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一心打鬼子,却没有得到东北民众的广泛支持,这是为什么?

卧桃花笑梦 2025-01-02 14:23:06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提起抗日战争,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事迹总让人热血沸腾。这支队伍以白山黑水为舞台,和日伪军斗智斗勇,在最寒冷、最恶劣的条件下,用鲜血书写了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史。然而,有一个问题却始终让人感到困惑:抗联拼死打鬼子,为何没能得到东北民众的广泛支持?

有人说东北人不支持抗日,这显然冤枉;也有人说抗联自己有问题,这话说得也不全对。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东北抗联:打出一片天,拼出一身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关东军像恶狼一样扑向了东北大地。短短几个月,东北全境沦陷,伪满洲国成立。从那时起,东北人民的生活就被笼罩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面对侵略,东北人民并未坐以待毙。

起初,抗日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义勇军、山林队、农民自卫军,甚至原来的东北军部队都纷纷行动起来。但这些武装力量成分复杂,组织松散,打几枪就散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提出要整合各方力量,建立统一的抗日战线。

从1932年起,一批批中共党员深入东北的白山黑水,组织起了抗日游击队。他们的目标很明确:驱逐日寇,收复山河。到1936年,东北各地的反日武装被统一整编为“东北抗日联军”。鼎盛时期,抗联人数达到3万余人,活跃在70多个县区。

他们在敌后开展游击战,机智灵活地打击日伪军。日伪军咬牙切齿地称他们为“满洲治安之癌”,可见其威慑力。然而,抗联的故事却并不是一帆风顺。

支援难上难

抗联的失败,首先要归因于日伪政权的残酷压迫。日本人可不傻,他们知道抗联离不开群众支持。于是,“归屯并村”的政策应运而生:把农村的居民集中到几个大村子里,用铁丝网和士兵把守,切断抗联与老百姓的联系。谁要是敢给抗联送点粮食、药品,那就是全家遭殃。

轻则受罚,重则枪毙。除此之外,日本人还制定了“通抗联连坐法”。如果发现谁家和抗联有联系,不仅本人遭殃,连同邻里乡亲都要倒霉。这样的政策,直接把百姓推到了刀口上。别说支持抗联了,连活下去都变得艰难。这些高压政策的后果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抗联想从百姓手里获取支持难如登天。民众不是不愿意支持,而是压根儿没办法支持。送一顿饭都可能换来灭顶之灾,在这样的情况下,抗联自然就成了孤军奋战。

地形不是优势

东北的地形也给抗联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不同于关内那种山地多、树木茂密的环境,东北的平原地带非常开阔,这就意味着抗联很难找到隐蔽的根据地。再加上日本人在东北修建了密集的铁路网和公路网,机动能力极强,抗联的活动范围被大大压缩。

有些人可能会问,既然东北没有山,那为什么不直接依靠森林?实际上,抗联的很多活动确实是在大森林里进行的,比如黑龙江的威虎山、吉林的长白山都是抗联的主要战斗区域。然而,森林并不是万能的。

一方面,东北的冬天极其寒冷,气温经常降到零下三四十度,抗联战士缺衣少粮,很难长期生存。另一方面,日伪军对森林的围剿十分严密,甚至动用飞机和毒气,抗联战士往往无处可逃。

中共在关内成功的斗争经验之一,就是通过土地革命发动群众。然而,这一经验在东北并不适用。为什么呢?这要从东北的特殊情况说起。首先,东北地区的地主势力并不像关内那样强大。土地分配虽然不够平均,但矛盾并不尖锐。

老百姓生活的主要问题不是土地,而是日伪的压迫。因此,土地革命的号召对东北农民的吸引力有限。其次,如果抗联搞土地革命,必然会得罪当地的地主和绅士。而这些人虽然不是抗联的朋友,但他们在抗日力量中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

如果得罪了他们,抗联会面临更加孤立的局面。最后一点,土地革命还可能引发内部的分裂。抗联是一个多成分的队伍,既有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也有原来的义勇军和地方武装。如果中共在东北推行土地革命,很可能导致这些非党武装力量的离心离德。

结语

从抗联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复杂的历史现实:不是东北民众不支持抗日,而是各种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能力。抗联在这样的困境中依然坚持了十四年,为民族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座灯塔,照亮了黑暗中的希望。

抗联未能获得广泛支持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任何一场斗争都离不开人民的参与。正如抗联精神所昭示的那样,忠贞报国、英勇顽强的精神财富,永远是中华民族前行的力量源泉。

参考资料:

东北抗联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贡献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年09月18日

0 阅读:1
卧桃花笑梦

卧桃花笑梦

卧桃花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