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年,毛主席审阅九大代表名单,没有陈奇涵,立即批示:似宜考虑

老章聊历史 2024-04-01 22:49:53

1969年,中国共产党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 毛主席审阅了代表的名单,却没有发现陈奇涵同志的名字。

毛主席思考片刻,亲笔批示:“陈奇涵同志似宜考虑。”

虽然毛主席很长时间没有看到陈奇涵将军了,但始终没有忘记他的历史功绩。

陈奇涵将军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很多,他的功绩也很多,毛泽东曾称誉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1955年授衔时,陈奇涵被授予上将军衔。第一批被授予上将的共57人。他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军事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

脱掉皮鞋穿草鞋

陈奇涵,于1897年8月24日出生在江西省兴国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陈奇涵决定投笔从戎,来到护国第二军讲武堂学习。

1925年,在张治中将军的带领下,陈奇涵又进入了黄埔军校,先后担任连长、政治大队长等职务。

在我军进过黄埔军校的开国将帅中,大部分是学生,只有4人是军事教官,陈奇涵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陈奇涵一生的转折点。因为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陈奇涵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

陈奇涵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在陈赓的介绍下,陈奇涵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6年,在蒋介石的操纵下,国民党开始整理党务,跨党的党员,只能做出一种选择。

此时,陈奇涵已是黄埔军校一位年轻有为的军官,不仅是少校队长,待遇丰厚,更是未来可期,前程似锦。

陈奇涵没有留恋国民党的官,毅然宣布脱离国民党。脱掉皮鞋,穿上草鞋,带领学生肖韶、陈奇洛等共产党员来到了江西赣南,开展工农革命运动。

陈奇涵来到赣南,不仅创建党的组织,还创办了印刷公司,主办了《贯彻日报》,宣传革命思想。他不顾个人安危,往返于南昌、抚州等地,发动群众,广泛传播革命火种。

陈奇涵

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革命进入低谷。根据上级的安排,陈奇涵回到家乡兴国县。

蒋介石致信陈奇涵,邀请他担任自己的侍从室主任。这也许是很多人做梦都想的事情,陈奇涵以有病为由婉拒了。

陈奇涵联络兴国县的共产党员,逐渐恢复了工会、农会等组织,开展革命斗争。1928年,陈奇涵任中共赣南特委委员和军事部长,成立游击队,开展游击战。

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当局,悬赏5000块大洋通缉陈奇涵。敌人没有抓到他,就残忍地杀了他两个胞弟,烧了他家的房子。

陈奇涵将军

有一天,约300名国民党军士兵突然包围了中共赣南特委驻地,我方人员不过二十几人。

危急时刻,陈奇涵挺身而出,带领六名战士阻击敌人,掩护其他特委委员撤退。

子弹打光了,陈奇涵手持大刀砍倒两名敌人。就在敌人胆怯,不敢靠近的瞬间,陈奇涵跳进旁边的深河,钻进水里。敌人朝河中一阵射击。

陈奇涵没有牺牲,趁着夜色来到了大家约好的秘密地点。

后来,陈奇涵组织了兴国、隆平农民暴动,在赣南创建了第15纵队、第16纵队、第25纵队,形成了连绵数百里的红色割据局面。

陈奇涵创建了赣南革命根据地和地方革命武装。这不仅为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军进军赣南闽西提供了落脚点,更为中央苏区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党的“九大”上,毛主席称赞他是“赣南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替毛泽东交伙食费

红军时期,陈奇涵是毛泽东麾下的一员战将、爱将。

1929年1月,毛泽东致信中共赣南特委说:“红四军不日将去兴国。”

陈奇涵非常高兴,立刻回兴国县筹集粮食、棉衣,准备迎接红军。

2月下旬,彭德怀率领红五军转战于都、兴国一带。当时部队非常疲惫,急需衣服、粮食。陈奇涵发动群众,为红五军解决了这些大问题。

4月,毛泽东率红四军回师兴国。陈奇涵安排毛泽东和警卫排住进了县城潋江书院。他向毛泽东反映了兴国的情况和农民问题,协助毛泽东完成制定《兴国县土地法》。

毛泽东在兴国期间,贺子珍随三纵在古龙冈发动群众。陈奇涵就成了他们夫妻间“鸿雁传书”的信使。

毛泽东在兴国待了十多天,也吃了十几天的盐水煮豆子,陈奇涵心里十分难受。

有一天,战士从河里捞到一条大草鱼,陈奇涵做了米粉鱼,请毛泽东吃。

1930年后,陈奇涵历任红三军教导团团长、红四军参谋长,红三军参谋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

1934年7月,陈奇涵陪同毛泽东来到铲田区作社会调查。饭后,毛泽东收到急电,急忙返回了瑞金。

毛泽东在路上想到还没有向铲田区苏维埃政府交纳伙食费,于是就指示陈奇涵代替他交了膳宿费。

至今,一本纸质发黄的账本还陈列在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里。它充分体现了我党老一辈革命家廉洁自律的优良作风。

1934年10月,陈奇涵随中央红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在长征的路上,部队严重缺粮,陈奇涵每天只吃一点炒面充饥,有时只能煮些野菜吃。

陈奇涵患上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肿得像个大馒头。但是他靠着坚强的毅力,走出了茫茫水草地,爬过了白雪皑皑的高山。

守卫延安的东北大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展开。陈奇涵调到中央军委总参谋部下属第四局担任局长,负责全军的教育训练工作。

8月下旬,绥德警备区成立,是守卫延安的东北大门,陈奇涵担任绥德警备区司令员,相当于八路军的旅长,保卫黄河,守卫陕甘宁边区东北大门。

在绥德地区,国民党经常制造摩擦。陈奇涵坚决执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以雄辩事实来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日的行为。对于袭击八路军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自卫反击。

陈奇涵还加强了黄河两岸的工事。在1938年至1939年间,日军先后数十次进攻河防八路军。面对日军的进攻,陈奇涵率领部队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取得很大的胜利。

毛泽东曾称赞陈奇涵保卫了延安的东北大门。

有一次,日军飞机对延安进行轰炸。陈奇涵仍然在窑洞里坚持岗位,指挥防空。无奈之下,警卫员背上他冲出窑洞。他们还没有来得及下坡,一颗炸弹就炸塌了窑洞。

解放战争时期,陈奇涵调任东满军区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3月,陈奇涵率部参加了解放吉林市的战斗。1948年夏季,陈奇涵担任辽宁军区司令员,率部参加了辽沈战役。

江西解放后,任江西军区第一任司令员。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军委决定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基于陈奇涵资历深、威望高、廉明公正、懂得军法。经毛主席提议,中央军委任命陈奇涵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庭庭长。

陈奇涵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民军队的建设事业。他曾以诗言志: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

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陈奇涵是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资深上将,新中国军法战线的奠基人。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0 阅读:0

老章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