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凌晨两点,手机屏幕的蓝光映在无数张疲惫的面孔上。全球用户每天平均刷短视频的时间已突破2.5小时,这个数字仍在以每年15%的速度攀升。
当我们在算法编织的信息茧房里机械滑动手指时,500年前的哲学家王阳明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当算法成为新牢笼。
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可当代人的心智正被短视频改造成信息接收器。
神经科学研究显示,15秒的视频刺激会触发多巴胺的瞬时释放,形成类似赌博的心理依赖。
某互联网大厂前算法工程师曾透露,平台通过“间歇性奖赏”设计,让用户像实验室里按杆取食的小白鼠般无法自拔。
这种“被动心学”正在吞噬现代人的主体性。

心被外物牵引。
王阳明的心学有个核心观点——“心即理”。
意思是,真正的道理不在外界,而在你自己的内心。
短视频之所以让人焦虑,往往是因为我们把注意力完全交给了外物:搞笑视频、热点新闻、别人的生活……这些内容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让我们的心跟着屏幕跑,忘了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刷着刷着,你可能会觉得“别人活得比我精彩”“我是不是不够努力”,焦虑就这样不知不觉钻进心里。
这正是王阳明说的“心随物转”,心被外界的碎片信息牵着走,失去了主宰。

找回内心的主控权。
怎么破局?王阳明给的答案是“致良知”。
所谓良知,就是你内心深处那个最纯粹、最真实的判断力。
它不需要外界的点赞和评论来证明自己,而是你与生俱来的指南针。
试试这样问自己:我刷短视频的目的是什么?是放松,还是逃避?是学习,还是单纯被算法推着走?
当你用“良知”去审视,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刷屏只是习惯,而非需要。
觉察到这一点,你就拿回了内心的主动权。

从刷屏到行动。
王阳明还有个著名的主张——“知行合一”。
知道刷屏让你焦虑,却还是停不下来,这是“知而不行”。
真正的智慧,是把觉悟变成行动。
比如,你刷到一个教人做饭的短视频,与其感慨“哇,这个我也要试试”然后继续刷下一个,不如立刻起身去厨房实践一把。
刷到健身教程?放下手机,做几个深蹲。
把刷屏的时间转化为行动,焦虑自然会减少,因为你的心不再空转,而是有了落地的满足感。

心静,世界自清。
短视频时代,信息如洪水猛兽,但王阳明提醒我们:“心外无物”。
外界的喧嚣再大,也动不了你内心的平静。
刷屏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你是否让它绑架了你的心。

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算法统治的时代,真正的自由始于每个拇指停止滑动的瞬间,始于我们重新发现“万物皆备于我”的生命自觉。
下次拿起手机前,不妨想想阳明先生的话:心是你的,你说了算。刷还是不刷,怎么刷,都该由你的良知做主,而不是算法说了算。
当你学会用“心学”面对屏幕,焦虑会慢慢退散,取而代之的,是内心的澄明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