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眼中的律师是怎样的?”
普通人眼里,律师大多是光鲜亮丽的、是能言善辩的、是拥有百万年薪的精英人群。然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是披星戴月,是无限内卷,是积劳成疾。
高饱和的工作强度,让律师群体接二连三地发生猝然离世的悲剧。不管是已经入行多年的老律师,还是即将入行的青年律师,都在面临着一日比一日更激烈的行业竞争!
最近,我和一个执业10年的律所主任律师沟通其律所的市场营销效果,但白天几乎没时间沟通,经常要到了夜里12点,在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才有些回复和讨论的时间。
工作之余,这位律所主任感慨最多的:“同行一定不是冤家”!
世人只看到了律师光鲜的一面,却鲜少看到律师背后的艰辛和血泪。说来,笔者在这个行业也已五年有余,作为距离律师群体最近的人,除了感慨律师工作的辛苦之外,也想为这个群体发些声音。
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为了拉案子,越来越多律师开始加剧和同行之间的“竞争”,甚至把同行当成“冤家”!
1、打价格战
有些律师因为经验不抵老律师、又要生存,正常收费3-5W的案子,低价到1-2W也能做,通过降低收费甚至免费代理的方式,争取到代理案子的机会;而有些律师因为案子太多做不过来,于是拔高收费标准,筛出有成案价值能付得起律师费的案子。
只顾走自己的路,却让别人无路可走了。
当越来越多的“价格战”出现,律师收费标准参差不齐,正常收费的律师不仅会更难接到案子,整个法律市场的报价也会被严重搅乱。
2、诋毁同行
在同等竞争力的情况下,为了争取一个客户,有些律师在不断拔高自己优势的同时,也在恶意诋毁和攻击着同行,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悄悄在客户处放话,对手律师如何不好,收费高又不干事,以来争取自己在客户那儿的信任。
诋毁一次,伤害的是那些被诋毁的律师们;诋毁几次,伤害的则是整个律师行业的公信力啊!市场想做大做繁荣,需要同行间的互助,如此诋毁和攻击,也难怪律师群体在市面上流传的“蜚语”越来越多。
3、虚假宣传
随着互联网渗入法律行业,不少律师也开始借力宣传,让品牌为自己赚案源。内卷之下为了迅速出圈,有些律师开始夸大宣传,甚至是虚假宣传:攀比执业年限,夸大服务经验等等。
这样的行为不仅让当事人难以分辨律师是否是靠谱的,一旦当事人接受了这样的设定,还会越来越在意律师能否为自己的案子做出过度承诺,对于没有过度承诺的律师,便会认为律师不专业、不靠谱、无信任感,对整个市场带来的影响是潜在且巨大的!
但,同行真的是冤家吗?
笔者认为非也!
同行,不应该是冤家,而应该是“同行者”!
因为律师群体有着独有的职业特性和相似的困扰压力:经常被“白嫖”,被周围人当成免费法律咨询工具;工作强度大、精神压力大、甚至舆论压力也大,自杀的、病逝的越来越多;工作不被当事人理解,不仅冒着被当事人杀害的职业风险,还经常被置于道德的制高点上。比起行业外的人,律师应该是最能够理解自己的不易、同行的不易的。
把同行当成冤家的,只能说明视野和格局不够大,认为同行是导致自己可能被淘汰的根本原因。却没有想过,可能会淘汰自己的是环境、是市场,而非同行!且一旦同行间出现诋毁和内斗,又会为整个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
那些不惜破坏整个市场环境和行业前景的律师,无非是为了多争取一些案源,养活自己或者养活团队。但在笔者看来,不用诋毁同行也能获取案源的方式有很多种,互敬互助才是长久共赢之道!
列举一二。
Vol.1
互换案源/推荐案源
执业过程中,每个律师都会遇到与自己业务领域不太相符的案件、或者自己所不能胜任的案件,对于这样的案件,其实没必要硬接或是积存,完全可以推荐给身边的同行来做,或者据此和同行交换案件来做,让专业更对口的律师接手。
可以肯定的说,每个律师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不少类似的案件,当愿意互换案源/推荐案源的律师越来越多,当事人不仅能更快速地找到专业对口的律师,案源资源也会慢慢变成更公平公正分配的状态。
Vol.2
分工协作好过单打独斗
随着市场营销模式的引入,律师单打独斗的时代开始慢慢步入尾声,团队协作制越来越多。相比较传统模式下,自己找案子、自己谈案子、自己办案子,事事都需要律师的亲力亲为,如今团队作战、术业有专攻的精细化分工模式,会更利于律师的专业发展和律所的整体创收。
专业的市场营销团队负责源源不断的拓案,擅长谈案的律师可以专注谈案,擅长办案的律师可以专注办案,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儿,不仅能够各取所长,省去了律师处理繁杂琐事的时间,还能将效果发挥到最优。2022年,同行之间的分工协作,一定好过律师自己单打独斗!
Vol.3
同行间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不论是业务跨所合作,还是新老律师交替协作,笔者认为都是同行间合作共赢的一种新模式。
律师,是自由度高且工作灵活的群体。当遇到一些程序交叉并行的案件,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某个律师或某个律所呢?当案件涉及多个业务领域时,律师间完全可以跨部门协作,甚至是跨律所协作,不仅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协作间对自己专业以外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对于资历比较年轻的律师来说,在工作中,可以利用网络帮助资深的老律师更便捷、更熟练地应对客户,提升工作效率、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资历比较深的律师,也可以将经验传授给青年律师,将办案中的琐事或是简单案件交于青年律师处理,这对于青年律师来说不仅是一种历练,也能有所学习和成长。
每个律师都有每个律师的优势和擅长,利用好身边的同行,巧借东风,获得的会远比诋毁同行多得多!
Vol.4
积极拥抱市场,机会还有很多
后疫情时代,经济已经要开始复苏了,随着普法程度的不断提升,客户对法律服务需求的量一定是不断扩大的。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少线下拓案的方式跑不通了,小部分先行的律所已经开始转型网络拓案,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
笔者在法律行业案源营销领域深耕多年,可以预测到的是,网络营销拓案的市场还远没有被充分发掘,未来的法律服务市场还很大。
与其将精力放在诋毁同行上,不如沉下心思考思考如何自己拓宽自己的获客途径。
Vol.5
打破壁垒的“无边界合作”
如今的律师群体,正经历着时代的变革,不论是思维方式、还是工作工具、又或是整个行业的运作模式,其实都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在变革的浪潮下,“法律+科技”、“法律+产品”层出不穷,不仅得到了很好的融合,甚至都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帮助律师大大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在推动着法律行业的进步。
在不断变化的法律服务市场中,笔者一直认为:律师之间更应该打破壁垒,形成“无边界的合作”。
因为地域的差异、能力的差异、资源的差异,个体律师的资源和能力始终是有限的。而随着近几年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信息流转也变得越来越迅速,律师们通过交流、共享、互换、推荐、连接,便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的机会越多,共赢的几率越大。
当越来越多的律师能够打破壁垒,共享合作,案源资源不仅能够被更加合理地分配,律师的专业也会越来越精细化,这对律师行业的发展无疑是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最后,笔者想呼吁所有律师:同行一定不是冤家,而是良性竞争伙伴!
法律行业如同一艘大船,每位律师都应该“同舟共济”,良性竞合,一起把市场的蛋糕做大,到那时,每位律师都是受益者而不再是恶性竞争的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