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死得越多越光荣军人追求的都是极致的战损比

李从嘉的战争茶馆 2024-11-30 20:28:25

战争片需要悲壮,导演需要煽情,因此才有了士兵抱着手榴弹跳楼(抗战上海那部,那是没多年脑血栓都想不出来的剧情)、敌人不忍投弹(某某川电影)等名场面,给人死得越多越光荣、不怕牺牲敢于牺牲才能胜利的错觉。但从古至今的军人都热衷于打出最高的战损比,只是现实中的战损比和游戏略有不同。

古代军人最大的愿望就是封侯,在秦汉时期,有了侯爷爵位的将军排名在丞相之前,更有上千户人家每年每户几百文的金钱收益。将军要封侯,最重要的战场指标就是斩首敌人要多。斩首敌人并不是简单的杀敌数字,而是战后用杀敌数字减去自身损失,低于“师率减十三”(己方人马是否损失了三成人马)战损标准的将军才有资格数人头计算军功。

如果自身损失大,超过了“师率减十三”的标准,全军上下就都没有军功。李广当年屡次击败匈奴,但由于他总是打出全军覆没的战绩,他残余的部下,杀敌再多也不能拿奖金,他本人也不能封侯。和李广相反,卫青、霍去病的战损低,他们的部下每砍下一个匈奴人的人头,就能拿到5斤黄金的奖金,这些钱可是西汉百亩土地收益的20倍,是半个西汉中产人家的家底。

中国历代王朝都有类似的军法,损失大的军人不但不能加官进爵拿奖金,甚至还有可能被罚得倾家荡产。战损比的概念包括装备,在古代战争中损失大量装备的士兵也会很倒霉。西夏军法就规定,士兵从西夏官方领到的战马叫“长生马”,如果某只军队战损高,造成大量“长生马”战死,士兵们可都是要赔钱的,指挥官绝对会被士兵记恨。八旗军一个马甲参与战斗,必须自备四匹马,如果战马在三年内死去或者被抢,八旗军士兵可是要赔偿十两银子,四匹马全部死去,八旗军骑兵就是一年白干。

进入工业社会以后,武器武器装备也是战损比的重要指标。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军一个军级单位,要是损失了十几、二十门山炮,哪怕他杀敌再多,他也要被校长训斥。

因为抗战时期,往往一个军就只有二三十门山炮。解放战争时期,一场战役损失十来门榴弹炮的将军,在委员长那里也不会有好脸色看。因为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一次战役损失二十门左右的山炮就是惊人的败仗,即便到是平津战役这样大场面,中央军也只是丢了20门榴弹炮。

和中国军队不同,二战其他战场上的盟军一场战役损失百十门火炮,从上到下都很轻松,因为这就是盟军眼中都是小意思。盟军火炮动辄十万门起步,他们真不把百十门火炮放在眼里。

但这不是说谢芳军队就不推崇战损比,西方军队在二战中推崇的顶级飞行员、顶级坦克手,往往都是一个人和一个作战平台打出几十上百战损比的高手,战损比惊人的高手往往是顶级勋章的获得者,有和将军、元帅平起平坐的权力,苏军、德军甚至直接把王牌飞行员提拔成了将军和元帅。

不同技术和组织条件下,战损比很不同。比如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和英军交战,战损比一般都是一比四十以上,英军欺负清军毫无心理压力。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通过疏散阵型、坑道躲避等方式,让美军数百发炮弹才能造成我军一人伤亡(最低时是640发炮弹造成我军伤亡一人),大大降低了战损比,我军和美军的战损比降低到了一比四。

士兵不是机器,战损比过低,士气就直接清零了;军队的仓库也不是机器猫的口袋,战损比难看得像清军,也是早晚要战败。

0 阅读:19

李从嘉的战争茶馆

简介:《舌尖上的战争》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