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楼机》火爆东南亚?乐坛衰落至此,责任全在“口水歌”

令狐伯光 2025-04-09 21:42:06

文|令狐伯光

如果你不关心华语乐坛,大概听到这个标题也没什么反应,但如果我去搜索听了。大概会是一个感觉:哦,原来是这首歌曲啊,也就是听过。

这首《跳楼机》在2025年上半年确实挺火的,而且在东南亚爆火,数据也和国内一样就是收听数据,短视频数据相当夸张。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明显就是口水歌的歌曲,为什么会那么火?

答案其实很简单,跳楼机这种工业化流行歌+一点点旋律说唱在国内还是相当有市场的,现在大众的审美普遍是瞧不上说唱,但又听腻了慢旋律,或者说慢旋律想洗脑更难,跳楼机的旋律说唱一出来直接无敌了。

我翻了翻跳楼机作者的网易云主页,这哥们也是个潮人嘻哈小子,年度听歌榜里又是travis又是metro,能写出这种旋律很合理。(但是他写不出太有水平的歌曲,又懂点嘻哈,所以专攻这种口水歌曲,现在这种华语乐坛创作人其实挺多的)。

比如那个队长,说名字你肯定不知道,但如果说他的歌曲《哪里都是你》,再到王赫野,你可能也不认识,但听到《大风吹》都是爆火过的歌曲。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评价这种口水歌呢?

和喊麦一样?口水歌不等于没水平,而是“太流行”

其实这种口水歌火就是因为大众喜欢听,因为普通人听歌不需要在意这首歌的艺术成分,只要看这首歌能不能让你觉得好听。这个评价一首歌却需要一定知识,它就需要看很多的东西,曲和词,作品内涵,时代背景,表达主题,也可以有商业成绩,还有普及程度等等。

我觉得它这种简单的旋律和无脑的歌词,可以给普通听众一种无脑的快乐,就是有时候放空大脑莫名其妙会唱一句的歌。它带给我的快乐是更加复杂的,是一种种种情绪杂糅在一起的快乐,是伴随着遗憾、憧憬、惋惜的快乐。

这些歌宛如云泥之别,提供给我的情绪也有高低之分。普通人肯定知道这首歌很差,我也不会去反驳那些说这首歌是史的人。但我不认同听这首歌的人就是喜欢赤石这样的观点,如果这首歌带给了你所希望的感受,去听又有什么关系呢?

你管得还挺宽的,但是当大家提到如果华语乐坛都是口水歌呢?

这还是扯到一个终极问题,那就是为什么现在好歌不火,或者说火的都是口水歌。现代流行曲风的音乐总体而言是去民族化的,或者说是去地域化的,这类音乐,曲风轻快通俗,躁动,叛逆,甚至有些软色情。总体而言,弥补了民族属性音乐的严肃,传统,拘谨等特征。

但是流行歌曲霸占歌坛几十年,这类音乐的堕落速度也是非常快的,不论是曲风还是歌词,还是创作土壤,还是影响力都呈现整体性的堕落。任何东西一旦滥用,自然都会这样,所以一窝蜂的跟风不是好事,而且创作需要环境,流行歌曲趋同性就是来自其创作者基本都待在都市里,那种感知性已经麻木了。

有些歌的低质量是确实的 ,这种歌称得上好歌吗 ?作曲作词编曲,能抄的都抄,这样的歌值得称赞?你觉得它好听,但是这首歌的烂就是事实,我的观点就是骂这些烂歌可以 ,但骂听众,就有点逆天了 。

当然,我是会抵制这些几乎没什么制作成本的歌,一首歌火 ,和这首歌的质量有什么关系 ?很多人就觉得一首歌火质量就很高 ,单论我自身而言 ,离别开出花的前奏 ,是我听过最难听的 ,但是他就是爆火短视频 ,这点别人骂这首歌 ,别反驳 ,这是事实。

(当然你若是真喜欢听,没人会阻止你听下去的 )

再来谈谈歌的本身,歌其实就是音乐 ,而音乐必定离不开那几个东西 ,音乐的本身就是存在艺术成分,不然也不会存在烂歌这一说法 ,例如摇滚,几乎很多人都喜欢 ,因为它很高昂,很激进,也可以是沉默,用乐器阐述一个灵魂 ,一个故事 ,一个社会现象 ,这些都可以用音乐来表达 ,音乐也可以作为你情感的寄托 。

或许你在生活中遇到许多不开心的事,这时你便可以听听音乐,来缓解自己,所以这时的音乐就被赋予了艺术,我之所以说只骂烂歌,不骂听众 ,是因为这些烂歌也可以让你开心 ,也能作为你寄托情感的东西 。

你们追求理性的快乐 ,没有错 !而我追求歌本身的意义 ,同样没错 !

华语音乐的衰落?不在口水歌,在于“只听口水歌”

首先,音乐是否有“好坏”之分呢?是有的,这其实是一个艺术审美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为“是否低俗”这一点上。就像我们可以评价一首诗词的好坏一样,音乐本身除了个人偏好,也是有其自身规律可言的,曾经有一个说法颇为流行。

拿什么来评判一个音乐作品的好坏呢?

好听,就是好音乐。

这个说法我在20岁之前是接受的,很有迷惑性。

其实,用是否好听来评判音乐是不合适的。我们说的“口水歌”好听吗?真的好听!但口水歌并不是高级的审美,我相信一名音乐大师也与普通人一样,在面对一两句“洗脑”的旋律时会“瞬间接受并久久回味”,口水歌简直是“有魔性”。

但经过简单音乐培训或者自学过的人都知道,人并不应当向自己的耳朵对声音的喜好所屈服,我们更应该关注音乐感受与内心的共鸣。普通人只对口水歌有共鸣,只能说不是一个道上的人。审美与品味是有区别的,一个人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审美会发生变化,在某一领域颇感兴趣后也会有变化。

比如我们看自己过去的老照片就会感觉当年自认为很好看的衣服,现在看怎么那么不顺眼了?其实是因为我们的衣品改变了,提高了。音乐的品味也是这样,我们听说在音乐界是有鄙视链的,大多数音乐人在公开场合是不承认自己鄙视其他圈子的事的。

但是在私底下呢?内心里呢?还是会的。

这个涉及审美与品味的问题,是否存在曲高和寡,或者越高级越孤独的情况呢?我猜是有的。大多数人喜欢口水歌,喜欢“挖呀挖呀挖”,并不能代表这首歌曲的音乐性更好,是更高层次的审美。就像图书馆里越深邃的书籍越无人翻阅是一样的,人类只能与自己品味层次内的东西产生共鸣。

歌曲的审美上可能与某个民族的基础语言相关,汉语似乎导致了我们对诗歌更擅长,对诗歌的审美更高级,创作冲动更多,汉语的发音习惯也可能制约了我们对律动的不敏感,我是同意破落户老公知高晓松这个观点的:

单纯在中国范围内,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的音乐感觉是比较弱的,而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我们发现黑人成年之后学习汉语发音很容易,但欧洲人就很生硬,是人种问题上黑人更有语言天赋吗?还是黑人的母语发音习惯与汉语更接近?

我不懂。不过这一点也很简单的就可以证明:一个美国出生后就学习英语的黑人与一个非洲黑人出生后学习当地语言,对比一下他们学习汉语能力的不同就可以得出是人种天赋还是母语发音习惯更接近了。

汉语是不讲究逻辑的,它更讲究意境,而诗歌的美好就在于意境上,而意境往往来自于“颠覆逻辑上”,而音乐应该更讲究逻辑一些。汉民族接受的五声音阶有自己独特的美与韵味,但在音乐性上,显然是七声音阶更复杂,更复杂的往往更“高级”,这一点不用不承认。

一首歌曲曲子的部分,包括旋律、和旋、节奏,其实就是用音乐的语言在讲述一个故事,音乐与噪音的区别在于它的和谐上,有了和谐就会给我们“安全感”与朗朗上口,这个安全感就像外出的游子回家路途越来越近,但好的音乐还需要表达离开家越来越远后经历的的不安、奇遇、美景、忧伤。

而这种“不安全感”的表达就需要有那么一点音阶组合的略微不和谐来实现,而乐曲就是这种和谐与不和谐的奇妙复合体。作为一个没有学习过音乐的外行人(连识谱都不会),我现在对音乐只能理解这么多了。

最后,今后的歌曲会火的大概率不会是大都市里酒吧,娱乐会所里待着的那些创业者了,他们世界观太小了,又缺乏吸纳新世界的元素的能力跟好奇心。

流行音乐最终会走向何方,现在真的越来越糊涂了,我个人倾向于会和游戏那些结合成为一部分。

0 阅读:9
令狐伯光

令狐伯光

游戏模型师| 动画爱好 | 影视产业分析 | 网络小说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