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老百姓为什么叫'黎民百姓',何为'黎民'

骞泽星星 2025-04-22 05:08:34



我们平时说到“黎民百姓”,基本都知道是在说普通老百姓、普普通通的大众。但你有没有想过,这四个字里,其实藏着不少历史故事,尤其是“黎民”这两个字。

1、远古时期

在母系社会的时候,人们取姓还挺随意,有的以图腾为姓,有的干脆就按出生地来。比如黄帝出生在“姬水”,于是就姓“姬”;炎帝生在“姜水”,于是就姓“姜”。

而“黎”这个姓,最早是来源于“九黎族”——这是一个非常强大的部落联盟。据说他们是炎帝的后代,蚩尤是他们的首领,而蚩尤不仅自己很能打,他还有八个同母兄弟,所以他们统称“九黎”。

更厉害的是,这些兄弟带的部落加在一起有81支,个个英勇善战,还会制造兵器。可以说,当时九黎族在部落联盟里,那是妥妥的战斗民族代表。

所以,“黎民”最初的意思,其实是“九黎族”的老百姓,也就是蚩尤统治下的族人。

2、后来

在那场著名的“涿鹿之战”中,黄帝和炎帝联手对抗蚩尤,最后蚩尤战败,他的族人也被俘虏,成为奴隶。九黎族的命运也急转直下了。

那时候的奴隶生活有多惨?不仅没有姓氏,连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甚至还会被刺瞎一只眼睛做标记。古书上有句老话叫“民首皆黑,故曰黎民”,说的就是这些奴隶蓬头垢面、满脸风尘的模样。

这时候的“黎民”,就从曾经的部落勇士,变成了身份最卑微的底层劳动者。

3、“百姓”曾是贵族的象征,不是人人都配有姓

让人意外的是,“百姓”这个词,最早并不是什么普通人的代称,而是有头有脸的贵族、官员才有资格被称作“百姓”。

《国语》里就提到:“王公之子弟……赐之姓,是为百姓。”换句话说,只有有功、能干、懂事理的贵族子弟,才能被赐姓、称“百姓”。

在那个年代,姓氏就是身份的象征。

4、那“黎民”和“百姓”这两个原本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词,是怎么走到一起的呢?

关键转折点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土地制度的变化,贵族的地位被不断削弱,而原本的奴隶、平民也有了往上爬的机会。

一些“黎民”通过战功或者功绩被赐姓,晋升为“百姓”;而一些“百姓”如果犯法、落魄,也有可能沦为“黎民”。两者的界限,慢慢模糊了。

久而久之,“黎民”不再只是奴隶的代名词,“百姓”也脱去了贵族的光环。两个原本站在社会金字塔两端的词,最终走到了一起,成为如今我们口中的“黎民百姓”——再普通不过的老百姓。

1 阅读:24
骞泽星星

骞泽星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