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酷热的九月,一个让人心疼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一个六年级男生,在体育课上因不明原因突然晕倒,周围的同学们,眼见事态危急,却异常“冷静”,无人上前施以援手。这是怎么了,孩子们为何如此冷漠?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早上第四节课,孩子们正在进行体育活动。突然间,一名男生面色苍白,身体摇摇欲坠,最终不支倒地。场面一度十分紧张,我本以为应是群起而救之时,然而,周围的学生却像被按了暂停键一样,静静地站着,没有人去扶,仿佛这一幕与他们无关,甚至连呼唤老师的声音都显得那么“勉强”。大约过了半分钟,才有学生举手示意,而这时倒地的男生已自行坐起,面露痛苦。更令人不解的是,一名戴帽子的成年女子站在不远处,她正低头摆弄着受手机,对身后的紧急情况浑然不觉。
网上传出的视频让人不禁质疑,这位是老师还是家长?她的行为又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个视频,被隔壁一位小区的业主无意中记录下来,事件在社交平台上一经发布,便激起了网友的激烈讨论。不少人质疑,这样的冷漠和无动于衷真的是我们的教育想要的结果吗?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怎么会对同伴的痛苦视而不见?分析这一现象,不难发现几个触动心灵的深层原因。如今的孩子,大多数家里的条件都很好,有父母为之操办一切,缺少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当事情发生时,他们更可能表现出的是束手无策而非冲动的帮助。其次,共情能力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仅是对同学的冷漠,甚至在面对家庭成员的困难时,也可能会选择回避?这种冷漠的背后,或许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影响。“彭宇”案的阴影长久未散,那个因为扶起跌倒老人而被讹诈的小伙子,他的故事成了许多人心中的痛。从那以后,人们开始害怕伸出援手,害怕自己的善意被误解,被利用,被碰瓷。
但是我们的孩子,他们本应是最纯真、最善良的。他们的冷漠,难道也是因为“彭宇案”的影响吗?还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已经忘记了如何培养孩子们的勇气和同情心?其实,这和很多家长的教育也有一定的关系,许多家长可能会这样告诫孩子:出门在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要无端卷入是非之中。当我们面对这样的社会现象时,不禁要问,这是我们想要的教育结果吗?我们真的准备好看到一个人性冷漠的未来公民吗?这次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在操场上的晕倒,更是对我们社会冷漠面的一次直观反映。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我们反思的契机,思考我们的教育怎样培养出有爱心、有责任感的年轻人。
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