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考试总是家庭里的“大事”,尤其是在一些小县城,考学甚至就像一场改变命运的战役。
那天下午,我刚到家,一抬头就看到儿子王小明脸色发沉地推门进来,手里攥着什么。
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就把那张纸摔在桌上,整个人瘫倒在床上不出声。
这情景看得我心里一紧,赶紧放下手里的活跑过去。
拿起纸一看,竟是重点班的录取通知!
我愣了一下,还没从这个好消息里高兴起来,儿子低声嘟囔了一句:“要三万的学费,读不起。
”一句话砸在我心头,满心的激动瞬间被压了下去。
三万,对我们家来说,真的不少。
家里的日子虽然不算太难,但也谈不上宽裕。
丈夫王建国在工地干活,一个月四千多,我在县城的单位里做会计,每个月也就三千出头。
平时日常开支下来,能攒下的钱寥寥无几。
看着手里的通知书,我脑子里只能想到一个问题:三万块到底从哪儿来?
深夜忙碌的丈夫和背后的秘密当天晚上,丈夫回到家,我把通知书递给他。
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我问他怎么办,他只是轻飘飘地回了一句:“你放心,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之后,就再没多说什么。
从那以后,他每天回家都比以前晚了不少。
有几次我忍不住问他怎么回事,他总是说工地最近活多,加班忙。
可我知道,他不会骗人的毛病,眼圈越来越黑,身上也时常带着一股炸油条的气味,这让我怀疑他背后是不是藏着什么事。
有天半夜,我喝水时无意中发现他的外套口袋里掉出了一张写满食物清单的纸条,“小笼包50个、油条30根、豆浆2桶……”一瞬间,我才明白过来,他晚上竟然偷偷摆起了早餐摊。
这么热的天,白天烈日当空在工地搬砖,晚上还要熬夜做早餐,能想象他有多累。
那一刻,我心里百感交集,说不出的滋味。
邻居老王揭开红漆木盒背后的故事就在我们为了学费发愁的日子里,邻居老王最近总到家里串门。
他是街道办退休的干部,平时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每次来都坐在沙发上。
看着我丈夫疲惫的样子,老王起初只是泛泛地和他说了几句“你这也太辛苦了”。
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开口:“建国啊,其实你老家还有一笔钱在。
”
这话说得我和丈夫都愣住了。
老王回忆起多年前的一件陈旧往事,说丈夫的父亲临终前曾留下一个红漆木盒,告诉他里面存了一万元钱,是专门给丈夫娶媳妇用的。
只不过当年老王出门办事,等他回来时,我们已经搬到了县城,这事也就忘了。
听到这里,丈夫按捺不住地冲出家门,要去乡下的老家找那个木盒。
一笔跨越二十年的爱与期待那天晚上,他骑着自行车在黑暗的乡间巷子里飞驰。
我和老王站在门口,看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夜色里,心里五味杂陈。
他的父亲是个特别朴实又老实的人,我压根儿没想到他竟然早就为子孙的未来存下了这么一笔钱。
深夜丈夫抱着那个布满灰尘的木盒回来了。
盒盖打开时有点吃力,吱呀吱呀的声音里,里面藏着几本发黄的存折。
存折上的金额让我吃了一惊:当年的一万元,经过多年定期存款的利息积累,已经变成了二十多万。
丈夫双手捧着存折,眼眶红了,说:“这应该是爹的全部积蓄了。
”老王点点头,说:“他是个细心的人,当初想着自己没能力供你念大学,就留了这笔钱,盼着你将来能有机会让下一代上学。
”
第二天,我们带着存折去了银行,很快办好了学费的转账。
丈夫回来后,特地买了一只烧鸡,叫上老王一起吃饭,桌上反复说着:“多亏了爹,他在天有灵,知道孙子上重点班一定高兴。
”
一个爷爷的等待和孙子的承诺开学那天,我们一家人送儿子到学校门口。
站在教学楼前,看着新校服穿在儿子笔直的身上,阳光在玻璃窗上闪着光,我心里踏实许多。
“爸,这学我一定会好好读。
”儿子回头冲丈夫认真地说了一句。
这话让一路上沉默的丈夫破天荒地笑了,他拍了拍儿子的肩:“你爷爷可在天上看着呢。
”
回家路上,丈夫对我说:“咱们家还欠老王家的情。
”我点点头:“咱们慢慢还。
”
从那以后,生活好像没什么变化,丈夫还是早出晚归,我照样上下班。
但有些事情确实不一样了。
那只红漆木盒被丈夫擦干净后放在了电视柜上。
他每次回家,都会停下来看看,好像不只是看那个盒子,而是在看他的父亲。
升华主题二十年的积蓄,不只是金钱的累积,更是沉甸甸的爱和期望。
有些东西虽然无法言表,但却像一根绳子,系住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
丈夫的父亲可能没想到,他的一笔存款,竟然让三代人重新联系在了一起。
这件事让我明白,所谓“家”,从来不是一个空间或者一个形式,而是一场传承。
它有责任,有温暖,更有为下代人铺路的厚重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