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2月8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在这个条例中,最重要的事情,便是给为新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将士们,颁发军衔,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主要负责军衔评定工作的,是彭德怀、罗荣桓两位老总,协助他们的,是徐立清、赖传珠、宋任穷。
评衔工作,虽是在1952年的干部级别评定基础上做的,但要做到面面俱到,依旧很难,这可愁坏了两位老总,尤其是罗荣桓,因为他主要负责,上将以下,少将以上的评选。
在这个“赛道”,许多将领之间的差距其实是微乎其微的,而上中下三个将军军衔,差距又很大,这由不得他谨小慎微。
可即便慎之又慎,在军衔结果出来后,还是有不少问题出现。
比如王必成、王近山、钟伟等人,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也有人觉得自己军衔给的高了,比如徐海东、董其武,当然,也有人是真的授衔授低了,比如谭友林,为此,罗荣桓还亲自上门给他道歉。
还有一些人,是破格提升的军衔,比如皮定均,因为毛主席一句“皮有功,少晋中”成了中将,比如资凤,授衔时已经60岁,而且时日无多,也破例授予少将军衔,再比如韩先楚,也是毛主席钦点的上将。
今天要讲的这位,也是位奇人,他的名字叫苏静,授衔时,按他的“履历”,只能授大校军衔,罗荣桓看后觉得很不妥,因为这个人的他不显山不露水,没赫赫名声,也无彪炳史册的战功,但他对革命的贡献,却一点儿也不小。
于是,他拿着苏静的资料,去找毛主席商量该定个什么军衔,谁料毛主席听说,也觉得他的功绩奇大,即便是少将军衔,都不足以表彰其功绩,直接定下授予中将军衔!
从大校到中将,这个跨度之大,让许多人羡慕不已,但却无一人在了解他的事迹后,觉得苏静配不上中将这个军衔!
这位苏静将军,究竟做了什么,能对革命有大功劳,却又“资历不高”的呢?
苏静,福建省海澄县人,出生当地贫苦农家,因生活所迫,他的父亲背井离乡,前往缅甸谋生。
家中虽穷困潦倒,但他的爷爷却是一个有远见的人,即便举债,也坚持让苏静读书,在爷爷的支持下,他读过私塾,读过小学,读过中学,还曾前往漳州第二师范学校深造,在早期的红军中,是个难得的文化人。
苏静接触革命思想,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他已是“反帝大同盟”的一员,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
1930年,苏静考入漳州第二师范,在这里继续从事革命活动,很可惜,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组织学潮,他遭到反动派逮捕,无奈,只能前往缅甸,投奔父亲,在缅甸,喜爱文艺的他从老乡那里学会了照片,这一爱好,为早期的红军,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照片。
在缅甸的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接受过革命教育的苏静,却时刻关注着国内的局势,1932年,风声过后,他又返回了漳州,继续宣传抗日救亡。
这年4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央红军攻克漳州,见红军到来,苏静欣喜不已,立即组织了一支40人的队伍做宣传,红军离开时,苏静也跟着红军来到了瑞金。
在瑞金,苏静接触的第一位领导是罗荣桓,根据苏静的意愿,他安排他去了一军团当任政治部宣传委员。
当宣传委员没几天,正在墙上写标语的苏静,便被林彪无意间看到,看到苏静标语的内容,沉默寡言的林彪笑笑没说话,但第二天,苏静就被调到红一军团司令部作战科当科员了,不久又被调到侦查科当参谋。
总之不管怎么调,苏静都是林彪的手下,这一当,就是大半辈子,除了林彪在苏联养伤期间。
调到侦查科后,苏静的主要工作,是绘制军团的行军路线、眷稿、刻蜡板、油印等等,这时候,苏静的工作,还是偏文艺一些的。
苏静真正承受重担,是在红军长征途中,当时,红一军团,是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而侦查科,又是红一军团的探路先锋,职责所在,苏静开始奔走于红军的最前沿。
每当部队在一地驻扎休息,苏静便会带着几个侦查员,朝军团首长指定的下一站的方向去沿路侦查。
当时的红军,为了躲避敌人的围追堵截,走的都是高山大川,有些地方,甚至连路都没有,作为一个文人,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深夜,走在深山野林,还要防着防着猛兽毒虫,甚至是土匪民团的袭击,其艰辛可想而知。
可这个事情,红一军团的首长们,却特别钟意苏静来做,因为他这个人不仅文化高,而且做事情认真细致,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他画的图清晰、规范,沿路的地貌、桥梁应有尽有,极大的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图画的好,苏静还特别善于观察思考,当时,敌机不断在天上徘徊,时不时就会轰炸红军队伍,给红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如何减轻伤亡,也成了苏静思考的问题,在观察几天后,苏静发现了飞机投弹位置与打击点之间的规律,并以此找到了应对办法,给部队减轻了不少伤亡。
在整个长征的过程中,苏静都是当开路先锋,红军走了2万5千里,但苏静走的路途,却是两三个2万5千里,他的辛苦和劳累,也远超其余人!
对于他在长征途中做的事情,林彪、聂荣臻给与了很高的评价,但苏静做的工作,属于无名英雄这种,知道他的人并不多!
1936年1月,苏静正式成为共产党员,嗯……入党晚,可能也是他“资历浅”的原因之一吧!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静跟着林彪来到了山西抗日,此时的他,已升任129师侦查科科长,还是属于那种职位不高,但工作极其繁重的职位。
1938年3月2日,林彪在临汾隰县千家庄遭到枪击,此事震惊一时,因为是在阎锡山防区出的意外,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时任115师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把调查枪击案的任务,交给了苏静来处理,面对阎锡山的官兵,苏静是不卑不亢,做了细致认真的调查。
最终发现,这只是个误会,因为当天林彪骑着高头大马,还披着一件从日军那里缴获的日本呢子大衣,阎锡山手下的哨兵,是把他误认为了日军军官,这才朝着他开枪的!
此事处理好没多久,罗荣桓又交给苏静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保护卫立煌!
原来,第二战区总司令部的电报密码,被日军侦破了,国民党军一无察觉,但八路军的侦听到了。
当时,卫立煌和他的司令部正在大宁,而日军已经悄悄围了上去,情势紧急,接到命令后,苏静带着一个营,立马去找卫立煌,告知了他情况。
可苏静见到卫立煌时,已经晚了,他还没来得及转移,日军已经发起了进攻,危急关头,苏静带着战士们,开始掩护没有多少兵的卫立煌和司令部的人转移。
等冲出包围圈,苏静又让一个连队占据有利地形断后,自己带着卫立煌先行撤离,成功化解了卫立煌的危机。
在后来,卫立煌对八路军那么友好,甚至在解放战争中被称作“内应”,跟苏静这次舍命相救,不无关系。
在抗日战场上,苏静很注意团结友军,但该有的防范,也是一点儿都不少。
一一五师进入晋西后,二战区以国共合作的名义,派来了一位联络参谋,罗荣桓知道此人来者不善,就把他交给了苏静“看管”。
很快,苏静便发现,这个联络参谋是带着任务来的,于是,他有意无意的给这个联络参谋透漏一些八路军的“情报”,到了晚上,苏静“鼾声响起”时,这联络参谋,带着助手,在隔壁房间一个念报,一个发报,苏静凝神静听,很快就结合发报内容和敲击声,把国民党军的密码给搞到手了。
当然,这些只是苏静在抗日战场上,能说得上来的事迹了,因为他做的大部分工作,依旧是繁琐、不起眼,但又对部队极其重要的事情。
1945年11月,苏静跟着罗荣桓直奔东北,开始投入“东北争夺战”,他的职务是司令部情报处处长,职位依旧不算高,但每天处理的事情,依旧是极其繁琐,又其极重要,此时的林彪已经回归,他又成了林彪的手下。
当时因为没有电台联系,出关的部队几十万,但都是从各自的根据地出发,联络成了个大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自然得苏静这个情报处长想办法。
在他的努力下,一张卓有成效的情报网慢慢编制起来,一条条信息,也开始朝着“前总指挥部汇集”。
1946年2月,国民党89师进犯法库县秀水河子一线,被苏静的情报处侦知,报告给了林彪,林彪立即下令,让秀水河子附近的几个民主联军迅速合围,激战几天,全歼来犯之敌。
这场大胜,让林彪开心不已,夸赞:“一个苏静,等于十万精兵!”。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拉开序幕,在首战攻打义县时,仅用4个小时,就打下了该县,可谓开门红!
因为在攻城时,部队采用了挖交通壕隐蔽接近城池的方式,苏静觉得很好,就报告给了林彪,但林彪却没有任何回应。
林彪这个人,沉默寡言,他不回应,就是不采纳,这在东北军高层,几乎是共识,也就没人敢说第二遍了。
可苏静偏不信这个邪,他觉得挖交通壕的战法,真的很好,在攻打锦州时,再次跟林彪提起,令人意外的是,林彪没有发火,反而采纳了他的意见。
这也是苏静自己认为,自己在革命生涯中,为了拿得出手的“功绩”,因为这一战法,对攻打锦州起到了极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攻城上,还体现在守军的心理上。
在锦州被俘的国民党东北“剿匪”范汉杰承认,当解放军把战壕挖到他眼皮子底下时,他固守的信心立即崩溃。
辽沈战役结束后,苏静跟着林彪入关,直插平津,给了傅作义极大的压迫感。
1948年12月6日,傅作义派人出来,跟解放军接触了,林彪罗荣桓收到消息,一致决定,把跟傅作义的人谈判的事情,交给苏静来做。
于是,苏静开始负责跟傅作义代表的谈判工作,而且三次谈判,苏静全部参加,并且在1949年1月16日,作为解放军方面的代表,跟着傅作义一方的代表邓宝珊进了北京城。
进城前,林彪交给邓宝珊一封信,让他交给傅作义,这封信,是毛主席写给傅作义的,因为没封口,邓宝珊就提前看了,看完内容后,是大惊失色,因为措辞太严厉了!
感觉这封信不适合让傅作义看到,邓宝珊就找苏静商量,苏静看后,也觉得可能会适得其反,就向“总前委”做了报告,得到的答复是可暂时不递交。
因为苏静的报告,这份信被“暂时扣押”,在跟傅作义的谈判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北平和平解放。
谁料,1月25日,苏静突然被叫回了“总前卫”,罗荣桓亲自问他,信交给了傅作义了没有,苏静回答说不清楚。
罗荣桓便嘱咐苏静回去,一定要问清楚邓宝珊,如果没交,立马交给傅作义。
回到北平,苏静跟邓宝珊说了此事,这让邓宝珊头大如斗,不明白为何北平都和平解放了,还要节外生枝。
这一次,苏静、邓宝珊、傅冬菊(傅作义女儿,地下党员)商量后,还是没有把信拿给傅作义看。
这封信两次没拿出来,保证了北平的和平解放顺利进行,可令苏静没想到的是,1949年2月1日,这封信竟然登上了《人民日报》。
看到信的傅作义,情绪出现了极大波动,若是在1月17日,面见傅作义拿出来,可能……北平就无法和平解放了。
新中国成立后,苏静升职了,开始担任中南军区副参谋长兼人民武装部部长,1952年,又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军务部部长一职,比起人家们动辄军区司令,副司令,苏静的职位,确实算不得非常显赫。
入党晚,又是“坐机关”的,可能,这就是他最初被评为大校的原因,还在负责评军衔的罗荣桓,是他的老上司,而且从1932年,苏静参加红军,就一直是他的上司,他为革命作出的所有贡献,他都看在眼里,这才有了大校连跳两级,升为中将的事情。
授衔之后,苏静将军一如革命年代,兢兢业业为人民服务,1966年,苏静临危受命,在那个特殊时期,担任铁道部军官会主任,为保护铁路和许多老同志,做出了重大贡献,1970年,他又调到了国务院任职。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作为他几十年的老部下,苏静也受到了波及。
对此,周总理曾亲自找他问话,苏静对周总理说,在解放后,虽然他家和林彪家仅隔着2条街,但他仅去过林彪家2次。
一次是奉命编写《毛泽东选集》,罗荣桓让他去林彪家征求意见,另一次就是九届二中全会闭幕后不久,这次,他还征求了周总理的意见。
几十年的老战友,关系那么亲密,就去过林彪家2次?对此,苏静做出了解释,在解放前期,他不去林彪家,是因为林彪的身体状况,怕风、怕光、怕水,不便打扰,是出于对老领导的关心,至于后期不去林彪家,这个原因就更简单了。
一个立身正的人,是不怕查的,经过调查,他们也发现,苏静将军没有任何问题!
1978年,68岁的苏静,从岗位上退了下来,1997年,苏静因癌症历史,享年87岁!
用户95xxx96
碰到了罗帅福星
成宇靖
胡说八道,苏静最差也该是少将,中将军衔正合适
混水泥鳅
我身为福建 自认为学过点历史 没见过有这个县。 海澄县
四只眼 回复 03-24 16:09
现在的龙海区(后来改成县,又改成市)
禾口王 回复 03-26 18:42
孤陋寡闻
老林
牛人遇到伯乐!
黑桃杰克和托尼
东野的参谋处长
1100032
小编,胡写八写。东野作战处处长,四野、中南军区付参谋长大校? 你是大大搞笑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