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 篆书节录《太公金匮书铭》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1844~1927
形式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75.5×41.5 cm. 69 1/8×16 3/8 in. 约6.6平尺 (每幅)
创作年代癸未(1883年)作
题 识 节录《太公金匮书铭》,见于《丹书十七铭》外者。筱云年伯大人命篆,即求诲正。癸未霜降后四日,年侄吴俊卿作于缶庐。 钤 印 苍石、铁函山馆、吴俊卿信印大利长寿、道在瓦甓(三次) 释 文 衣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镜铭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 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为危。 书几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孰惟二者,必后无亡凶。 书杖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 书笔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书棰曰:马不可极,民不可剧。马极则踬,民剧则败。 冠铭曰:宠以著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 剑书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书锋曰: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书牖曰:窥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上 款“筱云年伯”即徐用仪(1826-1900),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后擢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擢升兵部尚书。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六里乡)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徐用仪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 释 文 衣铭曰:桑蚕苦,女工难,得新捐故后必寒。 镜铭曰:以镜自照见形容,以人自照者见吉凶。 觞铭曰:乐极则悲,沈湎致非,社稷为危。 书几曰:安无忘危,存无忘亡,孰惟二者,必后无亡凶。 书杖曰:辅人无苟,扶人无咎。 书笔曰:毫毛茂茂,陷水可脱,陷文不活。 书棰曰:马不可极,民不可剧。马极则踬,民剧则败。 冠铭曰:宠以著首,将身不正,遗为德咎。 书履曰:行必虑正,无怀侥。 剑书曰: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则福,废则覆。 书锋曰:忍之须臾,乃全汝躯。 书牖曰:窥望审,且念所得,可思所忘。 上 款“筱云年伯”即徐用仪(1826-1900),字吉甫,号筱云。浙江海盐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同治元年(1862)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后擢军机大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擢升兵部尚书。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六里乡)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徐用仪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 说明 文物商店旧藏。轴芯处见文物商店旧签。 雄强直追三代秦汉 见证缶翁迈步石鼓之珍迹 吴昌硕篆书节录《太公金匮》四条屏赏析 吴昌硕艺术成就以金石篆刻为重要础石,诸书体中尤以篆书为世所重,沙孟海曾言:“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先生篆书出入秦权量、峄山碑、泰山石刻、琅琊刻石,后致力于石鼓文,穷其毕生精力,汲古出新,于书画篆刻多能兼擅,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是为中国传统书画篆刻艺术在转型期之重要杰出代表性人物。
吴昌硕 石鼓文六屏
作者吴昌硕
作者生卒1844~1927
形式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50×41 cm. 59 ×16 1/8 in. 约5.5平尺(每幅)
创作年代辛亥(1911年)作
题 识 养甫仁兄属篆,为临石鼓文字。辛亥四月八日,安吉吴俊卿。 钤 印 仓硕、缶无咎(六次) 出 版 《中国书画名品编目 虚谷•任伯年•吴昌硕三家书画选萃》,第68-69页,大冢巧艺社(日本),2010年版。 说明 上海1996秋季拍卖会,第261号拍品。 石鼓文是书法史中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气韵古朴,是历代书法家研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历来能发扬光大而自出机杼者,首推吴昌硕。吴昌硕从年轻时便涉猎石鼓文,中年以后更是将石鼓文作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他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反复研习,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从表面上来看,吴昌硕石鼓文是以临摹形式出现的,但很少有人以临摹的眼光来看待他所作石鼓文,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有凭据的创作,是吴昌硕对石鼓文的独到理解,与其说临摹,不如说创作。吴昌硕所临摹的石鼓文,和原版石鼓文面目已相差很大,既有古典形态,又有胸中丘壑。此六条屏得石鼓意韵,字字犹如巍巍高山之屹立,端庄厚重之中充溢着一种铿锵作响的金石气息。雄强的笔画,安详的结构,整幅六屏一气呵成,不同凡响。款字行书运笔圆浑,如“锥画沙”、“屋漏痕”,显得特别醇厚沉郁,完全体现了他苍拙古健、恬淡脱俗的书风。 此六屏吴昌硕作于1911年,通观全幅,可谓“五岳储心胸,峥嵘出笔底”,所谓老笔纷披,生辣古朴,超逸疏宕,有一种慑人心魄的力量。石鼓文书体作为吴昌硕绘画生涯中之最厚重的基石,对于正确认识其绘画风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此套六屏条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圆润、流动的线条在吴昌硕的笔下却呈现出刚柔相兼、斑驳自然、凝重古雅的独特美感。在用笔上不拘中锋,时以侧锋、露锋取势,藏露分明,方圆兼备,粗细明显,间以飞白,笔画结体相同之处,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起笔收笔多方出锋;结体上,采取斜正、大小、长短、参差、错综的方法,追求一种寓险于平、寓动于静的意境,使每个字各显其势,姿态多变,大气磅礴;墨色的浓淡枯湿而带来整体效果的错落分布,均衡有致。从总体感觉上,字里行间气充力足,纵逸放达,颇显沉雄端庄。用笔圆劲、饱满,婉通而有力度,峻利而取涩势,力能扛鼎但不狂放,线条厚重但不滞浊。结体左右紧束,上下纵展。浓重的墨色更显字的雄浑高古、上下左右的疏密关系使字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增强了空间的跳跃呼应关系。
齐白石 篆书「客来茶当酒」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镜心 水墨纸本
尺寸30×129 cm. 11 3/4×50 3/4 in. 约3.5平尺
题 识 八十老人白石。 钤 印 白石 释 文 客来茶当酒。 释 文 客来茶当酒。 赏花品茗,历来是文人学士言情达意、陶冶性情的风雅之事。清朝书法家梁巘曾云:“白昼清闲,品茶试砚,是人生第一韵事,是吾辈第一受用。”茶引人思,亦能触发文人画家创作的才思,白石老人曾创作过数件与茶相关的书画作品。 “客来茶当酒”出自宋代杜耒《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是一首清新淡雅而又韵味无穷的友情诗。“客来茶当酒”可以让人产生很多联想,客人来了,主人不必专门备酒,也不必因为没有酒而觉得怠慢客人。这客人必是熟客,是常客,可以“拄杖无时夜叩门”,主客之间的关系自然可以想见。 齐白石篆书主要取法《天发神谶碑》和《祀三公山碑》及秦权与《曹子建碑》,他的篆书既不是上古青铜器上的大篆铭文风格,也不是李斯以后匀称的小篆风格。而是打破了小篆匀速的用笔及匀称的空间,用笔以方折为主,转折处方、圆、藏、露兼具,字形多样,以方为主,多纵向拉长,强调线条的书写性和刀刻感的通一。他以刚猛的直线条来表现金石意味,字内空间分割疏密对比强烈,既宽博大气又有稚拙之趣,呈现出奔放、苍茫浑厚、富有动感的节律。
齐白石 致再生篆书九言联
作者齐白石
作者生卒1864~1957
形式立轴 水墨纸本
尺寸130×31 cm. 51 1/8×12 1/4 in. 约3.6平尺(每幅)
题 识 再生先生雅属。白石老人齐璜。 钤 印 老白、甑屋、悔乌堂 释 文 品正心安何妨为乞丐,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上 款“再生先生”即陈再生,斋号“有容室”,所藏齐白石书画甚丰,多件参加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 出 版 《齐白石书画鉴定》,第39页,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释 文 品正心安何妨为乞丐,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 上 款“再生先生”即陈再生,斋号“有容室”,所藏齐白石书画甚丰,多件参加1958年“齐白石遗作展”。 白石老人常讲“ 我书意造本无法”,是他强调在书法创作中自立门户,不依傍前人的原创意义,但并非真的“无法”。他的篆书字体不是规范的小篆,而是在篆隶相间中抒发豪迈、放逸、自由创造的精神意趣。 齐白石自谓“书法得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谶碑》的最多。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谶碑》的苍劲。”齐白石的篆书除直接取法《天发神谶》外,还受到《祀三公山》刻石的深刻影响,更是自70岁后学习秦权,秦权其风格迥异,有较为严肃工整的,笔画方劲健挺,错落有致,生动自然。因多数秦诏版为凿刻而成,多成方笔,节奏短促,笔画瘦硬;又因部分出于工匠手中,或缺笔少画,或任意简化,虽不合法度,却给人们以天真、稚拙的美感。使得齐白石的篆书用笔在纵横平直中增添了许多率真纵放之志。无论用笔、结字都可以明显找到这些痕迹,但是一经老人之手的融洽,便都吐纳了自我的气息:畅适纵肆而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反差强烈。这些综合因素,共同构成了其篆书体势的骠悍、矫健,阳刚式的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嘉德拍卖行等;文章内容参考自网络、书籍;若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