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Intel)在半导体材料研究具体项目及进展
高山仰止望山河
2025-04-05 09:37:26
英特尔(Intel)在半导体材料研究领域的具体项目及最新进展的详细梳理:
一、核心研究项目及技术突破
1. 减成法钌互连技术
目标:突破传统铜互连的微缩限制,提升芯片内互连性能。进展:使用钌(Ru)替代铜,结合空气间隙(Airgap)设计,在25纳米间距下实现线间电容降低25%。无需昂贵的光刻空气间隙区域或选择性蚀刻工艺,具备量产可行性和成本效益。意义:为未来制程节点(如10纳米以下)提供更高效的互连方案,支撑AI芯片的高密度集成。2. 选择性层转移(SLT)技术
目标:提升异构封装效率,满足AI芯片的高吞吐量需求。进展:实现超薄芯粒(<1微米厚度)的高效集成,封装吞吐量较传统方法提升100倍。支持混合键合(hybrid bonding)和融合键合(fusion bonding),可灵活整合不同晶圆来源的芯粒。意义:为高性能计算和AI芯片提供高功能密度、低成本的封装解决方案。3. 硅基RibbonFET CMOS晶体管
目标:推动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微缩,延续摩尔定律。进展:栅极长度缩小至6纳米,沟道厚度减至1.7纳米,短沟道效应抑制能力达业界领先水平。性能较FinFET提升30%,漏电流降低50%。意义:为2030年实现单芯片封装1万亿晶体管目标奠定基础。4. 2D GAA晶体管与TMD材料研究
目标:探索硅替代材料,突破传统半导体性能瓶颈。进展:开发栅极长度30纳米的2D NMOS/PMOS晶体管,采用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如MoS₂)材料,驱动电流超900μA/μm。原子层沉积(ALD)HfO₂栅氧化层技术,实现亚75mV/dec的亚阈值摆幅。意义:为下一代先进晶体管提供材料基础,可能应用于2纳米以下制程。5. 氮化镓(GaN)技术
目标:开发高性能电力电子和射频器件。进展:在300毫米GaN-on-TRSOI衬底上制造增强型MOSHEMT器件,信号线性度提升20%。支持高电压(>600V)和高温(>200℃)应用场景。意义:推动5G基站、电动汽车和航天电源系统的能效升级。二、未来技术路线与规划
制程节点推进:计划四年内完成5个工艺节点(Intel 18A至Intel 10A),2030年实现单芯片1万亿晶体管集成。三维集成技术:开发嵌入式多芯片互连桥(EMIB-T),通过硅通孔(TSV)提升芯片间信号传输效率。量子计算与AI融合:探索超低电压(<300mv)晶体管设计,解决ai芯片热瓶颈,降低功耗50%以上。三、政策与产业合作
资金支持:获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78.6亿美元补贴,用于本土晶圆厂建设和研发投入。代工业务战略:维持晶圆代工服务(IFS)独立性,目标成为全球第二大代工厂,客户包括微软、高通等。国际合作:与IMEC、台积电等合作开发High-NA EUV光刻材料和2D器件集成技术。四、挑战与应对
技术转化:实验室成果向量产过渡需解决缺陷控制、成本优化问题。供应链安全:加强本土化材料(如高纯度钌、GaN衬底)供应,减少地缘政治风险。竞争压力:应对台积电2纳米GAA和三星4纳米SF4E技术的市场争夺。总结
英特尔通过钌互连、SLT封装、RibbonFET和2D材料四大突破,巩固了其在先进制程领域的领导地位。未来技术布局聚焦AI与高性能计算需求,但需加速量产落地以应对行业竞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