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别强调要分清内外病因

炎黄国医吴越 2023-05-04 09:15:45

郑重提示:本文谨供学习、研究、交流之用,对于文中包含的医学处方,请勿轻易使用。如有疾病需找专业医师诊治。

“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的“天、地、人”三才结构,决定了人体的疾病也有“天、地、人”三方面的原因。

按传统中医对病因的习惯分类,无非三大类:内伤、外感与不内不外因,这与“天、地、人”三方面的病因基本上是对应的。

诊治之要,首先要辨别是五脏内伤病还是六气外感病,或是其它病(如刀伤、水火烫伤等)。

辨别病因的主要症状依据及诊断方法:

一、如情绪表现显著,如怒、惊、狂、恐、悲、思等显著,则主要为内伤病;如寒热风湿燥火表现显著,则主要为外感病。

二、脉诊法:如宋朝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诊脉法(以左右关前一分之脉象来诊断)。

三、其它症状辨别法:如东垣老人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中讲授的方法。

内伤病与外感病的区别

内伤病用伊尹五脏虚实补泻方为基础,外感病用伊尹八正方、张仲景《伤寒论》方为基础。宋朝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和东垣老人李杲的《内外伤辨惑论》中,都论述了不同病因的治疗选方的方法。

1、内伤病(脏腑根源病):脏在内,腑在外,脏在深层,腑在浅层,故“内伤病基本方”只有五脏(六脏)补泻方,而实际上包含了六腑补泻方。

判断标准:某一脏(腑)的虚实显著突出、需要特别治疗,通过调一脏而调其它脏(腑),任何方剂配伍中都要兼顾整个身体五脏六腑的平衡,只是着力点在一脏而已。

用药目的:恢复脏腑平和,即阴阳平衡、五行平和。

“内伤病基本方”的治疗方向是:治内而安外。由内治外。用药以治内为主,其外症均是由内伤病引起的。所以用药主要是根据体质、内伤类型来选方,而不需要具体一一考虑外证。

如果外感病邪比较重或比较急,那就先对外感病进行治疗,然后再进行五脏之泻实、补虚。

2、外感病:张仲景的医书,定名为《伤寒杂病论》,着重于外感病。

外感病的治疗方向是:治外而护内。由外治内。用药以治外为主,所以用药基本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体质,有时略微兼顾一下体质即可(比如对虚家、湿家、酒家、衄血家等用药稍有加减),多数情况下都不需要考虑患者的整体体质。

张仲景治伤寒,以袪病为第一位,不怎么开补养剂。在张仲景经方中,补养剂处于辅助地位。伤寒派经方家的理念是:先祛病,病好后再用食补;除非特殊情况下,非用药补方可袪病。因此,伤寒派经方中,多是“泻除类”方剂。

同为脏腑病,内伤病因与外感病因的用方不同

同一个脏腑,相似的症状,如果内伤或外感病因不同,用方也不同。

李东垣写《脾胃论》,就是因为看到当时很多医把脾胃内伤的病当作外感病来治,导致伤害人体正气。

内伤病与外感病的治疗先后原则

1、如只有内伤实证,无明显外感病和明显杂病,则先泻实,后补虚;

2、如无实证,也无杂病(包括外感病),则直接补虚;

五脏(间接含六腑)中,单一的某脏有“实”或有“虚”,而其它各脏(腑)基本正常的情况,无其它杂病,则直接使用泻实方与补虚方。“实”者,过也;“虚”者,不足也。如没有实证,则直接用补虚方;如有实证,则先泻实后被虚。

3、如有杂病(包括外感病),则视病情缓急,急则治标,一般先治有明显症状之当下急症、新发杂病(包括外感病),再泻实,最后再补虚。

脏腑有实证,也有其它杂病,则在用药泻实并治疗杂病后,脏腑必虚,需用补虚方。

1 阅读:14
炎黄国医吴越

炎黄国医吴越

民族医生,古典中医深研者,古法养生引领者,泛博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