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闲饮茶!老广晨早必抢的10款经典点心

土土的笨蜗牛 2025-03-18 20:24:52

一屉蒸笼揭晓半部广府编年史,粤式点心早已超越果腹之欲,成为岭南人刻进DNA的味觉信仰。这里,肠粉要抢头啖米浆,虾饺的13道细褶是数学与美学的精准对赌,叉烧酥的368层酥皮藏着东西方舌尖大战的硝烟,这些才是广州人的烟火气,也是广式早茶的灵魂暗号。

艇仔粥--珠江渔家的漂泊浪漫

鱼片、海蜇、花生在粥水里翻滚,一碗尝尽水上人家的江湖气,疍家渔民以船上杂烩煮粥,民国时传入陆上茶楼,柴鱼、猪骨熬粥底,滚烫时浇入生鲜料,靠余温烫熟。

布拉肠粉--米浆上的广府水墨画

陈年籼米磨浆,棉布蒸制,手工“拉”出褶皱吸收酱汁,薄如蝉翼的米皮裹着牛肉、虾仁,淋上自制豉油,一口滑进老西关,起源于1930年代广州泮塘,竹匾拉制工艺传承至今。

姜撞奶--水火相激的养生智慧

在广州人眼中,这款是糖水,番禺沙湾镇首创,利用当地水牛奶高脂肪特性,70℃牛奶冲入鲜榨姜汁,静置3分钟凝若脂玉。水牛奶遇姜汁瞬间凝固,辛辣与奶香碰撞出广式甜品的至高哲学。

虾恔--一笼水晶里的岭南春色

茶楼早茶的“一盅两件”灵魂,澄面与生粉以严格的比例烫成水晶皮,鲜虾仁拍碎保留颗粒感,混入肥膘、笋粒,拇指推捏出13道褶捏出半月弯,蒸到皮透馅熟薄透如纸的澄面皮裹着鲜虾笋尖,

濑粉--米浆流淌的西关乡愁

珠三角水稻产区,陈米磨浆更香,粗粝的手工米条浸在浓稠粉芡里,撒上虾米猪油渣,吃的是老城区烟火气,清朝西关出现专卖濑粉的“林记”“老西关”等老铺至今仍可寻到。

叉烧包--爆裂三瓣的甜蜜诱惑

广式点心的“开口笑”。面种发酵的包子蒸后自然爆开,蜜汁叉烧馅甜中带咸,清末开埠后进口面粉普及,1930年代茶楼竞争催生“爆口”工艺,面种配方至今仍是各家秘方。

糖沙翁--濒临失传的鎏金岁月

源自葡萄牙甜点经澳门传入,民国时期茶居必备,鸡蛋与面粉结合体现早期中西交融;鸡蛋面糊炸成空心球,滚上粗砂糖,外脆内软如云朵,承载百年茶居记忆,现仅存少数老字号制作。

豉汁蒸凤爪:从庖厨边角到茶楼顶流的逆袭

这是广州早茶的经典点心之一,早茶“四大天王”之一,检验茶楼功力的试金石,虎皮褶皱吸饱豉汁,胶质软糯到“骨肉分离”,轻嘬即脱骨,豆豉的咸鲜、蒜蓉的辛香、陈皮的回甘层层递进,1930年代惠如楼首创“先炸后蒸”工艺,虎皮吸汁特性被发掘,1980年代引入阳江豆豉、台山陈皮,奠定现代经典味型。

马蹄糕--千年水生植物的甜味觉醒

广府甜品“清润派”代表,《红楼梦》薛姨妈曾赞“好洁静滋味”半透明琥珀色,切面可见马蹄粒,弹牙不粘牙,荸荠清甜与蔗糖焦香交融,冷藏后沁凉如啜山泉。

叉烧酥--广式早茶最叛逆的混血儿

广州十三行时期传入的葡式酥皮工艺,遇上本土叉烧包内馅,酥皮如蝉翼堆叠,与蜜汁叉烧的油润形成冰火二重奏,甜咸博弈中达成微妙平衡,广州三大本土酒家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不断改进研发,只为争夺”酥皮王”的称号。



0 阅读:3
土土的笨蜗牛

土土的笨蜗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