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是中华文化的总和总体或总称,故就其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就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及由这个知识体系为载体的文化价值系统的总和。用张岱年先生的话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称”。这一说法也是对国学定义的一种理解。
“国学”是一个大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概念,两者的外延应该是相同的。按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最为典型的是四部分类法,即把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从内容上分为四大类,即经、史、子、集。这种分类法在今天看来,还不够精细,故明清以后,又从学术属性的角度把国学的主要内容划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和经世之学。
以其所属内容的性质来说,义理之学即今天的哲学。与其相关联的有伦理(逻辑)、宗教(佛教、道教)、美学等。
考据之学主要是今天所谓的史学。与其相关联的有训诂、音韵、文字、目录等。
辞章之学即今天的文学。与其相关联的有艺术(音乐、书法、绘画、歌舞)、修辞学、文章学、文论等。
经世之学主要是经济、政治、社会、军事等。此外,还有科技之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算术、地理、医学、农学等。
这些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还是不能穷尽国学。
1“经”
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学术总和或学问总体,其中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和价值系统的思想或理论精华,则多保存在经学或子学中。尤其中国经学所研究的文献,主要是儒家的六部经典,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除《乐经》失传以外,其余“五经”都相对完整地传至今天。
汉代以后,一直到宋代,儒家经典扩充到十三部,总称“十三经”,即:《诗》《书》《易》《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这些经典,一部分是由原有的“五经”分割出来的,如“三礼”是《礼经》分出;“三传”是对《春秋经》的补遗、扩充和解释。一部分是由“子学”提升到“经”的地位,如《论语》和《孟子》。
在国学或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和儒学一直占有主流和主干的地位。其原因首先即是上述经典都是经过儒家人物,特别是由孔子整理而流传下来的。而且儒家一直以上述经典为教育内容,并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被制度化,成为历代君主或王朝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思想文化资源和重要的价值理念。若无孔子或儒家对这些古代文献的整理、解释、弘扬和经典化、制度化,也就不会有中国政治、社会、思想、文化三千年的连续发展,也就不会有中华文明的今天。
2“子”
此外还有“子学”。在先秦诸子中,虽有“百家”之称,但影响最大者,莫若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总结和概括的“儒、墨、名、法、道、阴阳”六家之说和汉代大儒刘歆概括的“九流十家”之说。所谓“九流十家”,即在前述六家之外,再加上“农、纵横、杂、小说”,共十家。因“小说家”多为街头巷语、道听途说,可能思想性不强。而其余九家皆有可观并流行于世,故称“九流”。司马谈和刘歆从“百家”中选取“六家”或“九流”,但他们都忽视或遗漏了甚至是重要的一家——兵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战争理念和战略智慧,所以国学的内容中不能忽视兵家的文化价值。
据《汉书艺文志》载:凡诸子之书,百八九十家,4324篇。“百家之言,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旨,虽有弊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百家之言,指奏(旨意和表现)相反,其合道一也。譬若丝、竹、金、石之会乐同也(合多种声音才能形成音乐)”。因此,诸子百家之学是国学的重要内容。
3“史”
除上述经、子外,中国传统文化最为擅长并蔚为大观者,即是史学。可以说,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是一个最为注重历史的民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从未断裂。从第一部通史《史记》,再到以后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警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称为“二十五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故古人有“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上三鉴中,知兴灭、存亡,乃历史之核心,亦历史价值之所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从而也构成了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4“集”
上面简要的谈到了国学中的经史子三个部分。其余还有文学、艺术也是国学中的重要内容。但就文学艺术中的诗词而论,使我们国家成为一个诗的花坛、诗的海洋、诗的国度。
美丽的诗词不仅可以点缀我们可爱的家园,还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陶冶我们的性情,同时还可以从中追寻美好的梦境,寄托崇高理想,更可以鞭挞愚昧和昏聩,暴露社会的黑暗和残暴。纵观中国诗歌的发展进程,它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乐府、六朝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演变形式,最后达到了唐诗宋词的艺术极致,为中国文学树立了辉煌壮丽的艺术丰碑,并最终汇合成中国诗歌文学的浑厚磅礴、汪洋恣肆的艺术海洋,哺育和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品格、性情和心灵,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