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那些好女孩曾教给我的事儿

刘喜脉 2021-11-10 10:49:48

涉及的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那真是太不巧了。

无论,

是我们去看别人写下的文字,

还是别人来看我们写下的文字,

其实都是彼此分享生命片段的过程。

【1】普赛克&丘比特(Cupid and Psyche)

我一直觉得,像Cupid与Psyche的故事,应该是传世的希罗神话中,为数不多的拥有幸福结局的爱情吧。

异地、离别、信任、误会、挣扎、团聚。。。这些爱情故事中该有的元素都齐全了,让当代的我们对于这些传奇充满了一种情绪复杂的向往。

后世的艺术家们,由此创作出了诸多艺术瑰宝,如雕塑、壁画、油画。

那一年,远方的城市有个艺术展。

在曾经那个青春飘扬的年纪,对生活还有各种美好且不现实憧憬的少年,对远方和未知总带着滤镜,于是,择日启程。

我和她就是在那里邂逅的。

就在普赛克&丘比特的雕塑前。

就像所有文艺电影中的桥段,因为对同一件艺术品同时发出赞叹而注意彼此,因为打发时间的交流而发现年纪相仿和兴趣相投,因为彼此都存在情感的空白期而萌生一种毫无杂念的不安。

我们会羡慕普赛克&丘比特的终成眷属,笑谈宙斯与赫拉的相爱相杀,更会为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故事哀伤。

然而,这是属于她的城市,那是我的远方。

她会哀怨地说,如果你也在这个城市,会不会更好?

这只是一个童话,邂逅、相识、聊天、逛街、吃饭,然后,告别。

并没有更多让人遐想的浪漫,最后的场面止于亲吻——礼节性的。

与其说是爱情,倒不如说这是两个孤单的人的生活有了一些重叠,就像两根不同方向的直线,在某个点相交,然后彼此越走越远。

临别时,她说再见,我说再见。

我们并未留下任何联系方式,不是不想,而是不想有个念想。

再见,就是再也不见。

【2】全是套路的爱情与永恒

有一首的萧亚轩老歌《他和她的故事》,里面的歌词是这么说的——

他说他很爱她 他说会守护她

他送她玫瑰花 一切美得不像话

他和她的故事,本可以改成爱情电视剧,可惜因为过于奔放离奇,让人总觉得这是行为艺术。

我甚至觉得【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都是从中汲取再创作的灵感——当然,事实证明,是我错了,其实是反过来。

对于我现实世界中的这一对“活宝”,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梳理他们之间的爱恨,如果硬要做一个简化版,那无非就是韩剧中经典的“二男二女”结构——

男一爱女一,女一不爱男一,女二贴男一,女一发现女二爱男一出于嫉妒也开始萌生对男一的好感,但女二与男一爱得太深,女一在寂寞空虚的时候被男二乘虚而入,这男二居然不是个“玩家”而是真爱,为了爱情男二不仅愿意放弃女一,还帮助女一去拆男一与女二,最后,自然是男一女一最后手牵手。

然后,毕业就分手。

原因无他——门不当户不对。

她是我同学,而他只是我同学的朋友的朋友。

她是某个商贾的独生女,家里做消防器材,产业不大但牵扯到的关系网极为“不可明说”,其实以她的家庭出身,基本走的是“门阀婚姻”,与寻常恋爱截然不同。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资源互补”——她后来的老公是某局二公子。

其实怀揣好奇,我也问过她的感情怎么那么“乱”——至少在外人看来,她倒也坦诚,“随着自己的性子来”、“最初不喜欢后来觉得还不错”、“我与他只限于恋爱本身,结婚根本不可能,又没牵扯到【SHANG】床,怎么能说乱?”

所言极是,其中深度,远非当时纯真的我所能理解。

【3】“如何在两情相悦的基础上保持单身?”

我记得毕业那天,周围很多亢奋的男生把草稿本撕得粉碎,然后对着电风扇(那时候还是有吊扇的,现在的标配应该是空调)向上一抛,让“雪花”纷纷落下,这种激情居然也能感染到一部分平时文静的姑娘,大家纷纷开撕,一时间“撕”声起伏,白雪不断。

听说,长大后的那些男娃把撕书的热情转移到了丝袜上——不过,这就是另外一个不能说的故事了。

因为那天我值日,自然不会傻兮兮地给自己增加工作量,只是叹息了一声“十多年的寒窗苦读,就这样被一场考试,送进了生命的褶皱里。”

我想,她不会有这样的感慨——因为这是她第二次亲历了。

可能少男有个阶段会对年长些的姑娘更有好感,所谓“女大一、抱金鸡”,她就是班里最特别的那一位。

青春文学里总是有告白的桥段,但这种桥段放在现实有时就很不现实。告白的答复自然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当然,彼此明面上还是你好我好,关系不进不退。

一晃已经混迹社会有些年头,同学的聚餐上自然会碰见她,所谓“酒壮怂人胆”,借着轻微的酒劲儿,我有点冒失地问了她这么个问题,“当年你喜欢我不?”

她抿嘴笑,“嗯。。。你猜?”

“喜欢。”

她格格地笑,“你再猜?”

好吧,我已经有答案了——如果两情相悦,彼此又怎么能强忍着保持单身?除非这是漫画。

确切地说,我是早就有答案了。只不过是高中毕业好几年后。有时想想,她避免了一颗心受伤,而让他自己有个答案,这也是她的温柔善良吧。

其实,每个人喜欢的异性类型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起来,当时面对她,我早已没了曾经的那种憧憬——我变了,她也变了。

仅此而已,不好不坏。

【4】爱情启示录

每个人经历不同的起伏与进退后,看同样的文字,会有不同的启发,很深刻的,很浅显的都有。

身边的故事听多了,看多了,想多了,就会爱情觉得不过只是那么回事儿。

我们向往着美好,向往着一切都如童话般的完美,只是,生活中、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可控,世间有太多的不期而遇与扑朔迷离。

有时候,我会觉得,对于两个人相处来说,或者与所有人相处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自然而然,偶尔可以那么刻意一两下——就是所谓的“客气”。

如果深聊情感,那么爱情最好的状态是,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幸福,一个人也有一个人的精彩。

对方在的时候,尽情享受只有陪伴才能带来的幸福;对方不在的时候,也能尽情享受只有独处才能获得的宁静与美好,发挥自己独有的光芒,不会因为不在一起而感到孤单和紧张。

但是,需要陪伴是否是不独立,还是说黏人的背后是一种不安全感?也许仅仅是之前一些过往犯错的警醒或者希望加深彼此的联系感。本质就是不独立才会总希望有另外一个人陪伴自己完成很多事吗?

两个人在一起长久相处,一定不需要的是并集,只能是交集,而且是核心区的深度交集,例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性爱观等,除了极其重大的事情,原则上需要两人共同体验承担,剩下大部分时候,应当是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娱乐。

这时候对方反而会期盼共处。就像一盘菜,你再爱吃,让你每天吃,你也会吐,而偶尔让你吃几口,你就会想的不得了。小别胜过新欢嘛!

生活的节奏,与爱情相当,松弛有度即可。

我们要正视这样的现实——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全如你所愿的另一半。有时候,我们给的,未必是对方想要的;我们希望得到的,也不是对方正在给予的。

吵架什么的,可能有能力问题,可能是方式问题,也可能是沟通问题,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纠结。上述这些只是关于爱情最表面化的部分,因为当两个人都明白自己和对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的时候,对于生活的期许,世事的判断,很多的观念,很多的看法,都会逐步保持一致起来。

深挖背后的问题,或者说更层次的核心,就不仅是简单的“两情相悦”,而是两个人背后的家族、家族(如果有)是否能彼此契合。这也就是像【她】提及的“门当户对”,家庭越不普通,爱情和婚姻考虑的东西就越多。

你说这算是很现实,还是不现实呢?

我姑且留给大家一些思考的空间,用下面这段收尾吧!

牵挂而不纠缠,深情而不羁绊。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