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华结束,英部长离开北京,临走前提出2个要求,中方立场明确

郭嘉聊健康 2025-03-20 19:50:40

“不能因差异而忽略合作基础。”这句话,本来只是一位英国前外交高官的评价,却在最近格外应景。

英国能源大臣米利班德结束访华前,抛出两个要求,瞬时在国际舆论场激起波澜。

一、中英关系回暖”

翻看近些年的外交历程,可以发现中英关系经历过起伏曲线。

上届英国政府对于华态度偏于强硬,一度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降至冰点。

如今,英国工党政府上台后,面临国内经济压力和能源转型需求,释放出更加务实的信号。

在此背景下,米利班德访华格外引人注目。

英国媒体将其称作“八年来最高规格”的访问,并且双方在访华期间签署了《清洁能源合作伙伴关系谅解备忘录》。

这份备忘录列出了电力市场改革、电网与储能、海上风电、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以及清洁氢能等领域的具体合作计划。

从这些内容来看,英国希望借助中国在清洁能源产业链上的雄厚实力,以解决其国内不断凸显的能源转型难题。

中方则明示:“发展稳定互惠的中英关系符合两国利益”,释放了互利共赢、重建信任的合作潜力。

二、气候议题

米利班德在访华前后,对外界释放了多重信号,试图将“气候变化”摆在最突出的政治位置。

他在英国媒体《卫报》上撰文,公开强调要将中英合作打造成“全球气候行动轴心”,似乎意图把英国塑造成牵头者,借此巩固其在国际气候话题中的话语权。

然而,中方对于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坚决且透明: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到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动绿色转型,中国始终拿出看得见的行动。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也明确表示,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不会轻易被外界“道德绑架”,更不会让气候议题成为政治施压的工具。

最终,英国方面在本次会谈中也认可中国这么多年的减排成果,并表示愿意在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和项目落地等领域与中方深化合作,转而以务实的方式寻求共同点。

三、俄乌问题

令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是,米利班德临行前再次提出了“不许中方为俄军在乌克兰地区的军事行动继续提供支持”的要求。

其实,英国这样做一方面是出于与美国战略同步,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在本国国内舆论的压力下,需要对国际热点事件表态。

中方的回应却是一以贯之:“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客观公正”。

无论是王毅外长还是其他外交高官,都在不同场合强调需要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冲突,而不是施压或对立。

换句话说,中国不认同将与英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与地缘政治立场捆绑起来,更不会为了迎合某一方而牺牲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这种“冷处理”策略既是出于维护中立地位与自身利益的考量,也延续了“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方在国际事务中更为灵活的思路。

中英能源合作走到今天,原本就是建立在经济互利、技术互补的基础之上,若再被俄乌争端牵进去,难免会让合作变得步履维艰。

四、合作成果与分歧

尽管政治立场上仍存在争议,但从成果角度来看,此次访华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双方在电力市场改革、电网改造、海上风电和氢能等重点领域取得了实质性进步:英国方面同意中企进一步参与其国内能源基建项目,中方企业则欢迎来自英国的新投资,共同发展海上风电、先进储能等新兴项目。

“技术合作与市场准入”成为此次协议的关键词,中英两个经济体都有需求。

英国期待借助中国在中高端制造与工程项目上的经验快速落地,中国也希望打开更多海外清洁能源市场,顺势为绿色经济布局。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合作对核能领域的敏感部分依旧比较谨慎,英方依然没有松口,种种安全、审查乃至外部盟友的压力都可能让这方面的合作短期内难有突破。

双方暂时只能聚焦于风电、光伏和储能等更易见效、相对低敏感度的领域。

五、国际反应

米利班德访华期间,外界一直在关注特朗普与普京的最新互动,说明美国因素依旧对中英发展有着微妙影响。

英国并不想在中美之间走得过于极端,需要在自身利益和盟友立场间寻求平衡。

而美国对于中英签署的清洁能源合作也表示了某种“关切”,给英国施压,要求其对中方进行更多技术出口限制。

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也在紧盯着这场国与国之间的大戏。

许多发展中国家认为,如果中英能在技术合作和资金支持方面更进一步,将为全球清洁能源转型树立典范。

毕竟,不论如何,能源转型和气候危机并非某一个国家的事,需要更多国家跨越政治分歧,携手合作。

结语

气候没有国界,但合作需要诚意;能源不分东西,但共赢需要互信,这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中英合作的生动注脚。

八年后,英国高规格代表团重返北京,说是修复关系也好,推动新一轮能源合作也罢,从结果上看,双方确实迈出了关键一步。

清洁能源备忘录落地,碳捕集与封存、氢能产业链的具体项目都在酝酿之中,一切似乎正走向可期的务实层面。

然而,若英国依旧在气候合作和地缘政治之间玩“双面游戏”,打一手“既要中国技术,又要在俄乌问题上对华极限施压”的组合拳,那恐怕难以走远。

毕竟,中英此前已有过教训,任何一方将经济合作作为政治谈判的工具,都必然被另一方所警惕。

要真正让本次访华实现实质成果,需要双方珍视来之不易的互信,懂得维护已有的积极势头。

世界不缺分歧,真正缺的是把握机遇的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27
郭嘉聊健康

郭嘉聊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