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我一个师弟一起交流蛇年的规划,他问我精力和重心准备放到哪里,我说百分之八十放到医疗器械上,这是我蛇年安家立命的根本。

我这位师弟刚刚与上家大公司解除合同,大家结算完就不再合作,这家大公司是平定首富,可以说整个平定地区的零售业都是这一家企业,我这位师弟在试验了几种模式后只亏损不盈利,解除合同情理之中。
现在的市场环境变化很快,研究当前已经成功的,远不如俯下身实践自己能够抓住的用户。这就是师弟在平定县试验新模式失败的原因,他沉溺于全国各种模式的研究,并没有太多关注到平定县这个市场的基本情况,失败了总结才发现县级市场的特殊性。

我们家是和顺县,是一个比平定县还少几万人的小县城,我们县城区人口才四万多,商超和水果店数量不多,也是多年来竞争出来的格局,大型连锁店不愿意选择我们县,因为人口基数撑不住,同样的投入,肯定要投在人口更多的县级市场。
这样的县级市场零售如何做呢?照搬任何一种零售模式都会遇到水土不服的情况,不妨沉入到居民生活中看看他们的消费模式,商超是肯定要去的,但商超里面走的最快的是生鲜蔬菜水果,标品也就是走访亲戚时来买礼盒,还有主食厨房也是趋势,县级市场的商超不能追求大而全,必须要强调特色商品特色服务,因为客群做饭多,流动人口偏少,网上购物非常便捷,所以标品的量会越来越小,但经营者又怕少了这些标品,用户更不愿意来商超购物,这就面临两难局面,用户常买的品类不到20%,这百分之二十还不敢深度开发扩大,百分之八十的商品动销率太低,但不不敢撤销,怕用户觉得货不全更不来。
我觉得宁可改革死,也不要这样被动等着被淘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