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的铃声已经敲响,校园里一片书声琅琅、朝气蓬勃的景象。但是有部分孩子仍旧沉迷手机,每到夜深人静,不少家长总会被孩子房间里传来的手机声音惊扰。那激烈的游戏厮杀声、搞笑的短视频笑声,声声入耳,却像一把把小锤子,重重地敲在家长们的心坎上。第二天清晨,孩子睡眼惺忪,拖着沉重的步伐走进校园,课堂上哈欠连天,脑袋不住地点头,老师讲的知识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在状态。家长们心急如焚,却又无计可施,心里忍不住发问:到底还有多少孩子深陷手机的 “漩涡”,难以自拔?我们又该如何帮孩子摆脱这 “甜蜜的枷锁” 呢?
就拿我家亲戚家的孩子明明来说,刚上初二,小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是学校足球队的主力队员,性格开朗活泼,是大家眼中的阳光少年。可自从有了自己的手机,一切都变了。有一次,同学推荐给他一款热门的 MOBA 游戏,明明怀着好奇的心态下载试玩,结果一下子就被游戏里紧张刺激的对战、炫酷的技能特效吸引住了。从那以后,每天放学一回到家,他书包一扔,就拿起手机沉浸在游戏世界里,作业也不管不顾。到了晚上,等父母入睡后,他偷偷躲在被窝里,手机屏幕的亮光在黑暗中格外刺眼,常常玩到凌晨两三点。
第二天上课,他完全没精神,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他却趴在桌上呼呼大睡,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好多次。原本擅长的数学,成绩从班级前 5 名掉到了 20 多名。不仅如此,他和父母的关系也变得剑拔弩张,只要父母一提限制他玩手机,他就满脸不耐烦,甚至摔门而出。
据一项针对家长的调查显示,开学后超过 60% 的家长都表示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沉迷手机现象。孩子沉迷手机,危害是多方面的。首先,作息被严重打乱,影响身体发育,长此以往,身体素质直线下降。其次,学习成绩大幅下滑,课堂上注意力难以集中,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差。再者,过度沉迷手机还会让孩子的社交能力退化,变得孤僻、冷漠,不愿与他人面对面交流,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孩子沉迷手机,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的内容丰富多彩,游戏、短视频、社交软件等,对好奇心强烈的孩子来说,就像潘多拉的盒子,充满了诱惑。而且孩子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一旦接触到这些极具吸引力的东西,就很难克制自己。同时,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可能会面临学习压力、同学关系紧张等问题,当他们无法从现实中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和快乐时,就容易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另外,有些家长自己也是手机的 “忠实用户”,吃饭、看电视时都在玩手机,孩子耳濡目染,自然觉得玩手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平等对话,搭建心灵沟通桥:家长要主动创造轻松的沟通氛围,找个孩子心情不错的周末傍晚,和孩子一起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像朋友一样聊天。先别急着指责孩子玩手机,而是关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问问孩子最近有没有参加有趣的社团活动,和同学们相处得怎么样。在孩子倾诉时,认真倾听,用眼神和点头给予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理解。只有孩子信任你,才会告诉你他沉迷手机的真正原因。协同合作,制定手机使用规则: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手机使用规则。比如,周一到周五,每天完成作业、复习好当天功课之后,能玩 30 分钟手机;周末可以适当延长到 1 个半小时,但要分成 3 个时段,每次半小时,避免孩子长时间连续玩。设置闹钟提醒,时间一到,手机必须上交。要是孩子一周都遵守规则,周末可以奖励他去看一场喜欢的电影;要是违反规则,就扣除下周玩手机的时长。兴趣挖掘,转移孩子关注重心:平时多留意孩子的行为和喜好,观察孩子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如果孩子对绘画感兴趣,就给孩子报个绘画兴趣班;要是孩子喜欢机器人,就带孩子参加机器人编程夏令营。让孩子在兴趣爱好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从而减少对手机的依赖。比如,我朋友家的孩子小美,之前沉迷手机短视频,后来在父母的引导下,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社团。在社团里,她和小伙伴们一起练习书法,互相交流心得,还参加了书法比赛,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慢慢地,她对手机短视频的兴趣就淡了,生活变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以身作则,树立正面行为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想孩子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自己首先要做出改变。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时,家长主动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看一部有趣的纪录片,分享片中的感悟;或者一起玩一些亲子互动游戏,如飞花令、你划我猜等。周末,和孩子一起去郊外骑行、放风筝,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孩子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更多的乐趣,明白生活不只有手机里的虚拟世界。家长们,孩子沉迷手机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但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盲目把孩子送进戒网瘾机构。很多网瘾机构方法简单粗暴,不仅效果不好,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让问题变得更严重。不妨先静下心来,深入了解自家孩子的内心世界,再寻找适合的解决办法。如果您在解决孩子沉迷手机的问题上感到迷茫,评论找我拿《改善孩子网瘾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