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第63期
但史书也好,三国演义也好,为什么要给我们一个错觉,说关东的叛乱很严重,是举天下人都在反抗董卓呢?三国演义要到明末的时候才成稿,自然谈不上对董卓的好恶,为了更吸引眼球,有戏剧效果,将场面有意搞的大一些,是可以理解的。那写后汉书的范晔呢?范晔之前有很多写东汉历史的史书,范晔的观点一定程度上说明东汉士人对董卓的态度。

图1、董卓(《虎牢关》)
董卓以及董卓所代表的军人专政,给东汉士人带来的颠覆性冲击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之前,宦官专权也好、外戚掌权也罢,对士人还是能利用就利用,虽然也打压部分出头的士人,但总体而言还是按照士人建立好的规则行事的,还是依照朝廷法制规范在走的。可董卓专权后,所采取的军人专政那一套,虽然表面上董卓也装装样子,招募士人进入自己的班子,可完全忽视东汉政治运作的基本规律,一切全凭己意。更过分的是,董卓放纵自己的部下,烧杀抢掠,士人家族的利益受到了直接伤害与无视。
可董卓这么坏,总得起来反抗吧。一个围绕在袁绍周边的小圈子,显得有些有些太过于孤单了,总得有些声势,于是我们看到记载在史书上的就是这么一个结果。但史书毕竟还是要尊重历史事实,只要仔细研读,总能发现真相的蛛丝马迹。

图2、所谓的义军(《虎牢关》)
不看董卓的专权,单看袁绍引领的这场讨伐董卓的事件。相比之下,袁绍他们干的事,对中央专权的东汉而言更为恶劣。地方强权讨伐中央,在秦帝国建立之后一直到东汉,最出名的一次是西汉初年的七王之乱。七王之乱的结果大家应该知道,就是西汉开始采取各种办法削弱分封王的权利。
再之后,秦汉郡县制下,地方再难有实力去对抗中央。中央朝廷从此能够牢牢的掌控住整个天下。东汉从第三任皇帝开始就没有活过三十四岁,之后一直不是外戚就是宦官专权,中央朝廷无论多荒唐多无能,但地方只能安静的任由中央朝廷处置。

图3、袁绍军营(《虎牢关》)
可袁绍这次带头的讨伐,开了一个头,就是地方势力可以起来对抗中央政权了。东汉也就是从袁绍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开始,中央政权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实际控制权。东汉之前行之有效的上传下达的通道,从这一刻开始逐渐关闭,不久之后彻底失灵。东汉的乱象也就从此开始。
当然有这样乱象的前提是地方势力有实力去对抗中央。我们开篇时所说的州牧制度,集军政民大权于一身的州牧正好有了这样的实力,尾大不掉,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也不能全怪袁绍,东汉各种问题累积至此,该有的劫难总还是要有的。只不过是袁绍开了个头罢了。
袁绍被推举为盟主基本上是众望所归,没有太多人有异议,毕竟袁家四世三公,而且袁绍自己也名冠京城。可还是有人有不同意见的,这个人就是济北相鲍信。鲍信我们之前说过,就是董卓刚刚掌握朝局的时候,劝袁绍趁董卓立足未稳的时候,利用他刚从泰山招募回来的人马干掉董卓的那位。如果回头看,鲍信提建议的时候,确实是非常好的一个时机,毕竟当时董卓只带了三千人马进京。
可袁绍没有采纳。也许正是当时袁绍的表现,让鲍信看清了袁绍性格里软弱的一面,所以鲍信并不支持袁绍当盟主。此时,鲍信推崇的这位是,当时手上只有临时招募起来五千人马,依附在张邈之下,在所有诸侯里,实力最弱小的曹操。

图4、不起眼的曹操(《虎牢关》)
鲍信对曹操说:“现在谋略超群能够扭转大局的人,也许只有你曹操了。假如一个人没有这样的才能,就是现在强大,到最后也是要覆灭的。君殆天之所启。”史书里没有记载鲍信这样夸赞曹操的上下文,但可以看得出鲍信对曹操的赏识,从此之后,鲍信以及他弟弟成了曹操坚实的支持者。鲍信所说的那些现在势力强大者,应该指的就是袁绍吧。
如我们所知,历史也真如鲍信所言真是的发生了。真的要相信,还是有人能看得到未来的。只能看到未来的人不一定能等到他所于预测的未来,鲍信不久之后,就为了救曹操,而战死沙场的。
《十八路诸侯》,名字取自于三国演义里讨伐董卓的“十八路诸侯”。不过我们要介绍的十八路诸侯,不是以袁绍为首讨伐董卓军团里带头的十八个人,而是因为刘焉设立州牧这个建议被汉灵帝采纳后,后来割据一方、那些货正价实的诸侯,当然围绕这些货正价实的“十八路诸侯“有着异常精彩纷呈、远远比演义更精彩的故事。
《十八路诸侯》跳出传统儒家伦理,依照真实史料,结合最新历史研究成果,去重新解读我们最熟悉的三国历史。《十八路诸侯》以现代人的历史视角,从真实人性出发,以真实的情感,去看一看历史转折点上,那些我们熟悉的三国人物们是如何在历史浪潮里翻滚、逐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