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女记者问:天安门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邓小平回了7字

鉴史论 2025-01-03 15:24:35

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在人民大会堂118厅采访了邓小平。

这位女记者被誉为“国际政治采访之母”,采访过多国领导人,她的提问风格大胆出奇,隐含挑衅、逼迫的意味,基辛格曾经将两人的谈话形容为“最具灾难性的对话”,足以说明法拉奇有多难缠。

两人一见面,法拉奇就咄咄逼人地询问了好几个敏感问题,邓小平都做了圆满的回答,眼看采访即将结束,没想到对方话锋一转,突然问了一个看似与这次采访主题无关的问题:“天安门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

面对如此刁钻的问题,邓小平微微一顿,随后坚定地说了七个字,这七个字的回答让法拉奇心悦诚服。

邓小平究竟回答了什么?法拉奇为何会对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如此在意?

邓小平

很多去过天安门的人,都对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印象深刻,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曾经多次改版更换,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毛主席画像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天安门又名“承天门”,始建于1417年,在明清时期是皇城正门,只有皇帝和朝廷重臣才有资格从门下经过。

天安门广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国家级别的重要仪式都会在此举行。对于国人来说,天安门是尊崇的象征,新中国在设计国徽时,更是将天安门的形象纳入其中,在这里悬挂着国家领导人的画像,可谓意义非凡。

天安门历史照片

很多人认为天安门上最早悬挂毛主席画像的时间是1949年10月1日,事实并非如此,最早悬挂画像的时间是在1949年的2月12日,这一天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彼时距离北平和平解放刚过去11天,双喜同庆,政府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隆重的集会。

当天早上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2月的北方天气寒冷,却挡不住大家的热情,锣鼓声、喧嚣声、爆竹声响彻天际,秧歌队、军乐队、宣传队喜气洋洋。

当20万北京群众陆续走进广场的时候,一眼就望见了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画像上的毛主席神色庄严、目光沉稳,现场的群众心头都升起一种奇异的感觉,无论你身在广场哪个角落,都会感觉到毛主席在无声地注视着你。

1949年2月12日,庆祝北平解放大会

也不知道是谁率先高呼起“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数万群众纷纷响应,高昂的呼声在广场上空久久回荡。

除了毛主席的画像,城楼上还有四幅画像,分别是朱德、林彪、聂荣臻、叶剑英,这四位都为新中国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深受全国人民的敬仰。

这次画像只展出了一天,元宵集会结束以后,五幅画像也被相关部门撤下来运走了,在此之前,天安门从未一次性悬挂这么多人物画像,从此以后,天安门上再也没出现过五人画像同时悬挂的情况。

天安门上第二次悬挂毛主席画像是在1949年7月7日,这一天是“七七事变”12周年纪念日。12年前的今天,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对准了北平对外交通要道卢沟桥,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全面抗战正式爆发。12年后的今天,日军早已经被打回老家,中国翻开了新的篇章。这一天对于全国人民来说意义重大。

天安门广场上再次举行了隆重的聚会,北平群众欢欣鼓舞地聚在广场上,大家发现这次城楼上只出现了两幅领导人画像,右侧是毛主席,左侧是朱德朱老总,两人中间有一颗巨大的红星,这也是毛主席画像第二次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和2月12日悬挂的画像不同,这次选用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拍摄的照片,照片拍摄于1945年6月,毛主席头戴红军帽,面露微笑、目视前方,看到这张照片的人都会感到温暖和煦。

毛主席还亲自出席了聚会,他登上高高的天安门城楼向群众挥手致意,当天大雨瓢泼,却浇不灭人们的热情,数十万群众用震天的呼声来回应毛主席。

1949年9月,开国大典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正在参与国徽设计的美术大师周令钊接到新任务:绘制准备悬挂到天安门上的毛主席画像。

整个画像高达6米,宽4.6米,户外环境复杂,画像容易损坏,普通画布根本无法满足需要,最后经过商量,选用了优质铁皮做“画布”,这也导致画像非常重,需要用货车装载,用吊车安装。

在选择毛主席的画像时大家又犯了难,选择什么样的照片才更能展现出毛主席的形象呢?周总理思考多日,提议找摄影师给毛主席重新拍几张标准照,毛主席听闻此事大手一挥,说:“那么麻烦做什么?从我以前的那些照片里找一张就行了嘛。”

经过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的筛选,最终选择了7月7日天安门悬挂的那张,他们把照片拿给毛主席审批,毛主席也非常满意,他希望能够拉近和全国人民的距离,一脸严肃的照片会让人不敢亲近。

关于这种照片还有一种说法,据说毛主席穿的那件大衣还是去重庆谈判时买的,他生活节俭穿了很多年,毛岸英结婚时,就把这件大衣作为结婚礼物送给了儿子,可惜毛岸英婚后不久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毛主席是国家领导人,他不能像普通父亲那样嚎啕大哭,只能把悲伤埋在心底,偷偷地把儿子的衣服保存起来,时不时地拿出来聊寄思念。如果这个说法属实,那么毛主席选择这张照片可谓是用心良苦。

毛主席和毛岸英

画像很快就完成了,送去审核时,聂荣臻忽然摇了摇头,他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画像上毛主席领口的扣子微微敞开着,若是平时,这样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开国大典这样庄重肃穆的场合,就显得略有不妥。

周令钊也觉得如此,他又对画像做了修改,把衣领的扣子给“扣上”了。凭借深厚的画工,他绘制的毛主席画像受到了中央的高度好评,紧张的画像绘制、安装工作也终于赶在开国大典前完成了。

周令钊

周令钊刚松口气,9月30日这天又接到紧急通知——画像还需要修改,上级临时决定去掉画像底部“人民的胜利”五个大字。

周令钊望着天安门城楼上高高悬挂着的画像,心想如果拆卸下来修改,然后再安装上去,时间恐怕来不及了,心下一横,踩着梯子爬了上去,五个字正好写在毛主席身穿的中山装上,他就把字涂抹掉,换成了衣服的图案,天安门上的第三版毛主席画像就此完成。

1950年初,毛主席访问苏联,各国媒体都对此做了报道,还把两国领导人的照片放在一起,照片上的斯大林衣着华丽、威风凛凛,再看毛主席还是那身旧衣服、头戴八角帽,相比之下失了颜色,而这张照片正是之前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版。

斯大林

抗战时期条件艰苦,毛主席性格节俭,即便身为领袖也经常衣着朴素,如今新时代新形势,天安门城楼上也应该换成毛主席在和平年代的照片,因此相关部门决定重新绘制毛主席的画像。

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乔木找到北京人民美术工作室副主任辛莽,请他重新绘制毛主席画像。责任重大,辛莽不敢大意,他找来了毛主席各个时期的照片,经过精心筛选,最终选择了一张半身侧面照,这张照片上的毛主席身穿制服,表情肃穆,微微侧着头,目视画像右上方,相较于前面几个版本,这个版本显得更加庄重。

195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几米长的大画像绘制起来非常困难,因为画师在作画时无法着眼全局,很容易在整体性出问题。辛莽再三思考,终于想出一个好办法,他站在距离画布几米开外的地方,然后指挥助手构图,经过多日的认真工作,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

这版画像选在劳动节这天挂在了天安门城楼上,可惜只悬挂了一天就匆匆撤掉了,原因是有人反映毛主席没有正面“看向”群众,而且只露出了一只耳朵,显得不够庄重。毛主席后来也听闻了这件事,曾经开玩笑地询问辛莽:“为什么没有露出两只耳朵?”辛莽一时语塞。

辛莽

重新绘制画像时,辛莽总结了上次的经验,把毛主席的目光由仰视改为平视,细节上也做了深加工,特别是眉宇之间的气势,机智中带着和善,更加贴合他本身的性格。这版画像于国庆节当天悬挂到天安门上,与上一版画像的展出只间隔了5个月的时间。此后两年,天安门城楼上一直悬挂着这版画像。

1950年“十一”至1952年“五一”使用的毛主席画像

1952年,中央从全国挑选了30多名优秀画师,绘制毛主席画像的专用画师将会从他们中间进行选拔。

为了充分了解各位的绘画能力,相关部门做了严格的考核,让他们分别绘制马克思、毛主席和列宁等领袖的肖像,然后由中宣部进行审核,最终选定了张振仕作为毛主席画像的主笔,此后十几年,毛主席画像也一直由他负责绘制。

1963年再次对毛主席画像做了改版,这次改版画像悬挂到天安门城楼上以后,依然有人提出了意见,只能再次修改。

1963年“十一”至1967年9月30日使用的毛主席画像

先前,只有在重大节日或者国家举行重要活动时,天安门城楼上才会悬挂毛主席画像,从1966年开始,毛主席画像改为永久悬挂,但是为了避免画像长期经受风吹日晒,导致画面失真,每年都会请专门的画师重新进行绘制,然后安排工作人员在国庆节到来之前,更换到天安门城楼上。

1967年毛主席画像完成了第八个版本的绘制,这次选用的画师是美术大师王国栋。王国栋善于刻画人物神态,由他创作的毛主席画像显得更加真实,既展现出了毛主席作为国家领袖的风采,又给人一种亲切感。这版画像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也成为沿用时间最久、认可度最高的毛主席画像。

1967年10月1日使用的毛主席画像

除了画像上的毛主席形象,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画像在制作时也经历了多次创新,由于画像巨大,普通的画布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只能将多块画布拼接在一起,但是画布间的接缝无法完全抹平,严重影响了画面效果,经过多次调整,最终选定了由亚麻编织而成的新型画布,这种画布可以根据需要,编制出各种长宽度的画布。

北方的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户外环境多变,画像经常坚持不到一年就会褪色,针对这个问题,天津和上海的两家颜料厂合作研制了一种新型国产颜料——中国银朱,这种颜料不容易褪色,而且具有中国特色,多年来一直作为毛主席画像的专用颜料。

在建国之初,除了天安门城楼会悬挂毛主席画像,各地人民也会在街巷里张贴毛主席画像,后来中央考虑到画像过多不易管理,也不够严肃,就不再允许各地随便张贴或悬挂毛主席画像,但是要继续保留天安门城楼上的画像。

上世纪70年代,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80年代中美关系进入“蜜月期”,两个国家表面上关系亲密,背地里却暗流涌动,国际上无数双眼睛都在盯着中国。

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突然问道:“天安门的毛主席像是否永久保留?”实际上也是在隐喻毛泽东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是否还会永久坚持毛泽东思想。

面对这位言辞犀利的记者,邓小平语气坚定地回答了七个字:“永远要保留下去!”法拉奇微微一愣,她没想到对方会这么坦率地回答她的问题,同时她也心生钦佩,这样坦率、真诚的国家领导人,一定可以把国家建设得越来越好。

邓小平回复的七个字掷地有声,这也是中国的态度,没有毛主席,中国人民很可能还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毛主席,也会永远坚持毛泽东思想,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0 阅读:34
鉴史论

鉴史论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鉴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