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塘口水深调控,昼夜温差缓冲,浅滩区设计要点,蜕壳成活率提升
大闸蟹可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水产品,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市场价值很高。在大闸蟹的养殖过程中啊,有不少让人头疼的地方,今天咱们就来好好唠唠其中几个关键的点,像塘口水深调控、昼夜温差缓冲、浅滩区设计以及如何提升蜕壳成活率这些。
先说说塘口水深调控这个事儿吧。我有个在南方养了三年大闸蟹的朋友,他就跟我说,这塘口水深可太重要了。大闸蟹是水陆两栖动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深要求不一样。比如说在幼蟹阶段,水太深了,幼蟹可能都找不到合适的栖息和觅食场所,它们喜欢在水边的浅水区活动。要是水浅了呢,又容易被一些敌害攻击,或者在水温过高的时候没办法调节温度。像南方有些湿地地区,地形比较平坦,水位稍微一涨,就可能把蟹塘淹得太深了。他刚开始的时候没太注意,导致幼蟹损失了不少。
那这个水深到底调到多少合适呢?一般来说,在蟹苗刚放进去的时候,水深大概在80到100厘米就差不多了。随着幼蟹的生长,慢慢加深到120到150厘米左右。到了秋季,大闸蟹开始准备蜕壳了,水深再调整到150到180厘米。而且啊,南北地域也有差异。在北方,气候比较干冷,冬季可能会有一些冰冻情况。我听说过一个北方的养殖场,冬天为了保护大闸蟹,会加深塘口水深,并且在塘口里做一些简单的保温设施,像在水面覆盖一些浮萍之类的,一方面能调节水温,另一方面也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再讲讲昼夜温差缓冲。这也是大闸蟹养殖的大难题。我还记得有个网友分享过他养殖大闸蟹的经历。在南方湿热地区,昼夜温差有时候会比较大。大闸蟹是变温动物,昼夜温差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缓冲,大闸蟹的生长就受到很大影响。温差太大了,大闸蟹会消耗过多的能量来适应温度变化,就像人从很暖和的房间突然到冷风直吹的室外,得费好大的力气来调整身体一样。
比如说,在高温的时候,如果傍晚突然降温很多,大闸蟹会变得很不适。正确的做法是在温度高的时候,要通过一些手段来调节。像可以在塘口周边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像菖蒲这种比较冷门的绿植就很不错。菖蒲它不仅能调节水温,还能吸收水中的有害物质。还有凤眼兰,它的根系比较发达,能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塘口底部的泥沙,减少水的浑浊度,在调节水温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和它对比的是芦苇,芦苇生长比较旺盛,在浅滩区种芦苇可以很好地营造出适合大闸蟹生长的大环境,可它调节水温和净化水质的能力就稍弱一点。这三种绿植在塘口里搭配种植,效果就会好很多。
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浅滩区设计要点了。大闸蟹蜕壳需要一个相对平坦、安全的浅滩环境。我认识的一个养殖户,他之前在选址的时候没太在意浅滩区,结果大闸蟹蜕壳的时候经常受伤。浅滩区要设计成有一定的缓坡,从水边到浅滩深处慢慢过渡。在浅滩上可以种植一些水生植物,除了刚刚提到的菖蒲、凤眼兰和芦苇,像菱角这种也很有趣。菱角能遮光,能让浅滩区的水温保持相对稳定。而且菱角还能给大闸蟹提供一些食物来源呢。菱角和其他一些常见的水生植物如菱白对比,菱白生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在防风固沙方面就不如菱角。
接下来,咱们重点说说如何提升大闸蟹的蜕壳成活率。蜕壳对大闸蟹来说可是非常关键的时候,就像人生中的关键转折点一样。有个养殖场在北方,那里的环境比较干冷,大闸蟹的蜕壳周期会和南方湿热地区有些不同。南方的蜕壳可能会相对快一点,但是风险也不小。在蜕壳前,要保证饵料的充足和营养均衡。比如说,可以喂一些小鱼、小虾,再搭配一些专门的饲料。饲料中要含有足够的钙质,钙对大闸蟹蜕壳至关重要啊。就像我们人长高需要钙一样,大闸蟹蜕壳没有足够的钙就很容易蜕壳不全。
在蜕壳期间,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和溶氧的充足。我看到有个地方,用生物调控水质的方式就很不错。他们在塘口里放养了一些螺蛳,螺蛳既能吃掉水中的残饵,又能改善水质。在南方,由于雨水比较多,水体的溶氧很容易受到影响。有个南方的养殖户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增氧设备,这种设备能够根据水质和溶氧的实时变化来调节增氧量。到了后期,蜕壳完了,还要继续关注水质和饵料。蜕壳后的大闸蟹比较脆弱,这时候营养必须得跟上。
咱再说说大闸蟹养殖场的一些场景问题。在大规模的养殖场,管理和养殖密度就很重要。有一个北方的养殖场规模比较大,养殖密度如果控制不好,就容易导致水质恶化和疾病传播。北方的气候比较单一,在养殖密度上相对南方可以稍低一点。而在南方的农场里,很多人都是混养一些其他的水产动物,像虾啊、鱼啊。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的环境。虾吃掉水中的浮游生物,鱼的排泄物又能给大闸蟹和虾提供养分。但是混养的时候要注意比例,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每个成员的分工都得合适,不然就会乱套。
另外,不同季节的养殖管理也不一样。在春季,这是大闸蟹生长的好时候,要加强管理。我了解到有个养殖户,每年春天都会对塘口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淤。因为经过一个冬天,塘底的淤泥可能会含有很多病菌和有害物质。南方春季雨水多,要及时排水和进水,调整好塘口水深和水质。到了夏季,高温天气多,要防止水温过高。除了前面说的浅滩区的设计,还可以在塘口上搭一些遮阳的设施。有个人就试过在塘口两边种一些高大的树木,既能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又能遮阴降温。
从一年的周期来看,大闸蟹养殖的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3月的时候,开始为春播做准备,4 - 5月是放苗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苗种质量直接决定了当年大闸蟹的产量。在放苗的时候,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力好的蟹苗。就像我们挑苹果,要挑又红又大的那种。到了6 - 8月,是大闸蟹生长的旺盛期,要合理投喂饵料。8 - 10月,蜕壳的高峰期就来了,这个时候的管理就要格外小心。10月到11月,就是收获的季节啦,要是前面的环节都没有做好,这个时候收获的大闸蟹品质就不会好。
而3年这个时间概念呢,在大闸蟹养殖场的发展上也很有意义。一个刚建起来的养殖场,头一年可能主要是熟悉养殖环境和掌握养殖技术。第二年,如果管理得好,养殖场的产量和品质就会有所提升。到了第三年,就可以考虑扩大养殖规模或者引入新的养殖品种或者技术了。
大闸蟹养殖还有很多有趣的小细节,比如在不同的地形地貌里,养殖的方式也会有一些不同。在一些山地地区,塘口可能比较小而且分散,这个时候的管理就更要精细化。而在平原地区,塘口比较大,可以通过机械化操作来提高效率。
大闸蟹养殖虽然有这么多需要关注的地方,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可以优化的点,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未来,我们能不能利用现代科技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呢?比如说,能不能开发出一种更智能的溶氧监测和水位调节设备呢?这也许是我们以后大闸蟹养殖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