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动驾驶出现撞死人的情况,程序员需不需要为此入狱?

兮猫 2025-04-11 07:07:15

在 2025 年,一辆处于 L2 级自动驾驶状态的汽车,以 116 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猛烈撞上高速隔离带,这场惨烈事故致使 3 名乘客不幸丧生。一时间,一个备受瞩目的问题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要是代码沦为“夺命凶器”,其背后的程序员是否应当背负刑事责任?

当自动驾驶出现撞死人的情况,程序员需不需要为此入狱?

一、事故剖析:责任迷局中的“替罪羔羊”

在小米 SU7 高速爆燃这起案件里,车辆处于 NOA 智能辅助驾驶模式时,未能及时识别施工改道的关键信息。系统发出警示仅仅 2 秒后,碰撞悲剧就猝然发生。在责任认定的链条上,驾驶员、车企以及施工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在类似的案件当中,车企常常凭借“数据未被篡改”来试图证明自身无过错,而车主却深陷“自证困境”——唯一能够证明系统存在缺陷的行车数据,却完全掌控在车企手中。

更为严峻的是,程序员和算法工程师很可能成为技术伦理层面的“隐形靶子”。倘若事故是由代码漏洞或者传感器失效所引发的,那么法律是否应当突破企业的外在保护壳,对开发者个人追究刑事责任呢?

二、法律困局:代码能否成为“犯罪主体”?

- 技术与法律主体的差异:目前,全球范围内的法律体系均未赋予人工智能民事或刑事主体资格,最终责任必然由人类来承担。举例来说,在美国优步 L4 级测试车致人死亡的案件里,安全员因为分心驾驶被判处缓刑,然而车企却逃脱了刑事追责。

- 程序员责任的界定难题:如果事故是由于算法存在缺陷而导致的,那么开发者的行为是否构成“过失致人死亡”呢?对于这一问题,法律至今尚未给出明确的定论。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车企大多会以“系统性风险”作为理由,来规避对个体的责任追究,程序员也往往隐藏在企业责任的背后,不被关注。

三、全球典型判例:车企与驾驶员的“责任权衡”

- 车企承担责任的案例:德国的《自动驾驶法》明确规定,要是事故发生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并且系统确实存在缺陷,那么车企就必须承担责任;韩国同样要求车企对 L3 级车辆的缺陷承担连带责任。

- 驾驶员担责的普遍情形:在国内多数涉及 L2 级辅助驾驶的事故中,法院通常会以“驾驶员未能及时接管车辆”为由,判定驾驶员承担全部责任,只有在车主成功举证车企产品存在缺陷时,车企才会承担相应责任。

- 模糊的责任地带:北京出台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虽然允许车主向车企进行追偿,但是车主需要跨越“数据真实性”这一巨大障碍,截至目前,胜诉的案例仍然为零。

四、伦理审视:技术中立还是人性之恶?

自动驾驶领域的“电车难题”已然从哲学层面的假设演变为现实困境:在极端场景之下,系统究竟该如何做出抉择?如果算法优先保障乘客的安全,这是否等同于对行人实施“故意伤害”?要是选择造成最小伤亡的路径,程序员是否需要为伦理代码所蕴含的“主观恶意”承担责任呢?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车企的“过度宣传”使得责任认定变得更加混乱。部分厂商将 L2 级辅助驾驶过度包装为“自动驾驶”,这直接导致用户对系统能力产生错误判断。例如,特斯拉就因为夸大 Autopilot 功能,遭到德国法院的严厉处罚。

五、2025 年的抉择:重塑法律,还是牺牲“技术牺牲品”?

- 立法层面的突破尝试:中国正在积极推动《L3 及以上自动驾驶准入管理办法》的制定,计划明确车企对于系统缺陷需承担的绝对责任,并且强制要求数据黑匣子由第三方进行存证。

- 推动技术透明化进程:要求车企公开部分算法逻辑,同时建立独立的审查机构,对代码安全性进行严格审查。

- 为程序员提供“保护机制”:行业内呼吁明确区分“技术瑕疵”与“重大过失”,避免将开发者个人置于法律的严苛制裁之下。

结语:代码本身无过,人性价值至上

当驾驶控制权交由算法,法律的天平必须在技术创新与社会正义之间精准找寻平衡。2025 年,我们或许无需直接回答“程序员是否该坐牢”这一问题,但必须直面一个更为尖锐的核心议题:倘若技术失控的代价是生命消逝,那么究竟谁有权力按下“终止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