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练书法50年,山西农民花8年抄完4大名著献党,专家痛批:没意义

白马侃史 2025-01-04 09:57:57

现在的老年人总喜欢做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张喜才老人花了整整8年时间抄写四大名著,这件事情被很多人说没有意义,但是在我看来这种坚持本身就很了不起。

张喜才退休之后整天闲在家里,他的子女们看不下去了,非要带着他出国旅游,虽然他一开始很是推脱,但是架不住孩子们的软磨硬泡。

这一趟出国旅游让张喜才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他在国外的博物馆里看到了很多中国书法作品,这让他感觉特别亲切。

在博物馆的书法体验区,张喜才忍不住拿起毛笔写了几个字,周围的外国游客都被他的书法吸引了。

有些喜欢中国文化的外国人,看到张喜才的书法水平这么高,当场就表示想要拜他为师。

这件事情给了张喜才很大的信心,他觉得自己的书法水平得到了认可,心里特别高兴。

回国之后,张喜才就琢磨着要做点什么事情,正好赶上2019年祖国70周年大庆,他就想到了要抄写四大名著。

这个想法一出来,身边的人都觉得他是在异想天开,毕竟四大名著加起来有358万多字,这么大的工程量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太难了。

张喜才每天按照自己定下的计划认真抄写,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身体不舒服,他都坚持写。

在书写的过程中,他经常会遇到手腕酸痛、眼睛疲劳的情况,但是他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这种坚持持续了整整8年时间,他终于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把四大名著全部抄写完成。

他的子女们看到父亲这么用心,就想着帮他宣传一下,把这个事情发到了网上。

没想到这件事情传出去之后,一些书法专家跳出来说他的书法水平不够专业,说他这么做完全没有意义。

但是张喜才根本不在乎这些评价,他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这件事情就已经很满足了。

对于一个老年人来说,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这么多年,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

这种精神比起书法水平的高低,可能更值得我们去学习和思考。

张喜才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那个年代能够上学读书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但是他对学习特别感兴趣,经常跑到私塾外面偷偷听课,就为了能够多学一点东西。

他的父母发现了他的这个举动之后,就想办法让他进了私塾,开始正式学习。

在私塾里,张喜才特别喜欢练习毛笔字,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

这种对书法的热爱一直伴随着他,即使后来当了解放军,他也没有放弃练习。

在部队里,他还找到了一些同样喜欢书法的战友,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切磋。

这种坚持让他的书法水平一直在提高,也让他在晚年有了一个寄托精神的爱好。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些年的坚持为他的晚年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

和张喜才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沈启兵,他用蝇头小楷抄写四大名著,花了整整14年时间。

沈启兵选择的是更加细小的字体,所以在同样的纸张上能够写下更多的内容。

这种写法对眼睛和手腕的要求更高,所以他花费的时间也更长一些。

在这14年时间里,他每天都保持着练习的习惯,从来没有间断过。

这种坚持的精神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显得特别难得。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样做太浪费时间,但是对于这些老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文化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尊重,而不是用所谓的专业标准去否定。

现在的很多专家总是用很专业的标准去评价民间艺术,这种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

民间艺术和专业艺术本来就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不应该用一个标准去衡量。

老年人做这些事情主要是为了寄托感情,追求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

用专业标准去否定他们,其实是不尊重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我们应该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这些事情,去理解老年人的想法。

毕竟在这个社会里,能够坚持自己热爱的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

这些老人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文化,这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否定和批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