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诞小说和历史形象:身为诸葛一族却效力曹魏?他曾对决司马昭

白马侃史 2024-12-24 13:53:16

诸葛一族在汉末三国时期可谓人才辈出、名动一时。蜀汉的诸葛亮自不必说,东吴的诸葛瑾亦身居要职。而在曹魏,与诸葛亮、诸葛瑾同族的诸葛诞名声虽不及前二者,却也是一方要员,时以为诸葛一族“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1],这里的“狗”并非贬义,而是指地位功劳。本篇,笔者就来谈谈诸葛诞在小说和历史中的形象。

诸葛诞在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戏份并不多,小说第一百一十一回简要介绍了其在魏的仕官情况,称其为蜀汉诸葛武侯族弟,“向事于魏,因武侯在蜀为相,因此不得重用;后武侯身亡,诞在魏历任重职,封高平侯”。诸葛诞为琅琊诸葛丰后人、与诸葛亮和诸葛瑾同族于史有载[2],但其在魏因武侯在蜀为相因此不得重用之事是为小说所虚构。史载,魏明帝曹叡时,诸葛诞累迁御史中丞、尚书,未因武侯在蜀为相而受到不利影响,而后诸葛诞受到禁锢,主要是由于诸葛诞与夏侯玄、邓飏等人兴起浮华的风气,投合不符合实际的声誉,魏明帝曹叡为了扼住这种苗头,开展禁浮华,这才罢免了诸葛诞的官职。

魏明帝曹叡去世后,诸葛诞又很快恢复了在曹魏朝廷的官职[3]。司马氏把持曹魏朝政后,诸葛诞也相继参与了平定王凌、东兴之战、平定毌丘俭等重要事件和战役,与司马氏父子,尤其是司马师的关系较为密切。由此可以看出,历史上,诸葛诞在曹魏朝廷实际上顺风顺水,和曹氏、司马氏的关系都不错,但也能看出诸葛诞的政治立场并不明确。

对于诸葛诞的事迹,小说中也有部分删减,其中一段即对毌丘俭在淮南起兵的态度。历史上,在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师时曾试图说服诸葛诞共同起兵,但遭到诸葛诞拒绝,诸葛诞还斩杀了毌丘俭的使者,将其欲反抗司马师的计划公诸于世[4]。小说在毌丘俭起兵时隐去了毌丘俭试图说服诸葛诞共同起兵的这段情节,直接让诸葛诞参与到镇压毌丘俭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历史上毌丘俭反抗司马师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司马师擅行废立,但身为魏臣的诸葛诞此时却选择与司马氏站在一边。而诸葛诞自己也料想不到,在毌丘俭败亡后,自己也将踏上同样的反抗司马氏的道路。

至于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小说的描绘基本照搬了历史记载。司马师去世后,其弟司马昭掌握朝政,司马昭对地方要员很不放心,派遣贾充试探诸葛诞,欲劝说其支持魏晋嬗代。但是,此时诸葛诞又一改往昔的政治态度,严词拒绝支持魏晋嬗代。于是,司马昭决定迫反诸葛诞,司马昭先是征诸葛诞为司空,欲将其调入朝中以便控制,诸葛诞察觉事态不对,遂在淮南起兵公开反抗司马昭。

淮南地区的军事反抗自诸葛诞前就发生过两次,前两次分别是嘉平三年(公元251年)王凌在淮南起兵以及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毌丘俭在淮南起兵。而诸葛诞在淮南的第三次(甘露二年公元257年)起兵规模最大。因诸葛诞久在淮南,在地方上有基础,他集合起来的兵力大约在10万人左右,加上吴的援兵3万,兵力在10万人以上。司马昭也以诸葛诞为劲敌,他带领中外军26万东征,这是汉末以来出兵作战兵力最多的一次了[5]。诸葛诞虽然公开起兵反抗司马昭,但在战略上却采取守势,试图通过坚守寿春,坐待曹魏朝廷内部有变,司马昭看穿了诸葛诞的战略意图[6],牢牢围困寿春城,并派兵打掉前来支援的吴军。最终,在司马昭的强大军事压力下,寿春被攻破,诸葛诞兵败身亡。

在笔者看来,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失败,不仅在于一味坚守的战略失当,更在于诸葛诞在淮南起兵缺乏明确的目标,前文所述,诸葛诞虽然身在曹魏朝廷,但是作为魏臣还是作为司马氏家臣的态度前后不一致,其起兵反抗司马昭更多的是被迫无奈,清人姜宸英就曾评价:“诸葛诞以见疑谋叛,其死宜矣。若果忠于魏室,则不首发俭、钦之谋,坐成司马之势”,这也说明了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反抗司马昭实际上是基于个人利害,所以师出无名,难有号召力。

此外,历史上诸葛诞在淮南起兵可谓空前规模,但此役乃至于淮南的三次起兵在小说中的热度并不高,在笔者看来,这大抵是因为上述战役均处于三国后期,缺乏名臣名将参与,也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另外,诸葛诞在淮南起兵以及王凌、毌丘俭在淮南起兵小说如果要进行艺术加工亦存在一个两难境地,即小说的主旨意在“贬曹”,而司马氏要篡夺曹氏政权,诸葛诞、王凌和毌丘俭则是以曹魏臣僚的身份起兵反抗司马氏,如果要增加诸葛诞、王凌和毌丘俭的戏份,很有可能会与“贬曹”的小说主旨前后矛盾。所以,小说在描绘三次淮南起兵时大抵都忠实于历史记载,没有多少艺术加工。

纵使诸葛诞最终失败,小说对其人望还是给予了充分肯定,诸葛诞身亡后,其部卒数百人被司马昭所擒宁死不降,尽数为诸葛诞殉节[7]。此情节亦见载于史,史载,司马昭平定寿春后,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皆曰:‘为诸葛公死,不恨’”,在刑场上,“数百人拱手为列,每斩一人,辄降之,竟不变,至尽,时人比之田横”。

虽然诸葛诞最终兵败身死,但小说对其评价整体还是偏向正面的。体现在第一百一十回的回目上,用的是“诸葛诞义讨司马昭”,其中这个“义讨”颇值得玩味。可以推测,小说家对司马氏篡夺曹氏政权持否定态度,但小说的主旨亦在“贬曹”,那么诸葛诞的所谓“义讨”,从对曹氏的忠诚方面解释似乎与小说的主旨前后矛盾(上文亦说明了历史上诸葛诞对曹氏的态度是模糊的,其起兵反抗司马昭主要是为自保)。而小说虚构诸葛诞曾因武侯在蜀汉为相在曹魏不得重用,则意在表明诸葛诞不满司马氏进而“义讨”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即诸葛诞为诸葛一族,血脉中多少有诸葛一族忠义的家风传统。历史上,诸葛诞实际上并非曹魏纯臣,而小说家在细节上的微妙处理,既让小说的主旨能够保持前后一致,也给予了诸葛诞这一人物足够的体面。

[1]《世说新语 品藻》:“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2]《三国志 诸葛诞传》:“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

[3]《三国志 诸葛诞传》:“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脩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4]《三国志 诸葛诞传》:“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

[5]何兹全:《三国史》,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版,第240页。

[6]《晋书 文帝纪》:“二年夏五月辛未,镇东大将军诸葛诞杀扬州刺史乐綝,以淮南作乱,遣子靓为质于吴以请救。议者请速伐之,帝曰:‘诞以毌丘俭轻疾倾覆,今必外连吴寇,此为变大而迟。吾当与四方同力,以全胜制之。”

[7]《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二回救寿春于诠死节 取长城伯约鏖兵:“武士将所擒诸葛诞部卒数百人缚至。昭曰:‘汝等降否?’众皆大叫曰:‘愿与诸葛公同死,决不降汝!’昭大怒,叱武士尽缚于城外,逐一问曰:‘降者免死。’并无一人言降。直杀至尽,终无一人降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