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古代中国打仗靠战术,外国却靠正面硬刚?其实道理很简单

小鉴史观 2025-01-06 16:14:28

自古以来战争几乎是每个文明都无法避开的命题,然而,翻开历史书,你会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古代中国的战争几乎充满了诡计与智谋,而西方的战争却更多的是依赖于直接的冲锋与碰撞。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中国古代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和《兵法二十四篇》、戚继光的鸳鸯阵,这些脍炙人口的战术和策略,为什么在西方却鲜少见到?这究竟又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古代战术多变,作战方式丰富

如果说春秋时的百家争鸣是个思想家的大发展时期,那么战国七雄时期就是中国古代的军事策略和战术百花齐放的时候,把春秋和战国放在一起那就是思想和谋略的碰撞。

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战事频仍,各国为了在乱世中生存和壮大,不断献出出各种战术计谋。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孙膑的《孙膑兵法》便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而这其中详尽描述了将军的用兵之道、诡道奇谋,兵法的出现让战争不再只是武力的对决,更成为谋者之间智慧的较量。

春秋战国时期,围点打援、调虎离山等经典战术层出不穷。譬如,孙膑用兵如神,巧用减灶之计大破魏军;田忌赛马,更是田忌在与齐威王的比赛中通过变通策略战胜了本来赢不了的齐威王。这些战术的出现也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战争环境的复杂多变。

而到了三国时期,更是要讲谋略了,说起谋略是一定不能少了诸葛亮的。诸葛亮可是将战术和智谋发挥到了极致的谋者。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故事不仅广为流传,更成为了后世军事战略的重要范例。

还有诸葛亮的八阵图,精妙地将地形与兵法结合,让敌人在迷阵中无法自拔,自乱阵脚。而这种精密的阵法,不仅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更要求将领对地形、敌情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明朝时期,戚继光的鸳鸯阵再一次展现了中国古代战术的灵活和多样性。戚继光针对倭寇的特点,设计出灵活多变的鸳鸯阵法,通过不同兵种之间的相互配合,有效地击败了当时强悍的倭寇。

这种阵法不仅在战术上取得了成功,更是从战略的角度上保证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安全,这其中的智慧和谋略就不用我过多强调了吧。

中国古代战术的多变和丰富,不仅仅是因为将领的聪明才智,更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结构密切相关。

那与之相比,西方又是如何呢?

西方的作战方式,喜好重兵和硬刚

与中国战术的多变相比,古代西方的战争更多表现为直接的冲锋和武力之间硬碰硬的对决。西方军事历史中,个人英雄主义和重装骑兵、步兵的直接对抗是一些常见的画面。

例如罗马帝国时期的军团战术,以重装步兵方阵为核心,强调纪律和集体协作,通过密集阵型的推进,将敌人压制在正面战场。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军团因为拥有他强大的步兵方阵而闻名于世。这种作战方式强调每个士兵的勇气和耐力,通过密集的盾牌墙和长矛阵,抵挡敌人的冲击。在这种战术中,个人的勇敢和团队的协作同样重要,罗马士兵的训练和装备也在这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中世纪,欧洲的骑士文化进一步推动了正面硬刚的作战方式。重装骑兵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力量,他们身披厚重的铠甲,手持长矛,冲锋在战争的前端。

1177年的蒙吉萨战役便是这种作战方式的典型例子。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四世率领少量骑士和步兵,凭借勇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正面冲击敌军,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西方的这种作战方式,反映出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西方文化则是外放和直接。

环境和文化差异导致的作战方式差异

中西方作战方式的巨大差异,其实是因为各自的独特环境、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古代实行分封制,将天下划分给诸侯。

而时间一长诸侯国不想归顺于天子,并且各国势力也在逐渐变强,一些更强大的国家开始不满于现状去攻打其他的小国,再后来各大诸侯国之间的矛盾频发。

为了在这种复杂的政治环境中生存和发展,各国必须依靠智谋和策略来解决问题,光靠征战根本不够消耗的,所以战术和计谋成为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还有中国文化重视礼仪和智谋,崇尚“兵不厌诈”的用兵之道。《孙子兵法》中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将领们则更倾向于通过智谋取胜减少人员的伤亡,而不是简单的武力对决。

相比之下,西方的封建制度和地理环境,促使其更倾向于直接的武力对抗。西方的各封建领主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所以战争更多得是领主之间的对抗。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个人的勇气和武力成为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并且西方文化及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在战场上的表现和荣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战场上的直接对抗和冲锋陷阵就成为展现个人英勇的主要方式。重装骑兵和步兵的正面冲突,已经成为西方战争中的常态。

此外,冶铁技术的发展也对中西方作战方式产生了影响。中国早期发展出冶铁技术,促进了轻装作战和灵活机动的战术发展,因此兵书中也有记载机关术的使用。而西方的冶铁技术相对落后,因此重装骑兵和步兵成为主要力量,直接的正面冲突更是成为常态。

这种环境和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在各自的军事思想和战略理论中得到体现。中国的《孙子兵法》强调用兵之道和策略,西方的军事理论则更多关注武器装备和正面冲突。中西方的这种差异,使得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历史发展推动的军事变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西方作战方式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中国古代的快速发展和繁荣,为战术的丰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极大地促使军事战略和战术的出现和创新。

还有汉朝时与匈奴之间的对抗、明清时期的倭寇入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古代军事战术的发展。

汉朝时期,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汉军在骑兵战术和步兵方阵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汉武帝时期的卫青、霍去病等大将军更是通过巧妙的战术和策略,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胜利。

而对于这些策略,不仅是权谋者之间的相较量,更是对于百姓的一种保护,毕竟无论战争是哪方胜利百姓都会因为战争颠沛流离,流连失所。而相比之下,西方的军事变革更多体现在技术的提升和装备的进步上。

冶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重装骑兵和步兵成为战场上的主要力量。西方14世纪炼出白铁,进一步推动了重装作战方式的发展,西方的战争更多依赖于武器装备的优势,他们更擅长通过直接的正面冲突解决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西方的军事思想也在不断融合和发展。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革命和科技进步,对军事装备和战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坦克、飞机等现代化武器的出现,使得战场上的直接冲突和智谋策略相结合,成为新的战争模式。

中国的军事思想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现代化的战争中,传统的战术和策略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需要结合现代科技和装备,不断适应新的战争环境。中西方在军事思想上的融合和发展,使得战争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

结尾
0 阅读:19
小鉴史观

小鉴史观

鉴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