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克勤专栏:《与古为徒源古通今》

乐艺会 2023-11-11 08:10:31
与古为徒 源古通今

严克勤

严克勤,文化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在中国美术馆、江苏国画院,和法国巴黎、英国伦敦等举办过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法国尼斯亚洲博物馆、江苏画院、上海吴昌硕纪念馆等机构收藏。并出版了多部画册和专著。

与古为徒 源古通今

日前,在宁波博物院参观特展《梦华旧物·宋人的生活》,又赴杭州观浙江大学艺博馆《翰墨流芳/悦读宋韵展》、《盛世修典/宋韵文化特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等,如视觉盛宴,美不胜收。虽然观者如云,但欣赏名迹的精妙之处,非得看原物原作,轧闹猛是在所难免!两宋书画,万象森然,行云流水。其状物之精当,意境之高妙,令后世叹服。宋人书画首重指事造形,笔致发自情佳,一旦笔墨做到澄湛精微,则兴象意境皆在其中。其物境、情境、意境皆融于一体而兴会生发。呜呼,北宋之理、南宋之情,创造出令人流连倾倒的无尽气象!“宋韵今辉”特展,据主办方介绍面向的是历史,立足的是当代,指向的是未来。系统呈现了从宋、元、明、清到近现代江南地区的宋韵书画艺术文脉。展览所反映的这条绵延不断的中国绘画的文化艺术基链中,黄宾虹和潘天寿是近代中国画群英谱中两株靓丽奇葩。“夜山钩古——黄宾虹的宋画研究及其传承”展现了黄宾虹“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的绘画之路。他坚持从传统文化中寻求内在之美,从真山真水中体悟变化之道,尤其以宋画浑厚华滋的风格把传统山水画推向新高度。“立最高峰——潘天寿的常变之道”则呈现潘天寿“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以“充分了解自己”的方式,以高度自信和宽广视野面对世界,展示“一味霸悍”的绘画新貌。黄宾虹、潘天寿两位大师通过自身笔墨丹青和贯通古今之博雅,铸就了近代中国画的新高峰。*烟岫林居图(国画)(25.3×26.5厘米南宋·夏圭)故宫博物院藏

*松寿图(122×52.7厘米 南宋·马远)辽宁省博物馆藏

马远和夏圭则在构图上一变五代、北宋以来的“全景式”,选择“小中见大”的方式和概括性笔墨,凸显强烈的空间感,取得了既巧妙又震撼的艺术效果,故人称“马一角”“夏半边”,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展览中马远的《松寿图》《雪屐观梅图》、夏圭的《烟岫林居图》,是宋韵江南书画艺术的典型之作。特别是马远的《松涛图》(画心纵122,横52.7厘米,绢本)从图上宁宗题识中得知该图是为王都提举祝寿之作,尽管马远奉命而作,从巧妙的构图,精练的笔墨中,仍可看出“马一角”的风貌特色。此图设色画松石远岫,奇峰突起,一胡须飘然的老叟,闲坐石台之上,仰首目视,神情贯注,似有所思。旁侧一童子抱杖侍立。山峰顶苍松斜伸,山下悬壁劲松横空,崖石脚下溪水一湾,数竿修竹飘逸。与远近重叠的山峦交相辉映,形象的表达了“如松柏之寿”,“如嵩山之禄”的寓意。整个画面豪放谨严,虽简实繁,取景奇特,笔墨淋漓,山石用大斧劈皴,用笔峭拔方硬,充分体现了马远的独特风貌。南宋宁宗(赵扩)在画幅上端有题诗云:“道成不怕丹梯峻,髓实常欺石榻寒。不恋世间名与贵,长生自得一元丹。”并书“赐王都提举为寿”。下钤“御书”篆书朱文方印。马远:字遥父,号钦山,河中(今山西永济县)人,世代供奉“内廷”,为南宋光、宁宗两朝画院待诏。画承家学,兼学李唐等人,创水墨苍劲一派,形成了南宋时期主要山水画风。*《设色山水》黄宾虹纸本 设色68cm × 31.8cm1952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黄山写景图》(黄宾虹 123.6cm×55cm 1952年)浙江省博物馆藏

关于传统绘画的传承与创新,黄宾虹先生在《黄山写景图》(纸本 设色123.6cm×55cm 1952年)题款云:“前人论画,谓‘实处易、 虛处难’。唐画刻劃、吴装时习,皆苏、米所不取。北宋画云中山顶,始知用虛:元季黄大痴墨中藏笔、倪迂笔中藏墨,运实于虚,虚中有实,并冕古今。明初吴伟、张路、郭诩、蒋三松辈入野狐禅;文、沈力追元人,挽救流弊,失之枯硬;虞山、娄东邻于浮靡。及道 、咸中,金石学盛,画亦復明,近法啓、祯诸贤,远师北宋,若吴侃权,张叔宪、包慎伯、齐玉溪,得数十人,均以学识闳博,不蹈时趋,蹠实翔虛,由繁而简。兹以黄山朱砂泉写之。壬辰,八十九叟宾虹,时次西泠。”应该是中肯精准,切中时弊!关于传承,黄宾虹先生则在《设色山水》(纸本 设色68cm × 31.8cm 1952年)题款中说:“巨然墨法自米氏父子、高房山、吴仲主一脉相承,学者宗之。及董玄宰用兼皴带染法,娄东、虞山日益凌替,至道、咸为之中兴。八十九叟宾虹。”黄宾虹先生题款对中国传统绘画追本溯源,得失利弊,个中奥妙等表述得极为精彩,一语中的,妙不可言。*《松下观瀑图》潘天寿纸本 设色138.8cm×52.2cm1948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石背懒蛙图》潘天寿纸本 设色 指墨

44.8cmx125.3cm20 世纪 60 年代浙江省博物馆藏

近代以来传统文化屡遭质疑甚至否定的巨大冲击中,潘天寿为民族艺术立言,提出“中西绘画拉开距离”和“两个高峰”说,此振聋发聩之声,正基于他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整体性理解。早在1928年撰写的 《中国绘画史略》中,潘天寿就认为隋唐五代至宋,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的文学与绘画的微妙结合,获得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此时代的绘画,“实为千载一时的伟业”。潘天寿《松下观瀑图》(138.8cm×52.2cm1948年)【题识一】“偶然落笔,辄思古人屋漏浪、折钗股、石积太古雪、山飞铁铸青者,不胜悁悁,世无董巨,从谁问北宋渊源哉?怅惘怅惘。戊子碧桃开候,春寒料峭,书窗无俚,作此遗兴。心阿兰若住持寿。”【题识二】“看山忘远近,坐久夕阳多。大顾寿者又题。”【题识三】“或谓略似瞎遵者,可信然耶?寿再记。”可见其绘画的创新能力是源于通古今之变。潘天寿曾言:“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知常变乃艺术创作第一要义。任何学术非接受优良传统、非推陈出新而不能进步。自晋唐之始中国画以禅宗为宗,重“神”与“气韵”,注重心灵的虚静,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旨。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笔法就如同写诗一样,它们都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来表现物象。中国画讲究“笔墨情趣”,物象是次要的,“笔墨”意象才是目的与载体。特别是传统写意画重意象而非具象,是物像与才情的结合,是客观反映,更是主观意识,是艺术的高度集中、概括和提炼。中国画承传禅宗对自性的大彻大悟,即“自性即弥陀”这一全新的主题关系,以“逸格”而展现其别具匠心的绘画艺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宋韵今辉艺术特展》,事实上是一个展览集群。若从个案来看,我们还可以从马远的《松寿图》,到黄宾虹的《黄山写景图》,再到潘天寿的《松下观瀑图》,深知坚守传统是何其不易,大师巨匠尚且如此艰苦探索,吾辈更应自强不息,走传承创新之路也!历览前贤绘事,浪花淘尽英雄。传承与创新非常人可以企及。多年来,凡看黄宾虹、潘天寿的展往往分别展之,观之如高山仰止,奇峰突起,令人心动不已!如今主办方将黄、潘两位巨匠之作与宋画展一起呈现出来,对照观看犹如群山环抱,山外有山,无限感慨。如此这般,潘天寿绘画的“一味霸悍”,想“霸住”可不那么简单了……(注:收录于《潘天寿书画集 下编》一幅《墨竹》上,他题跋:“野战,须以霸悍之笔出之。”吴茀之先生曾说:“潘天寿先生作画,特别重气机,讲格调,往往出奇制胜,好野战。”)若再将潘天寿的作品与黄宾虹的作品对照观看,潘天寿作品是“一味霸悍”,黄宾虹作品则别开生面。此次,在杭州浙江大学艺博馆和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观展,可谓古今一览。两宋绘画无疑是中国绘画的高原高峰,而黄、潘两位先生的绘画作品所展示的实力与他们各自对中国绘画与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度和传承的功力相关。不难看出黄宾虹先生志追宋元,而潘天寿先生“野战”明清。古调虽自爱 ,今人多不弹。当下中国画的趋势大家不言而喻,不讲传统不讲规矩一味求变几乎没有底线。与古为徒,源古通今,坚持中国画的传统,坚守中国画的规矩,在深入研究传统规矩中求新求变方为正道。(注: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