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中国买石油,白宫开危险一枪?美专机直飞北京,中间人已行动
郭嘉聊健康
2025-04-01 02:10:00
2025年3月21日,美国财政部再度挥动制裁大棒,对中国的两家能源企业——山东寿光鲁清石化与惠州大亚湾华瀛石化祭出金融与资产层面的封锁,并扬言要全面切断它们的美元交易通道。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又派出在华有过多年工作经验的参议员突访北京,暗示双方或有一场背后博弈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这个表面上围绕“伊朗石油”展开的争端,究竟是美国单边制裁的又一次“极限施压”,还是中美之间在国际能源领域的新一轮角力?
美国的紧急访华又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原本紧张的中美关系?
一、美国挥动“危险一枪”3月21日,美国财政部给出的理由是,这两家中国企业涉嫌“违规”购买了数百万桶、价值达5亿美元的伊朗原油。
更关键的是,美国迅速冻结了相关企业在美资产,还切断了它们的美元交易通道。
特朗普政府此前接连出台针对伊朗原油出口的行政命令,最终目标是对伊朗实施石油“零出口”计划,让德黑兰的外汇来源彻底枯竭。
美国一贯将伊朗的核计划与油气收入紧紧联系在一起,声称必须通过制裁手段切断伊朗所谓的“核武器资金链”。
但伊朗方面则极力驳斥美国的说法,指责这是“非法单边制裁”,并质疑美国是否有权在国际舞台上对第三国的行为“指手画脚”。
美国对伊朗“极限施压”的侧重点,不仅仅是想逼伊朗让步,也意在告诉全球:任何与伊朗进行能源往来的交易,都可能被套上美国的金融枷锁。
尤其是在美元结算体系至今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这种制裁手段威力不容小觑。
但中国的能源消费、国际贸易,以至全球供应链,与伊朗的联系并没有因为美方施压而断裂。
再加上中国一贯明确表示“中伊商业合作合法合规,不容他国干涉”,让美国气急败坏,却又不得不在外交渠道上留有斡旋余地。
二、美专机抵京蒙大拿州共和党参议员戴恩斯被外界普遍视为特朗普的重要政治盟友,因为他在中国工作过六年,被某些美媒冠以“知华派”的标签。
此番“秘密抵京”,有传言称,他肩负着与中方进行边缘谈判的特殊使命。
美国政府大打制裁牌的同时,又紧锣密鼓地派出这样一位熟悉中国国情、较能与中方官员直接对话的人物,不禁让人联想到“胡萝卜加大棒”策略的再度运用。
戴恩斯此行,外界推测焦点包括两点。
一是关税纠纷,此前特朗普声称对华将加征“对等关税”,但美国国内不少产业害怕自戕,也希望尽快缓解贸易战紧张气氛。
二是能源交易,美国一直希望中国减少从伊朗进口石油,转而扩大从美国进口页岩油或天然气。
然而,中方早已在“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东、俄罗斯等地构建了更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
若美方想打破这种结构,可能还需做更多工作。
在制裁与谈判并行的局势下,戴恩斯可能还背负着一个“试探中方底线”的任务。
一旦白宫考虑更高级别的访华或峰会,需要先摸清中国对于“制裁升级”与“外交修复”的态度。
正如一些分析人士所言,这或是美国政府典型的一手硬一手软,在能源和贸易层面挑衅中国,又通过外交使团传递“和解”或“谈条件”的信号。
三、美国制裁与谈判双管齐下从2024年至今,美国相继对70余艘涉伊朗石油运输的油轮、30多家中企施加或明或暗的制裁。
其意图很明显:想要封锁中伊能源通道,让伊朗在全球石油出口方面“自生自灭”,进而打击伊朗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还不断拉拢盟友,比如尝试让G7国家联手,被迫或自愿地加入限制伊朗能源出口的行列。
但这种动作并不是十全十美:制裁越多,所面临的全球反感声音也越大。
不少国家对美国的“单边主义”和“长臂管辖”颇有微词,认为这无异于将全球经济视为美国政治博弈的工具。
特朗普身后,对华谈判桌上不止伊朗石油,还包括大豆、芯片、市场准入等课题。
美国耍的手段其实就是让双方在主导议题上产生焦虑,以此谋取更多让步筹码。
戴恩斯抵达北京之前,美方打出的“制裁大棒”又甚嚣尘上。
这看起来矛盾,实际上却符合白宫的一贯操作:先营造紧张氛围,让中方感受到精准打击的“刺痛”,再抛出缓和或谈判的选项。
可有一点不容忽视,中国已经正式表态:“反对以制裁施压”,这让美国若想进一步施压,也需考虑中方采取的反制措施。
一个不慎,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贸易争端,最终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都不利。
四、中国的坚决应对面对美国的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中国不是第一次见招拆招。
外交部一向口径强硬,声明表示中伊之间的能源合作“合法合规”,坚决反对美国这种非法制裁。
同时,中国还联合伊朗、俄罗斯等国,对美国“霸权举动”进行谴责,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也展现了强硬立场。
例如据报道,山东某港口集团拒绝为受制裁名单中的油轮提供停泊服务,进一步昭示中国地方层面对于外部施压的警惕和抵触。
在全球石油进口上,中国早已不仅局限于伊朗。
俄罗斯一直是中国积极拓展的能源来源。
两国以长期协议、管线能源输送等形式保持稳定合作,也为双方在应对外部制裁时提供了更多回旋余地。
沙特阿拉伯同样是中国大力发展的另一大主要石油供应方,近年来双方签署了多份长期供油协议。
此外,随着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逐渐提升,更多能源交易也在探索使用人民币结算,或引入欧元、直接本币结算等方式,目的在于减小对美元结算体系的依赖,从而降低被制裁风险。
五、国际视角1. 伊朗的困境与“影子船队”
美国的石油制裁,必然让伊朗经济承压。
伊朗国内失去稳定的外汇收入,通胀节节高升。
然而,伊朗也在不断寻找变通之道,比如通过第三国物流、海运中途转标等手段,将原油以“影子船队”的方式运出。
中国仍是伊朗原油的主要买家之一。
如此一来,美国的制裁难言“完全得手”。
2.俄罗斯的“推波助澜”
伊朗遭制裁后,俄罗斯与中东多国在能源出口市场的竞争不见得会停歇,反而可能有机会趁机扩大对华出口份额。
美国对俄罗斯石油同样有制裁,制裁越多可能令油价波动越大,而在能源领域深具潜力的俄罗斯,更乐于与中国继续深化跨境能源合作,一方面补足伊朗额外腾空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可借此分散被美国“封堵”的风险。
3.欧盟和G7的观望
欧盟方面虽与美国有同盟关系,但面对可能的全球能源冲击,也会谨慎考量。
欧盟境内部分企业担忧,一旦被强行卷入对伊朗原油出口的制裁圈子,可能损失在中东乃至中国市场的合作机遇。
G7内部也存在不同声音,并不是所有成员都乐意大量对伊朗施压,更何况与美国在对华议题上也不一定完全“一条心”。
结语戴恩斯的“秘密访华”让人对中美在能源和贸易领域是否会出现转机产生遐想。
华盛顿可能以部分制裁豁免或更多贸易机会作为“胡萝卜”,并威胁以扩大制裁范围当作“大棒”;北京则保持一贯的立场,在继续指责美方非法制裁的同时,借助全球市场的多条供应链为自己谋得更多空间。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围绕伊朗石油的中美博弈,不仅关乎各自与伊朗的互动,更是双方在全球能源供应链与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一次“摸底与过招”。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