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新锐!VN20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

良陆海 2025-04-12 03:07:17

2024年11月12~17日,第15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行。从1996年首度举办至今,被简称为珠海航展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不仅影响力日增,而且已经发展成涵盖陆、海、空、天、电等领域的综合防务展。在今年的展会上,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度公开展示了最新研发的VN20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在此前已经推出了VN11、VN11A、VN17三款外贸型履带式步兵战车的情况下,我国为什么还要研发VN20呢?要厘清这个问题,需从步兵战车的定位及当下的战场实际需求说起。

研制理念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的装甲战斗车辆,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其任务是快速机动步兵分队,消灭敌方轻型装甲车辆、步兵反坦克火力点及敌有生力量。

步兵战车概念的兴起,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紧张对峙、核战争乌云密布的情况下,双方都迫切需要一种可以搭载步兵全天候作战、具有三防能力、能跟随坦克部队迅速通过核沾染区域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为最大限度地利用核突击的效果,新型装甲战斗车辆不仅要将步兵迅速运至战场,而且也必须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其火力必须能压制、消灭1000米内的敌火箭筒发射手、有生力量和野战工事,必要时可单独抗衡敌装甲车辆。1967年,具有划时代意义的BMP-1步兵战车在红场阅兵式上公开亮相,于是各国在这一领域迅速跟进。

由于作战指导思想、预定作战环境和工业基础的差异,冷战期间东西方研制的步兵战车风格迥异。战略上长期处于进攻态势,强调大纵深突击的苏联,其研发的BMP系列步兵战车首重火力,次重机动,而且要求有浮渡能力,为此不惜牺牲防护性能和乘员舒适度。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BMP系列步兵战车各方面的性能均水涨船高,但其战斗全重仅从BMP-1的13.3吨、BMP-2的14.6吨,缓慢增长到BMP-3的18.7吨。在动力装置、武器系统大幅增重的情况下,能分配给防护系统的增重就相当有限了。不过在苏联设计师看来,BMP系列步兵战车的低矮外形和优异的机动性能,能有效地减少被敌火力命中的概率,等于间接提高了防护性能。

和苏联相比,西方各国研制的步兵战车更加注重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的均衡,并着力提高乘坐舒适度,以利于长时间作战。由于西方阵营在冷战时期取战略守势,因此一般不要求步兵战车在未经准备的情况下,具有随时渡过江河的能力。西方步兵战车虽远不及苏制步兵战车那般特点突出,但由于战斗全重明显高于BMP系列(美制M2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2.67吨,英制“武士”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4.5吨,德制“黄鼠狼”步兵战车战斗全重28.2吨),能分配给防护系统的重量也较高,因此防护能力均明显强于BMP系列。

珠海航展上公开亮相的VN20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

以上两个步兵战车流派虽风格迥异,但却有共通之处:即均采用专门研发的底盘,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一系列衍生车型。专用底盘与同期装备的坦克底盘毫无共通之处。个中缘由,主要是因为坦克和步兵战车在空间利用的要求上截然不同。作为步兵战车,乘员从车尾上下车是最为安全和便捷的,因此要求动力系统前置。这种布局还便于改装成各种变型车辆。而坦克历经几十年发展,动力系统后置是被实战证明最为可取的总体布置方式。当然,BMP-3步兵战车因为车辆重心和水上平衡的问题,迫不得已采取了动力系统后置方案,带来的恶果就是载员上下车极为不便,载员舱空间即便以苏联标准衡量,也极为局促。这是BMP-3步兵战车公认的最大缺陷。

此外,坦克作为陆军地面主要突击力量,为适应各种恶劣的战场环境进行了不遗余力的强化。这种强化在获得可观的火力、防护力、机动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价格高昂、结构复杂及勤务性能上的代价。冷战时期,东西方均认为,这些代价对于伴随坦克作战的步兵战车来说,未免显得太过奢侈了,因此性价比上并不划算。

强化防护

不过,上述结论是以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常规战争为研究背景而得出的,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武装冲突。例如在治安战中,战线不固定,敌人不明确,来自敌方的攻击手段有着多样化、碎片化和突发性等与大规模常规战争有所区别的特点。对一些发达经济体来说,人口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民众对战争伤亡的承受能力越来越低。过大的伤亡经越来越快捷的媒体广而告之后,执政当局不得不直面巨大的政治压力。上述有别于冷战时期的新特点、新变化,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增强步兵战车的全向防护能力。

但是,传统步兵战车的专用底盘终归承载能力有限,因此想让这类步兵战车的防护能力“再上一层楼”可谓困难重重,且事倍功半。于是,有人便想到利用承载能力要强得多的坦克底盘,将其改装成防护能力要好得多的重型步兵战车。在这方面,以色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色列国防军把将要淘汰的“百人队长”坦克改装成了“纳格玛肖特”重型装甲车。改装工作极为简单:拆除炮塔后,在车体顶部加装小型武器站,安装大中口径机枪或60毫米迫击炮。车体前部可安装推土铲或扫雷犁,车体侧面加装了4块装甲板。“纳格玛肖特”重型装甲车在参加1982年的黎巴嫩战争时,还在车体上加装了爆炸反应装甲。

紧随“纳格玛肖特”问世的,是“纳格马洪”和“纳克帕登”重型步兵战车。它们大部分是由“纳格玛肖特”进一步改造而成,也有一部分是由M48型坦克改装而成。如果说“纳格玛肖特”实际上是战斗工兵车的话,“纳格马洪”和“纳克帕登”就是移动的钢铁碉堡。

“纳格马洪”在原先坦克战斗室的位置,“垒”起了一座高大粗壮的“炮楼”。“炮楼”顶部是可旋转的小型机枪塔。机枪塔内安装2挺7.62毫米MAG通用机枪。从车体到“炮楼”,到处都加装了附加装甲。其中有不少是爆炸反应装甲。车体前部可加装扫雷装置。改装后,整车高达3.5米,战斗全重约45吨,乘员2人,载员10人。动力装置为AVDS-1790VAC型柴油机,最大功率551.25千瓦,配用CD850-76A1型液力-机械式变速箱,有2个前进挡和1个倒挡,最大行驶速度仅有40千米/小时。之所以将“纳格马洪”归类为重型步兵战车,是因为其主要使用方式,是步兵龟缩在其中,通过较高的观察位置获得良好视野和射击条件,执行侦察、监视和反暴乱任务。

“纳克帕登”重型步兵战车是“纳格马洪”的防护强化版,战斗全重达到了50吨级。不仅各处的装甲更厚,车底部还加装了防雷装甲。由于战斗全重增加,动力装置也换装为“梅卡瓦”1坦克上的AVDS-1790-6A型柴油机,最大功率661.5千瓦。行动部分也换装了扭杆-液气混合式悬挂装置。

从1988年开始,以色列将缴获的400余辆苏制T-54/55坦克,改装成了“阿奇扎里特”重型步兵战车。具体来说,是拆除了炮塔,加高了车体,在车顶加装了5个舱门和顶置武器平台。发动机舱仍然后置,但动力系统换成了467千瓦底特律8V-71TTA型柴油机和阿里逊XTG-411-4型自动变速箱。在发动机舱右侧和右侧车体装甲之间,开了个非常狭窄的、蚌壳结构的后门,供载员上车之用。

T-54/55坦克在卸去动力传动系统和炮塔后只有27吨重,而经过改装后的“阿奇扎里特”重量竟达44吨。多出来的重量绝大部分用于增强防护:车首增加的复合装甲块,抗击穿甲弹攻击时相当于200毫米均质钢装甲。车体两侧加装的TOGA装甲板与车体主装甲间留有很大间隔。如此改装后,“阿奇扎里特”侧面足以扛住M72、RPG7等中东地区常见火箭筒的攻击。此外,在发动机舱外还加装了格栅装甲。火力方面,“阿奇扎里特”车顶最多可安装4挺7.62毫米MAG通用机枪和1门60毫米迫击炮,必要时还可加装自动榴弹发射器和大口径机枪。其中,安装在顶置武器平台上的机枪,可在车内通过潜望镜遥控射击。武器操作手配有微光夜视仪,因此该车具有夜战能力。

进入新世纪后,以军又把行将退役的“梅卡瓦”1主战坦克改装成重达62吨的“雌虎”重型步兵战车。由于该型坦克的动力-传动装置前置,还开有尾门,因此改装相对简单:拆除炮塔和火炮,车体顶部加装“卡特拉尼特”遥控武器站。可选装大中口径机枪、40毫米榴弹发射器或30毫米机关炮,辅助武器为1门60毫米迫击炮。载员室增加了独立式折叠桌椅,尾门加大了尺寸,更便于载员上下车。在防护方面,车顶、车首和车底部都加装了附加装甲。车顶安装了“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还有未经证实的消息称,车体侧面可能装有电磁装甲套件。此外,“雌虎”车内移植了“梅卡瓦”4坦克的战场管理系统。4台非制冷热像仪中,3台部署在前方,1台布置在车后部,为车载乘员提供了360度昼夜态势感知能力。根据以军在加沙地带作战的经验,步兵战车乘员经常需要在车内持续待上24小时,因此“雌虎”车内还专门配置了一个小卫生间。

紧跟潮流

素来以精明闻名于世的犹太人之所以热衷用坦克底盘改装重型步兵战车,是因为自1982年黎巴嫩战事结束之后,以色列与其阿拉伯宿敌之间爆发大规模地面战争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而“哈马斯”这类抵抗组织的威胁却与日俱增。以色列陆军的主要任务,由正规战变成了治安战。在这样的作战环境下,以军改装的那些“畸形乌龟”正好派上用场。其厚实的装甲,能最大限度减少以军伤亡,这对人口稀少的以色列来说,尤为重要。车载机枪和迫击炮曲直结合,足以对付相距甚近的武装分子。既然在城镇里既无可能,亦无必要“飚车”,因此即便这些名目繁多的步兵战车机动性能差,亦无伤大雅。

不仅仅是以色列,冷战结束后各国发展的步兵战车,也都呈现出明显的重型化趋势。德国用于替代“黄鼠狼”的“美洲狮”步兵战车,根据防护等级的不同,战斗全重在31.5吨至43吨之间。新加坡研发的新一代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英文缩写NGAFV),设计理念与“美洲狮”步兵战车相似,是一种基本防护全重30吨级,披挂最高等级全防护装甲后战斗全重接近40吨的重型步兵战车。KF41“山猫”是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于2018年欧洲“萨托利”防务展览上推出的一款重型步兵战车。在加装全套装甲附件后,其战斗全重达44.5吨。韩国现役K21型步兵战车战斗全重为26吨,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AS21“红背蜘蛛”步兵战车,战斗全重猛增至42吨。就连一向在步兵战车设计方面重机动性、轻防护的俄罗斯,也推出了由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底盘发展而来的T-15重型履带式步兵战车,战斗全重达46吨。

在这种大趋势下,我国研发的新型履带式步兵战车自然也要紧跟国际潮流。根据公开资料,VN11是国产ZBD-04履带式步兵战车的外贸型号,其战斗全重为21~22吨,超过了俄制BMP-3步兵战车的18.7吨。不过,由于VN11采用铝合金装甲,其防护能力在新形势下仍嫌不足。

于是,我国在ZBD-04A基础上发展出的VN11A外贸型履带式步兵战车,取消了位于车尾门下方两侧的两个喷水推进器,战斗全重增至24~25吨。增加的重量几乎全部用于增加防护性。VN11A在基础装甲外披挂了由陶瓷材料与钢板构成的复合装甲。车体前部动力传动舱右侧三个矩形散热窗面积明显缩小,并稍向后移,紧挨着炮塔前缘。炮塔两侧焊接了格栅,除了能储存物品,还充当格栅装甲,起到防护破甲弹的作用。经过这番改进,VN11A车体正面防护能力上升到可抵御1000米外30毫米穿甲弹攻击,车体侧面可抵御300米外14.5毫米穿甲燃烧弹攻击,车体背面和炮塔顶可防7.62毫米穿甲弹及炮弹破片。

VN20重型步兵战车载员舱尾门打开状态,左右两座车尾遥控武器站颇具特色

应该说,VN11A的防护性能较VN11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同时代国外同类装备相比,在防护方面仍有差距。于是,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利用VT-5外贸轻型坦克底盘,研发了VN17外贸型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不过,VT-5轻型坦克战斗全重仅为35吨左右,虽然VN17采用无人炮塔,能将省下来的重量用于加强车体防护,但战斗全重仍不大可能突破40吨大关。

有鉴于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利用VT-4外贸主战坦克底盘,发展出VN20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

性能强悍

VT-4主战坦克集成了中国装甲车辆领域最新的高功率动力包技术、光电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是一型模块化、轻量化、信息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外贸主战坦克,综合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根据公开资料,VT-4主战坦克全重51吨,采用全新设计的复合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的双重防护。复合装甲块采用多层多道焊接方式,大幅提升了针对反坦克导弹、反坦克火箭筒的防护能力。车体首上和炮塔均加装爆炸反应装甲。被来袭弹药引爆后所产生的冲击波、气流可将来袭弹丸和金属射流向外推,使其对主装甲的侵彻力大减。炮塔两侧和后部加装了兼具储物功能的格栅装甲,可提前引爆来袭的破甲弹。栅格状的发动机排气口,使原来薄弱的部位变得非常坚固。车内弹药分布储存在炮塔两侧直到后部,并在弹药架上配备隔离水套,防止炮弹命中后发生殉爆。据设计师透露,VT-4复合装甲的防护水平超过500毫米均质钢装甲,加装反应装甲后超过700毫米。根据客户需要,VT-4还可以选装主动防护系统,包括能进行主动致盲的激光防御系统,以进一步提高坦克的防护能力。

VT-4坦克采用国产横置2V150ZAL水冷柴油发动机,功率被限制在1200马力。和发动机配套的综合液力机械传动变速箱实现了双流传动,并赋予了坦克原地转向功能。由于VT-4战斗全重仅有52吨,因此配备这套动力装置后,公路最大速度高达71千米/小时。新的传动系统实现了自动变速,驾驶员使用方向盘操纵坦克就像开汽车一样容易。行走系统采用新式锻造履带,大大减轻重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履带使用寿命和恶劣工况下的可靠性。

在VT-4主战坦克基础上发展出的VN20重型步兵战车,据称战斗全重超过了50吨。不仅基础装甲足够厚实,而且能加装最新的FY-4出口型重型爆炸反应装甲。FY-4曾随VT-4出口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军方通过对比测试后认为,FY-4的技术水平至少不低于俄罗斯 “化石”重型爆炸反应装甲。

为增强VN20重型步兵战车的全向防护能力,设计师在其车尾两侧分别加装了一座遥控武器站,2挺7.62毫米机枪可为VN20提供后半球180度的无死角防护火力,能有效挫败敌人从后方接近VN20的企图。非但如此,两座车尾遥控武器站下方,还各安装了一组烟幕弹抛射器,在遇到来自后方的威胁时,可选择单发、双发、四发或齐射模式抛射烟幕弹,以迷茫敌方视线,破坏敌反装甲武器瞄准,从而达到保护自身安全的目的。这种设计显然是针对巷战场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算是一种主动防护手段。

此外,坦克装甲车辆的主动防护系统,我国也推出了外销型号。但主动防护系统价格不菲,因此配备与否要取决于客户的选择。

VN20的防护性能,应该至少不弱于国际同类产品,其火力系统则更具特色。虽然在本次航展上,VN20配用了有人炮塔,采用100毫米低压线膛炮、30毫米机关炮与7.62毫米机枪并联安装的火力组合,并在炮塔顶部右侧安装了遥控武器站,但若客户有要求,也可换装与VN17类似的无人炮塔,采用30毫米机关炮、7.62毫米并列机枪与外置反坦克导弹发射筒的火力组合。

VN20履带式重型步兵战车样车发射反坦克导弹

勿庸讳言,前一种火力组合脱胎于BMP-3步兵战车武器站,但实现国产化后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例如,俄制2A70型100毫米火炮除了发射9M117炮射导弹,就只有厚壁杀伤爆破榴弹这一个弹种。我国不仅为仿制的2A70配套研制了装药量更多的薄壁杀伤爆破弹,而且还为其配备了云爆弹。众所周知,云爆弹在对付密闭、半密闭空间目标时,威力数倍、甚至十余倍于同等装药量的常规炮弹。为了容纳这些威力更大的炮弹,VN20配备的自动输弹机由苏俄的卧式储弹改为直立式储弹。在未来战场上,100毫米低压线膛炮主要用于对付敌装甲车辆和各种工事、火力点。30毫米机关炮作为辅助攻击武器,用于弥补100毫米低压线膛炮弹药的不足。7.62毫米机枪则用于对付1000米距离内的各种生动目标。炮塔顶置遥控武器站的设置,令车组成员无需冒险打开炮塔顶舱门,探出半个身子操作顶置机枪,只需坐在车内通过监控屏幕遥控机枪射击即可,降低了伤亡风险。

而可供VN20选装的无人炮塔更倾向于西方设计理念,采用30毫米机关炮、7.62毫米并列机枪与外置反坦克导弹发射筒的组合,强调持续作战能力,不追求攻坚性能。国产30毫米车载机关炮脱胎于俄制2A72。2A72是2A42型30毫米机关炮的轻量化版本。其零件数量从后者的578个减少为349个,重量由后者的115千克减为84千克。由于炮弹规格不变,急剧降低的系统重量对机关炮的连发射击精度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用刚性支架将该炮与100毫米低压线膛炮联结在一起时没啥问题,但作为主炮单独安装则会产生射击震动大、射击精度低等一系列问题。以往,需要为30毫米机关炮安装一个笼形支架才能令其射击精度达到令人满足的程度。但最新生产的该炮身管采用变截面设计,从外观看是在加厚的身管上铣出了数道纵槽,从而大大增强了身管刚度,可以不需要再为其安装笼形支架了。

非但如此,VN20的火控系统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炮塔上安装了配有热像仪的上反稳定式瞄导合一观瞄镜组,配有自动跟踪模块的火控系统具备激光制导、自动跟踪和信息智能化管理等功能,能实现战车全天候、全天时远距离观察与作战,使炮长具备在行进间发射炮弹和炮射导弹的能力,并可实现车、炮长“猎-歼”能力。这套火控系统能大大增加步兵战车的火力反应速度与命中精度。

VT-4主战坦克的信息化程度很高,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VN20重型步兵战车综合电子信息系统,融合了计算机控制、数字传输、数据总线等技术。车长综合显控装置与数据总线和通信设备联接,配上性能先进的数字化电台、车载无线宽带,以及北斗卫星导航与惯性装置组合的导航系统,使车长具有各种战术信息和后勤信息的处理、控制和传输能力,能接受来自上级指挥机关和友邻车辆发送的作战命令、敌我势态以及我方情况等信息,并能及时向上级报告自身的方位,呼叫火力支援和与友邻进行战术协调。驾驶员综合控制显示装置不但能够显示车辆速度、动力系统的工况信息,还能在战术显示屏上的数字地图上显示来自导航/定位系统的车辆方位和行驶路线,并以这些信息为战斗行进提供导航。此外,车上还安装了战场敌我识别系统和故障自动检测/诊断系统,随时能监测各主要部件的状况,并可将出现的故障信息发送给后勤维修部门,以加快战场维修速度。

这套综合电子信息系统令VN20能做到与协同作战的主战坦克和其他战斗车辆、上级指挥机关及其他武器平台之间实现战场信息互联互通,还能建立跨兵种范围的各级指挥控制,从而使步兵战车成为战场网络作战体系中的一个火力输出节点,综合作战效能大增。

结语

综上所述,VN20是一款极度重视防护能力的步兵战车,其与VT-4主战坦克底盘的通用率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简化后勤保障,降低全寿命费用。由于配备了1200马力大功率柴油发动机,VN20的战斗全重哪怕超过50吨,仍拥有令人满意的机动性能。其诸多设计特点不仅令其适用于装甲车辆之间的对抗,执行体系作战环境下协同作战任务及城镇清剿作战任务时也同样能得心应手,因此外销前景看好。

★ 殷杰

0 阅读:0
良陆海

良陆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