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按照传统,每到大寒,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迎接春节的到来你家准备好了吗?和家人一起来看看最近的健康提醒吧!大寒三候传/统/二/十/四/节/气
我国古代将大寒15日分为三候,大寒的三候指的是“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大寒之日“鸡乳”,后五日“征鸟厉疾”,再五日“水泽腹坚”。
注解:大寒为丑月,十二辟卦为地泽临卦主之。
1一候鸡乳
意思是鸡开始哺育后代了,因为母鸡下蛋需要一定的阳光,在大寒节气之前,光照比较少,所以极少下蛋,大寒节气开始,光照增加,母鸡就可以下蛋繁衍了。这是什么原理呢?从易理可以解释。
大寒进入地泽临上卦,从卦象看,坤为母,兑为酉为鸡,临有母鸡生蛋之象;从爻象来看,一候五日为临卦四爻乙未主之,未为坤为母,由于巳午未属于离卦为雉为鸡,综合起来“未”可以是母鸡,四爻动化庚午回头生,午为太阳光,未得生之后能量增强会生子孙酉金,酉为鸡作为子孙可以是鸡蛋,所以光照来生母鸡,母鸡感受温暖而开始繁衍。
2二候征鸟厉疾
“征鸟”的另一个名字是“鹰隼”,这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鸟,“厉疾”是指凶狠快速,征鸟之所以要变得凶狠快速,是因为大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他要强悍抢夺更多食物抵御寒冷。
二候五日为临卦五爻乙亥主之,乙亥纳音山头火,火为离为鸟,所以乙亥是鸟,为何凶猛呢?对应丁卯官鬼,卯为天冲星主速度快,为鬼爻主凶狠,所以是厉疾。
3三候水泽腹坚
“水泽”指的的是湖水,“腹”指的是湖水中央,“坚”是坚固的意思,到了大寒时节,湖面上的冰会结到湖中央,整个冰面变得非常坚固,说明天气很冷。
三候五日为临卦六爻乙酉主之,酉为兑为泽,乙酉纳音泉中水也有湖水之意,在坤卦为“腹”部,动变艮,艮为上实下虚,所以是湖水中央冻的很坚硬。
大寒节气传统习俗
大寒适逢年终岁末,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往往蕴含很多传统节日,比如尾牙、小年、春节等。
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
1尾牙祭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
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第二年要解雇谁。
因此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2驱凶迎祥
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求得新年节好口彩。
3准备年货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除干农活顺应节气外,大家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
4蒸煮糯米饭
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之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讲究的人家在饮食上也顺应季节的变化。大寒进补的食物量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
大寒到年尾,养生需“转轨”
大寒到年尾,养生需“转轨”。
古人说:过了大寒,又是一年。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所以大寒养生也应随之“转轨”。
大寒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重要时机,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气候特点将由“冬藏”转轨至“春生”,气候可能时而冷风刺骨,时而又阵阵暖意。
在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中,若保养不当,很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发作。对此,根据天气变化特点,起居、饮食、运动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养生保健也要随之“转轨”。
大寒节气养生,牢记五要点
1睡宜早:养精蓄锐藏阳气
大寒时节,天气寒冷,动植物多处于冬眠状态来养精蓄锐,为来年的生长做准备。为了顺应冬藏,人们在起居上也应注意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的潜藏。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冬天不妨“偷点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反之,则容易耗损阴精,伤及肾脏,甚至有折损寿命之虞。
2动宜慢:微汗即可
冬藏时节,万物蛰伏,人体也应顺应自然界特点而适当减少活动,做事“慢半拍”,以免扰动阳气。
此时的锻炼要有节制,微微出汗就好。所谓“大寒慢跑跳踢毽,畅达乐观防肾寒”。比如慢跑、踢毽子、打拳、散步等,起到舒展筋骨的目的即可,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导致阳气外泄。
此外,运动尽量选择在白天、阳光充足时进行,并应做好热身运动,防止运动损伤。
3头宜暖:胸背足忌寒凉
大寒节气,易使人体气血流行不畅,血脉筋脉拘急,所以冬季是脑血栓、心梗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痛、感冒等疾病的多发季节,保暖也就变得异常重要。
中医认为,头是各条阳经会聚之处,心为阳脏贯通胸背,寒易从脚而生,因此,头部、胸背部、足部是需要重点保暖的部位,年老阳气弱者更应注意。
出门应戴好帽子,避免湿发出门,胸背部多加件衣服避寒保暖,选择舒适保暖性能好的鞋子。
4心宜平:节制喜怒晒太阳
冬季白天短而夜间长,寒冷的天气、呼啸的北风、频发的雾霾,常会让人们的心情受到影响,引发失落、沮丧等情绪,甚至患上抑郁症。
因此,此节气中要注意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节制喜怒,多听音乐,参加娱乐活动,积极乐观地面对寒冷的天气变化。还要多晒太阳,接受“光合作用”,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色。
5食宜温:绿色类食物“双管齐下”
天气寒冷了一段时间,一些市民也有所适应,便放松警惕,开始吃一些生冷的食物,结果导致肠胃不适,有的甚至还得了肠胃炎,上吐下泻。由于“大寒”与之后的“立春”相交接,饮食上也可考虑到季节变换,以吃温性和绿色食物为主。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地选择既美味,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更易被接受。中医认为,冬季养生在饮食上首选温补类食物,比如:鸡肉、羊肉等,其次可选一些平补类的食物,比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银耳等。还可多吃点黄绿色的蔬菜,像:胡萝卜、油菜、菠菜等。由于“大寒”时期又适逢春节,一般家庭都会准备丰富的节日食物,此时还要注意避免饥饱失调,同时也可多吃点具有健脾消滞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还可多喝点小米粥、健脾祛湿粥等进行调理。
“大寒”节气又是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适当多吃点温散风寒的食物,可防御风寒的侵扰。比如:在日常饮食中常用的生姜、大葱、辣椒、花椒、桂皮等,都具有发散风寒的功效。如果人因外感风寒轻度感冒时,还可选用“生姜加红糖水”来治疗,具有较好疗效。
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虽说大寒过后天渐暖,但是大寒期间防寒一样重要,务必要牢记防“五寒”。
1防鼻寒:晨起冷水搓鼻
天冷后“凉燥”更明显,鼻炎成了许多人的大麻烦,此时不妨以寒制寒,每天早上或者外出之前用冷水搓搓自己的鼻翼,有利于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是不错的防治鼻炎办法。
2防颈寒:戴围巾穿立领装
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3防肺寒:喝热粥散寒
流鼻涕、咳嗽、头痛……风寒感冒是冬日最常见的毛病,症状较轻的,可以选用一些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食材,清代《惠直堂经验方》中的神仙粥就不错。
神仙粥
食材:糯米100克,生姜3-5片,葱白5-7根,米醋10毫升。
做法:取糯米,生姜(切片),同入砂锅内,加水600毫升,煮沸,再放入连须葱白,待粥将成时,加入米醋10毫升,稍煮即可。每日早晚,趁热食之。
功效: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注意:本粥煮制时,不宜久煎,粥熟即停火,要趁热服,服后要避风睡觉,以促使发汗。
有歌云:“一把糯米煮成汤,七根葱白七片姜,熬熟兑入半杯醋,伤风感冒保安康”。
4防腰寒:双手搓腰暖肾阳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5防脚寒:常做足浴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三点
1、温度:水温最好40℃左右,水淹没踝关节处
2、时间:每次浸泡20~30分钟,不时添加热水保持水温,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3、按摩: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
大寒节气食疗方
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了,在饮食上要顺应节气的变化做一些调整。进补应逐渐减少,饮食应逐渐清淡,让脾胃得到一定的休息,为春季的生发做准备。
1山药猪肚汤
山药性味甘平,具有益气健脾、止泻等作用。红枣健脾益胃、补益气血和养血安神等功效。猪肚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
这款山药猪肚汤非常适合脾胃虚弱的人群。山药和猪肚一起吃,可以有补虚的作用,还可以健脾胃,对于提高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有好处,还可以有补肾驱寒的效果。
食材:红枣100克、山药200克、猪肚半个约250克、生姜片10克。
做法:将洗净切好的大块猪肚放入装水的锅内大火煮1小时后加入山药一起继续煮30分钟后,将红枣及生姜片一并置入锅内煮15~20分钟即可。
2腊八粥
据《燕京岁时记》记载:“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江豆、去皮枣泥等,开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即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且健脾益胃,营养丰富,是古代蜡祭的遗存。
食材:糯米(或紫米)、大米、黑米、小米,龙眼、红豆、莲子、花生、栗子、红枣、葡萄干、核桃仁,白糖、红糖适量。
以上食材可根据食用人数酌情取量。
做法:将豆类提前一晚用清水浸泡;米类提前2小时用清水浸泡;栗子去壳、红枣去核、莲子去芯备用,将泡好的豆类、米类、核桃仁、栗子、红枣等一同放入砂锅,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熬煮到米断生,加入葡萄干、龙眼肉,继续熬煮到粘稠,起锅前再加入适量白糖和红糖调味,晾温后即可食用。
大寒饮食建议
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这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总结,也说明了人们对身体调养的重视。
冬令进补,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进补法则,历经考验,其效果不用置疑。
但也有专家持反对意见。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现代人的体质与以前大不相同,没几个虚的,所以在秋冬进补和预防疾病时,要考虑这种体质变化。"
中医的精华是"辨证论治",因而大多数专家支持"认清体质,辨证进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一味的滋补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能被我们所消化吸收的的才是营养。
大寒节气养生,别忘了艾灸
大寒节气,除了要做好以上各种防护外,还要趁着节气转换的当口,做好节气灸,可以借助艾火之力以补人之虚,激发经气,调动恢复人体本身内在潜能,建立人体的平衡系统与大自然的系统相适应,从而达到调理疾患、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1太白穴,预防节气病
大寒前后,为了健康,一定要打开身体的 “ 太白穴 ”,尤其是身体不好,爱生病的人。
它对于抵御外邪入侵人体有一定的帮助,不仅可以调理及预防大寒时的节气病,凡是因二十四节气变化而产生的毛病,都可以通过刺激太白穴来调理及预防。
它还是一健脾的大穴,也是一个强肺的要穴,因为脾是肺之母。
平日除了艾灸,也可以多多按摩,每次按揉3~5分钟即可。
2京门穴,疏通肝胆之气
大寒是冬春的过渡,天地之气从封藏转为生发,而京门穴正好能够兼顾两者。
京门穴属于足少阳胆经,春天正是肝胆之气生发的时机,刺激京门穴可以疏通肝胆之气,有利于少阳之气的生发。
此外它又是肾经的募穴,为肾脏之气在腹部募集之处,因此具有温阳益肾的功效。
平日除了艾灸,也可以多多按摩,每次按揉3~5分钟即可。
3命门穴,生发一身阳气
肾阳是一身阳气之根,命门穴蕴藏先天之炁,同时也体现肾阳的功能。
常刺激它,有助于生发一身的阳气,还可散大寒时的寒邪。
平日除了艾灸,也可以多多搓揉。建议采取横搓的手法。
两掌重叠按放于命门穴处,同步横向摩擦,使该区域产生温热感,每次至少50下。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随着大寒的来临,农历新年也近在咫尺,在这个重要的时刻,大家也别忘了养好身体,才能更好地迎接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