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80年,秦国开始大举攻楚。
前278年,白起一举攻破了楚都郢,并夺取了楚国大片精华之地。
当时的楚国,几乎是奄奄一息,就连屈原也在绝望的氛围中投江自尽了。
然而,此后,楚国却依然坚持了55年,而且,仍然是比较强势的55年!
这是怎么回事呢?
沉重的打击秦国对楚国的连续打击是巨大的。
1、丢掉了大片土地,包括其政治、经济核心地区。
前280年,司马错率军攻占了楚国黔中郡(今湘西和黔东北),迫使楚国割让上庸、汉北给秦。
前278年,白起出手,由武关长驱直入,深入楚地,连克邓、鄢(楚别都)、西陵,随即攻下了楚都郢,又乘胜向东攻下竟陵、安陆,南攻到洞庭湖及其以南地区。
前277年,张若攻下了楚巫郡及江南。这次进攻,秦国是只拿下了巫郡及江南,但楚国的损失却又远远不只如此!楚国在西南打下了今云南、贵州地区大片土地,由于与楚国其他地区的联系被切断,当地楚将“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以长之”,自立一方,脱离了楚国。
而在这次连续打击中,楚国所失去的,可不只是地图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2、损失了主力兵团。
白起素以善于打歼灭战著称。
鄢之战中,楚军投入主力,试图拼死守城。
然而,白起采取引水灌城的方法,使楚国军民溺死数十万人,主力遭受重创,以至于不能再在郢都等地组织起有效抵抗···
此外,我们前面提到,楚军征西南的部队,也因归路被断,而脱离了楚国,自王于滇了!
这支楚军是前279年,也就是郢都被攻破前一年才派出的,很短的时间内攻克且兰,征服夜郎,直至滇池,可见其实力也是相当强大的。
由此,很短的时间内,楚国失去了郢都附近的主力兵团,也失去了征西南的野战兵团,损失极为惨重!
3、失去了众多战略资源。
楚国虽大,但多数地区开发程度不高,比较落后,其精华地区一直在江汉平原。
此时,江汉平原不复为楚国所有,其粮食、水产、皮革的主要产地丢失了!
今湖北大冶、湖南麻阳的铜矿,本是楚国铜的主要来源,也被秦夺走了!
而鄂西和湘西地区的矿产、食盐、丹砂、木材等重要资源产地也悉数丢失!
4、军心士气遭到致命打击。
遭遇沉重打击,楚国人心士气自然大为不振!
而白起为了进一步摧毁楚人的军心士气,还焚烧了在西陵的楚先王陵墓!
物质上、精神上、潜力上,都受到了摧毁性打击,楚国虽然看起来仍然还存在,但看起来不过只能苟延残喘,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了!
秦轻之,恐一举而灭楚。——《史记.春申君传》
强势存在的55年然而,楚国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表现得十分强势。
前276年,楚王发东地兵10余万,收复了为秦所夺取的江南15个邑,重新建郡以抵御秦军。
前261年,楚国发兵夺取了徐州。
前259年,楚国出兵援赵,与赵、魏联手,在邯郸大破秦军,接着,又救魏新中,攻打秦国的汾城,再次大破秦军!
前256年,楚国又灭了鲁国,将鲁君迁到了莒。(莒原为齐国“五都”之一,已被楚夺取)
随后,楚国又与魏国对原宋国的土地展开争夺,连战于睢阳等地,因兵疲而退。
前250年,楚攻破了齐国的南阳地区(泰山西南,汶水以北)。
前241年,五国合纵,楚考烈王为纵长,领导了最后一次合纵攻秦的作战,
前235年,秦国企图借魏国削弱楚国,联魏攻楚,结果在楚军的抵抗下无功而返。
前226年,秦发兵二十万攻楚。项燕率军大破李信,收复失地。
前224年,楚国攻打秦国的南郡。
随后,王翦率领60万大军,举倾国之兵来攻,楚国才战败亡国!
可以说,在丢失了郢之后,楚国仍然十分活跃,并一度复振,直到最后仍然是秦国需要倾举国之力才能击灭的较强诸侯。
遭受了致命打击,丢掉了精华之地,折损了主力兵团,丧失了众多资源,为何楚国仍然能保持强势呢?
人心固,救亡图存在楚国遭到连续打击后,秦国确有继续进攻,一举灭楚的可能!
秦轻之,恐一举而灭楚。——《史记.春申君传》
然而,楚国到底坚持了下来,这是为何呢?
当然不是秦国大发善心!
楚国被秦国大破,关键不是楚国实力不足,而是楚国内部问题太大,缺乏凝聚力。
白起对此就介绍得很清楚:楚王“恃其国大,不恤其政,而群臣相谄以功···良臣斥疏,百姓心离,城池不修,既无良臣,又无守备”。
楚国政治混乱,严重的内斗,使楚国人心散乱,不堪一击。
然而,八百年楚国,沉淀下来的认同感是巨大的!
在楚国面临亡国之危时,楚国上下,表现出了齐心协力,救亡图存的凝聚力。
但楚人不服,其明年,沿江十五邑民众重结顷襄王于陈,乘秦师去后,合十万众,起逐秦之长、吏、尉,复为楚国。顷襄王还郢,复有巫黔中故地。——《华阳国志.巴志》
楚国人民群起反抗,以图恢复。
因此,秦国在新占的楚国地区,统治很难建立起来。
黔中郡、江南地等地,反复易手!
其中,咱们前面提到过,光黔中郡,就至少三次被楚国收复:司马错在前280年攻破过黔中郡,前277年张若又攻破了一次黔中郡,到前276年,楚国又一度恢复了黔中郡···
至于楚国过去的统治中心鄢郢,则更是长期不为秦所掌握。
前225年,“李信又攻鄢郢,破之”,可见,直到秦国发起灭楚之战时,鄢郢仍然是秦楚双方反复守之地!
同时,考古资料显示,在前278年,也就是郢都沦陷这年之后,楚地西部地区的人口大量减少,而东部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
可见,在坚决反抗秦国的同时,沦陷区的楚人不愿意做秦国的子民,纷纷东迁到楚国东部,也就是“荆人收亡国,聚散民,立社主,置宗庙,令帅天下,西面以与秦为难”!
最后,即便到了楚国真的被灭之后,楚人仍然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决心!
正因为楚国强烈的抗秦意志,使秦不能在占领区建立巩固统治,从而不能将占领区的资源发展成新的攻楚基地,于是,秦国不能“一举而灭楚”!
这就给楚国继续生存,并展开外交、经济、政治行动,创造了基本条件!
外部形势暂时好转,获得喘息之机由于楚人的坚决抵抗,秦国一时不能灭楚。
对秦国来说,长期陷在楚地拉锯绝对是不划算的,因此,此后,秦国转兵进攻韩、魏、赵,取得了华阳之战的大胜,随即使魏韩臣服。
此时,赵国已经崛起,成为秦国在东方的强大对手。
然而,即便如此,秦国一开始开始企图先攻楚。
当时,秦王已经下令:白起与韩魏,一起攻楚!
此时,正在出使秦国的春申君立刻游说秦王:秦楚都是大国,两虎相争,则韩、魏、齐必收渔翁之利,不如两国相善!
秦王被说动,遂与楚修好。
实际上,秦昭王也是一代雄主,他之所以停止大举攻秦,自然是出于秦国的战略考量。
楚国很大,而且抵抗意志很强,秦国继续攻打楚国其他地方没有什么意思,无非是继续拉锯而已。
秦国要给楚国进一步致命打击,唯有进攻楚国新的统治中心——陈。
然而,要攻陈,秦就必须经过魏、韩。否则,就要攻随水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也”。
魏韩虽然一时臣服于秦,但实际上长期处于摇摆状态,并不甘心被秦操控。
所以,秦要借道韩、魏攻楚,是十分危险的!
秦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史记.春申君传》
秦国要继续攻楚,是十分危险的!
同时,此时赵国已经崛起,成为秦国在东方的主要对手!
因此,这种情况下,秦国停止攻楚,将重心转移到对赵的打击。
如此,楚国也就避过了秦国的锋芒,取得了比较有利的复苏、发展时机。
依然强大的潜力虽然楚国已经受到了巨大损失,但是,其疆域依然辽阔,潜力依然巨大!
此时,楚国比较稳定占有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也就是今安徽、江西、山东西南、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这些地方的生产条件本来就非常不错!
只不过,过去,由于统治中心在郢都一带,楚国对这些地区的经营、开发不够。
如今,正是潜力挖掘之时。
咱们前面提到,很多沦陷区的楚人随楚王东迁而来。
虽然楚国的生产力水平比不上中原各国,但是,当时,他们带着生产技术来到楚国东部地区,还是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产水平。
加上此时铁器的推广,开发条件大为有利!
因此,楚国在这一带大力开垦,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经济很快就得到了发展。
比如,芍陂,就是这段时间由春申君主持修建的。
今江阴之山川,多以春申为取义。——《一统志》明代
可以说,经济上的迅速发展,给楚国生存,甚至一度强势起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经营空虚而富庶的地区当时,七雄并立,要争夺富庶地区是十分困难的。
然而,战国后期,天下却出现了相对空虚又富庶的地区。
淮泗地区,自古富庶,长期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
由于地方富庶,因此,齐、魏、楚相互制衡,谁都难以支配这一地区,这一地区甚至到战国中期还有许多中小诸侯存在。
然而,到了战国后期,这里成了空虚地带。
这一带相对强大的中等诸侯宋国被齐国灭了,随后,齐国被围殴也衰落了···
秦国距离这里太远,能保住“飞地”陶邑就不错了;魏国有心争夺,但毕竟直接受到秦国的强大威胁而自身难保···
因此,唯有此时“躲”到韩、魏后面的楚国,能够腾出手来大力向这一带发展!
因此,在秦赵争锋期间,楚国趁机攻占徐州,灭鲁国,占尽了便宜。
最终亡国楚国东迁后,确实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遇。
他躲过了秦国的攻击锋芒,赢得了一段长达50多年的发展时间。
大量楚人的东迁,和东部地区强大的经济潜力,又给本已疲弱的楚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契机。
而重心的东移,又使他在争夺淮泗富庶地区的竞争中“近水楼台”。
可以说,这些有利条件,使楚国又坚持了几十年,并一度强势。
然而,当初使楚国由强变弱的老毛病,终究再次使楚国陷入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楚国刚东迁时,楚顷襄王采纳了庄羊的建议,“亡羊补牢”,罢“淫逸侈靡”,“故其季年保境善邻,羞为无事”,颇有振作之意。
然而,随着情况好转,楚国统治阶层又“放飞”了。
楚王、春申君,皆奢侈无度,“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大修土木,劳民伤财。
此后,楚国又连续发生宫廷内乱,楚国的政治更是混乱到了极点!
既如此,作为东方相对强国,楚国在外交上自然也无善策!
楚国虽然做过纵长,但是,其在合纵上的积极性并不高,远不如赵魏!
因此,一切有利条件,并不能使楚国真的重振,不过是延缓了其灭亡的时间而已!
huanXi
不想满心遗憾,那就拼尽全力
huanXi
不甘心失去就要去努力争取,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