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的第一周,加拿大经历了堪称"史上最魔幻时刻"——中美两国同时对其挥动关税大棒。
3月7日,特朗普宣布对加拿大木材和乳制品征收最高250%关税;24小时后,中国宣布对加拿大菜籽油、豌豆等商品加征100%关税。
这个向来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低调行事的北方国度,突然被推上全球贸易战的暴风眼。
但若细究两国出手的深层逻辑,我们会发现这场看似巧合的"左右夹击",实则折射出国际格局剧变下的残酷现实。
中国此次出手绝非主动发难。
根据路透社数据,中国是加拿大第二大出口市场,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1280亿加元。
但自2024年10月起,加拿大紧跟美国步伐,对中国电动车、钢铁铝制品分别加征100%和25%关税。
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做法,直接导致加拿大农产品在中国市场份额从15%骤降至8%。
正如加拿大评论员张思南所言,中国的反制措施"是对错误贸易政策的正当回击",其本质是通过精准打击倒逼加方重回理性协商轨道。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关税清单经过精心设计。
菜籽油和豌豆占加拿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的62%,选择这些商品既能形成有效震慑,又避免伤及民生必需品。
这种"外科手术式"反制,既展现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也为后续谈判留有余地。
中国商务部发言人的表态意味深长:"我们始终敞开对话大门,但平等和相互尊重是前提。"
相较于中国的防御性反制,美国的关税攻势更像精心策划的地缘战略。
特朗普政府短短三天内的政策反复——从3月4日宣布加税,到5日豁免汽车行业,再到6日暂缓执行——看似混乱实则暗藏玄机。
这种"反复施压"策略曾在美墨博弈中屡试不爽,其核心是通过制造不确定性迫使对手妥协。
但此次对加拿大的打压远超常规贸易争端。
特鲁多总理直言,特朗普的真正目标是"摧毁加拿大经济以便吞并"。
这种判断并非空穴来风:
1. **资源掠夺**:加拿大原油储量全球第三,美国40%进口原油、90%天然气依赖加方供应。
稀土和铀矿等战略资源更是美国军工复合体的"命脉"。
通过关税战削弱加拿大经济自主权,美国可逐步掌控这些关键资源。
2. **地缘重构**:加拿大控制着北美防空司令部和北极航道要冲。
若将其变为"第51州",美国将彻底掌控北美大陆,获得对抗中俄的绝对战略纵深。
特朗普在北卡罗来纳州的露骨表态:"加入美国大家庭,加拿大人会获得更好的医疗和减税",暴露出赤裸裸的吞并野心。
3. **经济殖民**:加拿大80%出口、70%进口依赖美国市场,汽车制造、能源开采等核心产业已被美资深度渗透。
250%的乳制品关税看似疯狂,实则是要击垮加拿大最后的经济防线,迫使其完全接受"北美一体化"方案。
这场关税风暴已引发多重震荡:
产业链断裂预警:北美汽车产业链72小时内停工风险激增,10万岗位岌岌可危。
安大略省威胁切断对美150万户家庭供电,美国东北部电价应声上涨18%。
金融市场恐慌:道指单日暴跌843点,加元汇率创20年新低。
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骤降至98.3,为2021年来最大跌幅。
国际规则受创:加拿大转向欧盟紧急磋商自贸协定,WTO多边机制再遭重击。
正如加拿大商会痛斥:"美国把大陆经济当玩具",全球贸易秩序正面临二战以来最严峻挑战。
加拿大的遭遇给中等强国敲响警钟:
1. **经济过度依附的代价**:当对美出口占比高达80%,所谓"独立外交"已成空中楼阁。
即便手握电力这张"王牌",也难以扭转战略被动。
2. **价值观外交的虚幻**:特鲁多政府曾自豪于"进步主义外交",但追随美国对华加税导致自损八百。
加拿大前驻华大使赵朴坦言:"在实力政治面前,道德优越感不堪一击。"
3. **盟友承诺的脆弱性**:英国王室对加拿大主权危机的沉默,暴露出西方联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真相。
特鲁多赴英"告御状"无果而终,印证了小国在强权政治中的无奈。
当单极霸权愈发肆无忌惮,当经济武器化成为常态,所有国家都需重新审视生存之道:是继续在强权夹缝中挣扎,还是构建真正多元的伙伴网络?这个问题的答案,或将决定人类文明未来的走向。
而此刻渥太华的寒风中,特鲁多政府或许正在苦涩地领悟,在国际政治的棋局上,棋子永远不该幻想自己成为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