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男人都是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嫁夫随夫,还要忍受与多位女子共有一个丈夫。但凡是女人红杏出墙,那不仅会遭到街坊邻居的闲言碎语,还会受到“浸猪笼”的惩罚。
不过现代早已废除了这项一夫多妻制,但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曾经有一个地方,他们实行的却是“一妻多夫制”,那么他们一家人是怎么生活在一起的?对于女性来说根本就是受罪。
古印度曾记载着这样一个习俗,那就是在东南部的马拉巴地区,纳亚尔人的男子可以在不同家族的情况下,共同娶一个女子为妻。
其实,早在公元前2300年,这种“一妻多夫制”的婚俗就已存在。古印度书籍《摩柯婆罗多》就记载了一家五兄弟,同娶一任妻子的故事。
当然,不止是古印度,在古希腊也曾记载着“一妻多夫”的婚姻制度,一任妻子拥有两个以上的丈夫,是常有的事。
这对于我国古老的封建思想来说,是相反的,毕竟在我国古代,都是一夫多妻制,而在尼泊尔地区的洪拉山区,女子也可以同时和几位手足的兄弟结为夫妇。
成长在尼泊尔山区的清玲,二十多岁,就同时嫁给了丈夫兄弟三人。据清玲口述,她们村里的这种婚俗已持续多年,或许是成长环境的因素,他们对婚姻要专一的态度,无法认可。
至于让人寝食难安的爱情,更是从未尝试过。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如果一个人只爱另一个人,那么就是贪婪且自私的,这种情感是充满罪恶的,让人感到羞愧的。所以对他们来说,爱情不能是唯一。
像清玲的这种爱情观念,恰恰与我们相反,我们的观念是婚姻需要忠诚,忠诚就是专一的,不能有第三个人的加入,否则就不是爱情或婚姻。
但是我们无法改变清玲的观念,因为这种习俗在当地早已深入人心,同样,我们也不能批判清玲的婚姻观。毕竟她从小就生活在“一妻多夫制”的观念下,很难去撼动她的想法。
在尼泊尔山区,大多数人都成长在母亲同时和多任丈夫在一起生活的场景,早已习以为常。
而这些女人的主要任务就是,繁衍后代,保证每一位丈夫都至少有一个孩子,保持生育率。当地的女子虽然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位丈夫,但这并不代表她们的地位就有所提升。
一般都是一些贫困家庭的女子,才会成为“一妻多夫制”中的一员,她们每天没有自己的自由,生完孩子就要照看孩子,对丈夫更是要唯命是从,还要有自我奉献的精神。
并且,当地很多女子,并不是嫁给年龄相当的男人,而是嫁给了年纪大的男人,有些女子到了三十多岁,就成了丧了丈夫的妇女,还不能再嫁,通常晚年也十分凄惨。
其实,我国藏族也存在着“一妻多夫制”的传统家庭,他们认为:“一家分开,乞丐一堆。”由于当时恶劣的生存条件,人们的生产力极度下降,为了让家族的财产和劳动力不分散开,所以就出现了“一妻多夫制”的现象。
在多位丈夫同时娶一位妻子时,提亲的时候有些人会表明自己家中有几个兄弟,想要共同娶妻的想法,但有些人也不会表明。
当婚礼进行时,他们会指定一个代表去成婚,一般是家中的长子,所谓长兄如父,所以任何大事都要以长为先,包括娶妻。
如果弟弟们没有长大,就等到他们长大的时候,就可以和这位娶进门的妻子,发生关系,然后就形成了“共夫”的家庭。
不过在藏族乌齐县,也有一户人家是个例外。他们也是兄弟同时拥有一位妻子,因为家中的长子是个瘸子,所以在举行婚礼的时候,是由弟弟作为代表成的婚。还有一些家族,是兄弟几人坐成一排,而一位妻子坐在他们的身边,然后共同举行婚礼。
对于这种“一妻多夫”的家庭中,他们的日常住房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各位丈夫会有属于自己的卧室,而家中的妻子想进入哪个房间,就由自己决定。并且,丈夫不能随意进出其他丈夫的卧室。
其二是,妻子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每当妻子和其中一任丈夫同住时,就会把沙龙挂在卧室的门口,以此来告知其他丈夫,这个房间今晚有人了,他们便不会再进。
像这些“一妻多夫”的家庭,大多数是妻子说的算,如果家里出现了矛盾,也是由妻子来决定如何处理,倘若丈夫不认同,妻子也有权将反对的丈夫赶出门外。但是这种情况下的家庭,生出来的孩子,并不是各有的,而是属于所有丈夫的。
尽管现代社会发展得再快,在印度一些偏远地区,依然盛行“一妻多夫制”,虽然国家也将此项婚俗列入陋习,加以抵制,但仍然流行于贫困的地区,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将这项陋习传承了下去。
在印度因为有阶级的划分,出现了两种“极端化”的现象。譬如高种姓氏的人们,由于他们是社会高层人士,所以流行“一夫多妻制”,因此也导致了地种姓氏人们,可以婚嫁的女子逐渐减少,不得不采取“共妻”的方式。
故人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虽然婚俗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规矩,但无论是“一妻多夫制”还是“一夫多妻制”,都是落后的封建思想。我们应该庆幸在如今,婚恋是自由的,不用像他们那般因为社会带来的压力,而导致失去了在婚姻中的自由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