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源观察者**
2025年3月31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海油”)的一纸公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全球能源界——我国在南海东部海域首次探获海上深层—超深层碎屑岩亿吨级油田**惠州19-6**!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更以超1亿吨油当量的探明储量,为能源安全注入一剂“强心针”。
### **突破深海“禁区”:从3500米到4500米的生死博弈**
惠州19-6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惠州凹陷,距深圳仅170公里,平均水深100米,但其油藏埋深却直指“地狱级”难度——深层(超3500米)与超深层(超4500米)的交界地带。这里的高温、高压环境堪称“地质炼狱”,复杂流体活动更让勘探风险陡增。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地质总师彭光荣直言:“碎屑岩储层渗透性极差,寻找大型油田无异于‘海底捞针’。”
然而,正是这样的“禁区”蕴藏着宝藏。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新增油气储量的60%来自深部地层,深层—超深层因高温高压环境更易生成高价值的天然气和轻质油,且资源量远超中浅层。惠州19-6油田的测试数据佐证了这一点:单井日产原油413桶、天然气6.8万立方米,轻质油占比高,经济效益显著。
### **技术突围:从“跟跑”到“领跑”的中国方案**
“深海采油,技术卡脖子比资源匮乏更致命!”一位业内专家感叹。中国海油在“十四五”期间集中攻关深层勘探理论,创新开发技术,成功破解了超深层储层预测、高温高压钻井等难题。此次惠州19-6的突破,与开平南油田、渤中26-6油田等重大发现共同构成“深海矩阵”,标志着我国已从技术依赖转向自主创新。
中国海油首席执行官周心怀的发言掷地有声:“南海东部连续两年斩获亿吨级油田,深层领域已成为油气增产的新引擎!” 这一表态背后,是央企对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刻回应——2023年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超70%,深海资源的自主开发关乎国运博弈。
### **争议与展望:万亿资源能否撬动能源革命?**
惠州19-6的发现引发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此举将大幅降低进口依赖,助力“双碳”目标下能源结构平稳过渡;质疑者则担忧深海开发的环境风险与成本压力。对此,彭光荣强调:“深层油气勘探程度低、潜力大,是未来30年全球能源接替的主战场。”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海油同步推进的渤海岸电工程(全球最大海上油田群绿色供电项目)已全面竣工,暗示着“绿色开采”将成为深海开发的标配。技术与环保的双轮驱动,或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全新范式。
---
**结语**
惠州19-6油田的横空出世,不仅是一场地质勘探的胜利,更是一场国家战略的宣言。当全球能源争夺战向深海迈进时,中国正以自主创新与资源掌控力,悄然改写游戏规则。这片埋藏于4500米地下的“黑色黄金”,能否成为撬动能源革命的支点?答案,或许已藏在南海翻涌的浪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