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逆反。
如果说之前这句话对我只是正确的道理,那么在我接触许多高中学霸孩子厌学和休学的案例后,就变成痛心和唏嘘。
这两天看到一个高中年级第一的孩子,上不了课,写不了作业,进不了学校,一进学校就心焦、头晕、焦虑和身体疼痛。
有时正上着课,孩子就无法再忍受煎熬,找个借口请假回家,可是一回家再也不愿意去学校了。
当家长来咨询我要怎么办,才能让孩子回到学校时,我的第一反应是:
孩子的突然去不了学校,无法正常学习,后边应该有很长一段时间的情绪集聚。
果不其然,孩子在小学时被管得特别严格,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特别高,小学时的孩子妥妥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学习成绩好,学习习惯好,乖巧懂事有礼貌,样样都能做到拔尖。
等到了小升初时,凭借着实力和能力自然进入了重点初中的重点班。
这时候,孩子已经不能像小学时那样轻而易举再样样出类拔萃了,不过由于学习能力强和努力,孩子表现也还不错,就这样初一和初二还算顺风顺水的度过。
可是到了初三该中考时,孩子就有点紧张、焦虑和压力了,也会频繁请假,但此时家长并没有太在意,反而用了各种手段威逼利诱孩子去返校,去补课。
最后孩子虽然没有考上最好的高中,但也进去了一个普通高中,在普高中孩子的成绩遥遥领先,基本每次都是年排第一。
可是,孩子对自己的分数和成绩并不满意,压根达不到他对自我的要求。隔三岔五的身体不舒服,紧张和焦虑,厌烦学校,厌烦学习。
老师和家长都对孩子格外照顾和关照,不间断地帮孩子做心理疏导,做正向引导,说孩子聪明,学习能力强,学习底子扎实,只要保持学习劲头,必然会很好。
可是,无论家长老师再怎么给孩子赋能,孩子就是过不了自己心里的那一关。
慢慢的,孩子又开始了睡眠障碍,身心疲惫之下,孩子甚至想放弃学业外出打工。
家长一看孩子的状态不太好,就不得不放下对成绩的期待,劝孩子健康是第一位的。
可是家长怎么引导,孩子都听不进去,一到学校还是各种难受和煎熬,慢慢就开始不想学习,不想考试,甚至不想上课了。
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其实背后最根源就是压力和完美主义的自我要求。
孩子明明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潜意识中他就是觉得自己很差劲,再加上高中面临着升学压力和高考压力,即便孩子能在学校内排名很好。
但孩子一想到跟外校和全省的考生对标,孩子的压力就会很大,也无法接受自己会再次被碾压的落差感。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想?家长该如何改变以及如何给孩子赋能呢?
家长前期对孩子的高控制与高要求潜移默化影响了十几年,想要在短时间内消除影响,几乎是不可能的。
换句话说,即便家长此时看到孩子情况不太好,被迫放下了对孩子成绩和学习的要求,即便父母已经想开了,放下了,孩子也不可能一时半会儿能放下。
根深蒂固对孩子价值观和自我要求的影响,对孩子来说根本不可能说放就放下,尤其是面对压力过载和面临升学压力时,无论是心理落差还是自我接纳,都不可能轻易做到释怀
对于孩子来说,无论是对自己的接纳度,还是自我和解与对自我的宽容,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即便是我在没有走过一点弯路和精准为孩子疏导心理,放下自我高要求和自我和解,也用了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来重塑和疗愈,而且我跟孩子的亲子关系还极为和谐。
对于其他父母想要为孩子赋能,想为孩子释放压力,除了要精准辅导,更需要深度和谐的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很紧张,光深度亲子关系的构建都需要一年半载。
糖糖说:
孩子如果遇到控制欲过强的家长,很可能会败下阵来,成为一个习惯压抑自己的人,这样的孩子会变得懦弱、胆小和压抑,生命力萎缩。
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和高控制,在短期内是有成效的,但也像埋下的一个定时炸弹,当积压和集聚的时间足够久时,随时都有可能引爆。
所以才有了父母认为的“我的孩子之前都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可怜又可悲。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要多想一想到底是以父母为中心,还是真的以孩子为中心,不同的教育教育方式,会造成不同的养育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