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足球崛起:金元时代的功劳能占几成?

茶余饭前谈 2025-02-18 17:52:34

数据对比:从03到10后,中国青训人数的跨越式增长

关于中国足球青训的讨论,总是会引发热烈的争论。

有人认为金元时代带来了短暂的繁荣,也有人认为真正推动青训的是校园足球。

而中国青训的发展数据,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线索。

03/04年龄段的青训人数大概在3000-4000人,到了05/06年龄段,这一数字翻了一番,达到了7000-1.5万人。

到了07/08年龄段,这个数字继续翻倍,达到了惊人的1.6-3万人。

再看09/10年龄段,青训人数进一步膨胀,激增到了6-10万人。

这个快速增长的趋势无疑显示出,近年来青训基础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

不仅在数量上有增长,青训的质量也在提升。

例如,05年龄段的青训人数开始接近当年声誉卓著的85一代,而06年龄段不但稳步跟进,还涌现出了像王玉栋这样的顶尖球员,他们的实力甚至接近了77年龄段的杨晨。

可见,青训人数的增加带来了更多高水平的人才涌现。

金元时代的遗产:中国足球青训该感激还是反思?

按理说,在金元时代大量资金涌入足球界,青训应该直接受益,但情况并非如此。

金元足球的代表时期主要是广州恒大、天价外援孔卡等带动中超的辉煌。

这期间,尽管中国足协规定中超俱乐部必须投入相应的青训资金,可实际情况是,这些规定往往是被忽视的“空文”。

很多俱乐部把重点放在短期见效的比赛成绩上,争相引进外援,提升球队竞争力,而不是耐心培养本土青训人才。

那段时间,我们的俱乐部青训梯队几乎成了摆设,甚至有些俱乐部根本没有梯队,因为他们更愿意花钱买现成的球员,而不是耗时耗力培养年轻球员。

即使是那些投了钱做青训的俱乐部,他们中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应付政策,并未真正重视青训建设。

金元时代确实提高了联赛的观赏性,但也使得国内年轻球员成长空间被挤压,影响了后备人才的持续培养。

一些曾经辉煌的俱乐部因此被高昂的运营成本拖垮,最终难以为继。

校园足球的力量:中国青训全面铺开的真正根源

与金元时代的青训政策相比,校园足球的推广无疑更为根本、更具持续性。

自2016年开始,国家大力推动校园足球,从小学到各级学校,足球成为了众多孩子可以参与的体育项目,国家为这项运动注入了大量经费,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了校园足球社团,还组织了许多级别的比赛。

这些活动不仅为热爱足球的孩子们提供了更多机会,也为专业俱乐部的青训营输送了更多潜在人才。

例如,王钰栋就是从校园足球起步,后来才进入浙江绿城的梯队中。

刘诚宇则出自上海申花青训。

校园足球铺垫的基础,让更多热爱足球的孩子得以接受系统训练,增加了精英青训的筛选范围,整体提高了青训质量。

青训需要大量的基础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其中发掘更多有天赋的球员,一步步成为未来的精英。

而金元时代的一味砸钱购买现成外援的做法,就显得短视了不少。

即便俱乐部有钱,再好的训练环境和教练,也需要有足够的本土球员才能出成果。

精英化之外:中国足球复苏的根基

青训的精英化当然很重要,但是没有校园足球作为广泛普及的基础,这种精英化是难以为继的。

毕竟足球是一项天赋和选材都相当重要的运动。

2016年以来,随着国家政策支撑,普及程度和基数都上来了,这才让中国足球看到了一些希望。

校园足球让更多孩子有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开阔了俱乐部选才的视野。

对中国足球来说,这是从根上进行的一次构建。

校园足球的普及,带动了整个青训体系的提升,这是金元足球无法比拟的基础建设。

只有从底层激活整盘棋,才能迎来青训质量的逐步升高。

那个时候,金元足球确实让中超联赛得到了短暂的繁荣,但也导致了青年球员成长空间的压缩。

校园足球则从普及开始,为后续的青训精英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支持,让青训从底层开始稳步提升,才是中国足球得以改善的关键。

结语

通过青训人数的井喷式增长和优秀球员的不断涌现,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足球正在迎来久违的春天。

这背后,真正起到关键作用的,不是曾经的大笔人民币,而是国家大力推进的校园足球,它让爱踢足球的孩子们拥有更多机会。

在金钱的世界里,真正价值的是人,是热爱和坚持,是遍布各个角落的草根力量的汇聚。

中国足球青训的复苏,归根结底在于一代代足球人的努力和坚持。

足球,不只是明星球员的舞台,更是无数小球员心中的梦想。

在金元足球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看清,持久扎实的基层建设,才是中国足球未来真正的希望。

0 阅读:36
茶余饭前谈

茶余饭前谈

茶余饭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