状元、榜眼、探花,更是家喻户晓的佳话。

在这个严肃的选拔过程中,会试和殿试的通过名单被称为黄榜,因此有了金榜题名的美誉。在明清两代,举人的身份或许只够做个县令,而贡士却是高级干部的潜力所在。

而明朝选拔贡生的会试,则以其重要性和社会各界对其公平性的追求而备受瞩目,一开始就采用了全国一张考卷逐一评定名次的方式。

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是明朝开国以来的第九次贡生考试。为了彰显对此事的重视,朱元璋经过深思熟虑,选派了翰林学士刘三吾和王府纪善白信蹈担任正副主考官。

刘三吾,名门出身,是一代儒者。当年已经年过八旬,他曾任元朝靖江道的儒学副提举,博学多闻、为人正直,深得朱元璋信任。

考题设计、考试监督、答卷点评、阅卷排序、榜上公布,一切都按部就班。然而,当黄榜出炉后,出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

所有名列前茅的52位贡生竟然全部来自江西、安徽、江浙等地,而来自北方的山陕河南等地的考生竟无一上榜,如此奇特的结果在历史上堪称罕见,让人瞠目结舌。

更令人不解的是,主考官和阅卷老师均为南方人,北方考生们普遍感到不满,认为其中必有蹊跷。

他们纷纷聚集在酒馆、茶楼,指责考试不公,甚至张贴大字报痛斥刘三吾的不义之举。更有激愤之士,竟然愤而将黄榜撕毁,到礼部门前高声呼冤。

这一事件的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朝廷的信用和游戏规则。朱元璋勃然大怒,将刘三吾召来问话,并下令彻查此事。

然而,刘三吾却回答道,考试的结果并无问题,评分绝对公正,他也绝无贪赃枉法之行。

  朱元璋并不相信此事,于是重新让翰林院侍讲张信等另外12人组成阅卷小组,进行了一轮无记名判卷。然而,结果依然如故:北方士子全部黯然离场,而那52名高中者则依然名列前茅。

更令人震惊的是,张信甚至当着朝廷重臣们的面直言不讳:北方学子的卷子,竟然连南方学子的最后一名都不如。

总之,一代大儒刘三吾和前任高考状元张信,都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拒绝更改科举名次以容纳北方考生。因为他们深知,这样的行为将严重损害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于是,朝廷和考生们陷入了一场无法解脱的僵局。

问题出在哪里?其实根源在于制度的设计和安排。

唐代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早已南迁至长江流域,而北方却饱受宋、辽、金、夏以及蒙古人的侵扰,多年来经济状况和文教水平都远远不及南方。

在封建社会,供养一个全职读书人,从出生到中举,即便一路顺风顺水,所需费用也要相当高昂,折合到今天的价值至少要200万元。就连曾国藩当年买一套二十三史,也要花费16万元。

普通家庭根本承担不起额外的辅导教材和课外读物,更别提享受名师指导、游学交友以及开阔视野了。

教育质量往往也反映了经济水平的高低,寒窗苦读的限制显而易见。这也是刘三吾认为北方考生无法与南方人比肩的根本原因。

因此,老朱设计的这套看似“公平”的考试制度和录取程序,反而背道而驰。

其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作为一个出身卑微的人,缺乏科学的宏观和逻辑思维训练。他不仅放弃了中国传统的越南、朝鲜等领土和五海霸权,而且在制度设计和安排上处处显现出平庸的思维方式。

他让中国错失了大航海时代,从此落后于西方。

《RCEP与中华的千年情仇》

读者们或许会因为专业原因而对高考的考虑不周全持谅解态度,但像老朱这种村支书思维来管理国家,才是真正的灾难。

他当了皇帝后,实行了闭关锁国、禁绝商旅、取缔海外贸易、不准创新研究等政策,二极管式的管理方式一直持续到底。他将全国人民分为三百多个职业,固定在工作场所,不能跳槽、不能改行、不能进城,工资固定,代代被束缚,永世不得翻身。

而那些从军的人,被称为军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军饷,四口之家只能分到50亩地来维持生计。结果,三代后,即便家族扩大到20口人,依然只有那50亩地,而且还要被上级侵吞。明军百年后,变成了乞丐和叫花子,一亿人的明朝最终被一百万的满清所灭。

明朝的覆灭不是万历帝的责任,而是老朱手下无数的系统漏洞。

《当了皇帝,朱元璋一样是个屌丝》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回到考试上,朱元璋本意是要彰显公平,构建全国一盘棋的局面,尤其是拉拢北方地主阶级,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结果却是弄巧成拙,一败涂地。

既然问题解决不了,他只能解决受影响的人。于是,他下令手下揭发考官刘三吾、白信蹈等人徇私舞弊、行贿受贿,制造出“丁丑舞弊大案”,将二十多名考官凌迟处死,将52名南方贡士全部罢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陈某以行贿罪被处以死刑,而受牵连的人数更是不下千人。

同年五月,朱元璋亲自部署考试,圈定出61名贡士,然而,竟然一个南方人也没有。由于发生在夏季,录取的又全是北方人,于是被称为夏榜、北榜。

从此,明代的科举考试就变成了春榜录取南方人,夏榜录取北方人的“南北榜”制度,南方卷取60%,北方卷取40%,代代靠补丁延续。

  俗话说,北方出将,南方出相。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是历史的见证。明清两代,南方籍贡生占总数的71%,苏州绍兴一带,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状元的家庭比比皆是。

在任何时候,学习都成为经济发达地区的一大优势。

你在书本上读到卢浮宫,人家暑假旅游直接亲历其景;你辛苦地背单词,而人家邻居则天天和外国人练习口语;你为了上大学全神贯注于课本,而人家则参加各种夏令营和培训班,锻炼各方面的能力。

如果高考制度实行统一试卷和排名录取制度,西部地区的考生注定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我们只能将录取名额分配到各个省份,希望每个地方都能公平获得机会。

如果真的实行一张考卷全国统一排名,北上广长三角地区的考生必然会占据优势。相反,按照现行的高考制度,最吃亏的反而是历史上状元辈出的江苏省。江苏不是人多少、机会多少的问题,而是人才辈出、竞争激烈的地方。

其他地区出一个状元就足以名扬全省,而苏州的状元却多得可以开博物馆。在1800多名两院院士中,江苏籍的477人占据了榜首,其数量是第三名山东籍的3倍。这个数据足以显示江苏省人才的密集程度。

当然,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也同样不容易。有传闻说,吉林的高考状元到了河南,竟然要排到200名开外,甚至连北大、清华都难以进入,即便是985院校也只能勉强。

回到高考本身,这是普通人少有的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即使我们不提马老师考上杭州师范的事迹,也不提湖北的高考状元雷布斯,只要随便看看那些上市公司高管和你身边的高净值人群,都可以看到中国成功人士的标准模板:

首先,努力读书,跳出农门,获得了成功的机会;其次,继续在社会中学习成长,等待机会的到来。

起跑线固然不同,但出了校门后,你或许已经放下了书本,而别人却在不断地学习和锻炼自己,学有所成,继而赚得更多,再接着学习,形成了良性循环。

正如黑石集团的苏世民所说,成功者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抓住了那些寥寥可数的机遇。

《拥抱景气泡沫,风电英雄谱》

昨天的成就是知识,今天的现实叫命运,明天的故事叫泡沫。

知识改变命运,泡沫成就未来。

0 阅读:15

奋斗小火球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