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全视角!美国售台M1A2T坦克性能详解

良陆海 2025-04-01 03:51:03

2024年12月16日,首批38辆美制M1A2T“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运抵台湾,让台独势力宛如捞到了救命稻草般兴奋不已,称其为“地表最强战车”。仿佛拥有了这款坦克,就能确保其分裂行为不会被华夏儿女众志成城的铁拳粉碎一般。

台独分裂势力自我安尉的梦呓,自然不值得理会。但从反分裂斗争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我们需要在战术层面重视每个对手,客观评价力量对比。具体到M1A2T,其技术水平究竟如何呢?

动力不适

当初M1在设计时,动力选择上曾有柴油机和燃气轮机之争。参与竞争的AVCR1360-2型柴油机和AGT-1500型燃气轮机最大功率均为1103千瓦,且前者油耗、尤其是低负载情况下的油耗远低于后者,但美国陆军却看中了燃气轮机加速快、响应快、扭矩特性好、排气温度低、噪音低、排气干净、热隐蔽性好、能够使用多种燃料、自身消耗功率低、维护性好、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为M1系列坦克选定了AGT-1500型燃气轮机+阿里逊X-1100自动变速箱的动力组合。

这套动力组合确实让M1系列坦克获得了澎湃的动力,在战场上表现出了卓越的战术机动优势,但是其油耗却也异常惊人。根据相关数据,全负荷时,AGT-1500的油耗较柴油机多30%~60%。部分负荷时,AGT-1500的油耗就大得多了。所以总的来说,燃气轮机驱动的M1坦克的总油耗比柴油机驱动的坦克高一倍,同时AGT-1500的成本也大致是同功率柴油机的两倍。1993年3月,在瑞典中部进行的机动性能对比试验中,“豹”2A4型坦克在行驶3780千米后,耗油26874升。而M1A2坦克在行驶3820千米后,耗油56488升。二者之间的油耗差距甚至还高于理论计算。

美军仗着充沛的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后勤保障能力,可以在战场上遍设加油站,因此不太在乎M1系列坦克高油耗带来的后勤及运用成本压力。但其他军队却不具备如此优异的保障条件。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中,同样使用燃气轮机的T-80U在待机地域就耗尽了所携燃料,结果被车臣叛匪用便携式步兵反坦克武器近距离逐一“点名”,毁了T-80U的“一世英名”。近年来,沙特军队在也门损失的M1A1及M1A2S,大部分是因油料耗尽或者空气滤清器阻塞而遗弃的。

看看历年“汉光操演”中台军装甲部队的运用,无一例外担负的是滩头反冲击任务。这种任务需要长时间保持战斗状态待机而动。因此,2018年台湾编列“锐捷专案”,向美国求购M1A2T时,曾明确要求美国将原装的燃气轮机换成柴油机。但是,AVCR1360-2型柴油机在竞标M1系列坦克动力失败后,便停止了发展,不可能为中国台湾地区108辆的订单重建生产线。

当然,美国也曾有过为M1A2更换“欧洲动力单元”(集成有MT893型12缸1500马力柴油机和伦克HSWL 354系列变速箱)的计划,但因各方利益纠葛,早已无疾而终。而且经历当年中国政府严厉制裁悍然售台武器的荷兰、法国后,欧洲国家为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庞大的中国市场,并蒙受不可预测的政治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售台的M1A2T配备的大概率仍是不适宜长时间待机的AGT-1500型燃气轮机。

火力降级

台湾岛地形复杂,山地和丘陵占全岛面积的三分之一强,面积不大的平原也被大大小小的河流割裂得支离破碎,加之稻田主要集中在平原地区,因此其地形极其不利于坦克机动。战斗全重接近65吨的M1A2T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机动更是困难重重,因此其火力在坦克传统的三大性能中的重要程度更加凸显。

根据公开资料与图片判断,M1A2T配备车长独立热像仪,并配置与热像仪工作波长相近的CO2激光测距仪。驾驶员也拥有热像仪。但炮长主瞄准镜是否实现了双向稳定,以及火控计算机的实际水平,从外观上无法判断。

M1A2成军于上世纪90年代,其火控系统仅配备了4个弹道传感器。其中倾斜、横风、目标角速度传感器(由火炮和炮塔稳定系统的速度陀螺兼任)为自动弹道传感器,所测的数据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而炮口校正传感器是半自动弹道传感器,校正量手动输入弹道计算机。除上述参数之外,其他弹道修正参数如气温、气压、药温、炮膛磨损等数据,必须由炮长手动输入弹道计算机。以现在的眼光看,M1A2火控系统的原始设计已经有些落伍了。虽然美军M1A2坦克进入新世纪后实施过数次升级,但按惯例,美国外销武器的技术水准要低于自用版本。因此M1A2T火控系统很可能只有M1A2早期型的水平。

M1A2T配装M256型120毫米滑膛炮,主弹药为美国专为出口研制的KEW-A系列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该系列穿甲弹从A1到A4共计4种,分别对应M829A1到M829A4。有资料称,两个系列的区别只在于弹芯穿甲体材质不同。鉴于美国通过各种渠道“透露”给外界的消息显示,从M829A1到M829A4,2000米处对垂直均质装甲的穿深分别为550、600、750、800毫米,有人按弹芯穿甲体由贫铀更换为钨合金后性能下降10%计算,得出了从KEW-A1到KEW-A4,2000米垂直穿深分别为500、540、680、720毫米的结论。对此,笔者并不敢苟同。

田间小道演练的“老古董”M41D轻型坦克

因为贫铀合金在穿甲过程中有“自锐”现象,直观地说就是不断被“削铅笔”。这就对贫铀合金弹芯穿甲体的长径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军自用的M829A3弹芯长径比高达30,其底部已经抵到了药筒底部,不仅再无继续提高长径比的可能,还占用了宝贵的药筒容积。长径比越长的弹芯,需要体积更大的弹托来支撑。而体积更大的弹托不仅进一步压缩了药筒内发射药装填空间,而且会浪费更多的能量。当然,美国人通过研发高能量密度的JA-2发射药,尽可能提高装填密度并解决了燃烧均匀性问题后,M829A3实现了用8.15千克JA-2发射药,让重达10千克、弹芯长径比30的弹丸达到了1552米/秒的炮口初速,威力达到了2000米距离上击穿750毫米垂直均质装甲的水平。简单地说,美国在穿甲弹方面走的是“低速重弹”的技术路线。不过,这个技术路线并不适用于钨合金穿甲弹。钨合金在穿甲过程中却有“自钝”现象,直观地说会形成“蘑菇头”。综合影响钨合金弹芯穿甲深度的各项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尽可能提高着靶速度。但美制M256型坦克炮炮管长度只有44倍径,作为M829系列降级版本的KEW-A系列穿甲弹又继承了前者药筒内发射药装填空间小的特点。虽说钨合金密度低于贫铀合金,可以让KEW-A系列穿甲弹的炮口初速略高于M829系列,但钨合金弹芯在弹丸重量构成比重的相对下降,必然会降低发射药能量利用率,加之轻弹在飞行过程中速度衰减率要高于重弹,因此KEW-A系列穿甲弹芯的实际着靶速度大概率会低于M829系列。

M829A3和M829A4为了对付重型爆炸反应装甲,采用了两截弹芯设计。即位于前面的钢芯用于消耗重型爆炸反应装甲,后面的贫铀弹芯负责对付对方的主装甲。理论上,这种分段间断弹芯穿甲效果优于整根弹芯。但是,对于不同的着靶速度,分段间断弹芯却有着不同的最佳分段长度及段间间隙。换句话说,M829A3和M829A4采用分段间断弹芯,只能对特定距离上的穿甲性能有所提升。而在其他距离上,提升效果将不明显,甚至还会起负作用。KEW-A3和KEW-A4如果继承了这种分段间断弹芯结构,问题恐怕更大。因为钨合金各方面性能与贫铀合金存在太大差异。

2024年12月16日,美国向中国台湾地区交付了首批38辆M1A2T坦克

综上所述,KEW-A1、KEW-A2较M829A1、M829A2性能下降20%左右,KEW-A3和KEW-A4分别较M829A3、M829A4下降25%左右,是比较合理。按此推算,从KEW-A1到KEW-A4,2000米外垂直穿甲分别为450、500、560、600毫米。根据最新消息,随首批38辆M1A2T来台的,是KEW-A1钨芯穿甲弹。即便将来中国台湾地区买到了KEW-A4,都不足以令人感到担忧。

除了主炮,M1A2T炮塔顶部还装有CROWS-LP遥控武器站,由车长负责操纵。该武器站虽然是美军最新款,但毕竟只是用于近距离自卫的辅助武器,无助于该型坦克火力的提升。

防护不强

主战坦克装甲的具体结构和实际防护水平,各研发国均视为机密中的机密,真实数据绝不外泄,因此只能靠旁证材料加以推测。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紧急对参战部队装备的M1A1装甲实施升级。具体做法是将M1A1复合装甲中间层抽出来,更换成贫铀材料插板,并将经过如此升级的坦克命名为M1A1 HA。

1993年瑞典主战坦克招标选型试验中,瑞典陆军经过测试后却发现,战斗全重达到68吨的M1A2坦克在安装了贫铀装甲的情况下,其炮塔正面装甲的防御性能仅相当于600毫米均质装甲。而M1系列坦克采用了四人制车组,为改善乘员舒适性,为了有利于布置更多的弹药及油料,该型坦克采用了车内空间利用率高的车首下部迎弹。M1A2的首上装甲倾角为82度,最厚处仅为38毫米。如此薄的厚度,显然无法采用复合装甲,只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敌方射来的炮弹全都跳飞。如果在山地或城市战环境中,敌方射弹有一定俯角的话,这种程度的首上防护与裸奔没太大区别。首上防护薄弱,被寄以厚望的首下防护也好得有限。因为车首空间及装甲结构限制,M1系列的首下装甲无法加装贫铀插板。根据瑞典方面的测试,其等效防护能力仅相当于35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这意味着,M1A2坦克的综合防护性能,仅仅能与苏联80年代早期的T80A型坦克相当,车体防护还略有不如。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进入新世纪后,美国仍然在对M1系列坦克进行翻新改造时,将增强防护力作为第一要务的原因所在。根据公开资料,M1基本型战斗全重54.5吨,M1A1为58.9吨,M1A1 HA为61.3吨,M1A2为62.05吨,M1A2 SEP为63.04吨,M1A2 SEP V2为64.59吨,已改称M1A2C的M1A2 SEP V3重达66.76吨。增加的战斗全重中,防护重量占了大头。M1A2 SEP较M1A2,并未增加多少设备,因此增加的近1吨重量可以认为都用在了增加防护上。M1A2 SEP V2较M1A2 SEP增加了遥控武器站和空调,改进了变速箱和辅助动力单元,因此前者较后者增加1.55吨重量中,估算有1吨用于增强防御力。M1A2C扣除新增的0.5吨“战利品”主动防护系统重量,较M1A2 SEP V2多了1.67吨重量可用于增加防护。综上所述,M1A2C较M1A2增加了约3.67吨装甲重量。考虑到M1系列坦克炮塔正面在扣除了炮盾后,剩下的装甲防护面积约1.34平方米,而其首下装甲防护面积约1.14平方米。二者相加共2.48平方米。如果按均质钢密度计算,M1A2C炮塔正面及首下装甲平均可增加190毫米装甲厚度。但是,美方资料指出,M1A2 SEP系列还增加了炮塔及车体侧面的防御。鉴于M1系列坦克车体侧面装甲厚度仅有75毫米,裙板仅有5毫米厚,因此美军若下决心解决该型坦克侧面防御孱弱的问题,侧面附加装甲覆盖范围不会小。如果保守估计,按2.5平方米算,那么平均下来,炮塔正面及首下装甲新增装甲厚度将下降到60~70毫米左右。纵然考虑到新增的复合装甲乃至贫铀装甲插板防弹性能更好,综合算下来,M1A2C炮塔正面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防护水平也不过等效于700毫米厚的均质装甲。首下装甲对同一弹种防护能力大体在400毫米至450毫米之间。

M1A2C坦克翻新现场,可见其首上装甲厚度相当薄

不过,M1A2C是美军最新的自用型坦克,M1A2T配备的FMS出口装甲套件不可能达到这样的防护水平。即便料敌从宽,在M1A2C和M1A2之间取中间值,M1A2T防御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水平充其量也只是炮塔正面650毫米,首下装甲400毫米而已。

螳臂挡车

综上所述,售台的M1A2T哪怕在M1“艾布拉姆斯”家族里,肯定不是最先进的。哪怕是M1A2 SEP V3和M1A2C,在面对各国新锐主战坦克时,能否“技压一筹”都很难说。但话说回来,哪怕是远远谈不上“地表最强”的M1A2T,对于此前的台军装甲部队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目前,台军账面上的坦克有1831辆,包括450辆C11、100辆C12、376辆M60A3、675辆M41及230辆M24。其中最为先进,曾经被台军引以为傲的C11(原称M48H“勇虎”),其实不过是将M48A3的炮塔嫁接到M60A3的底盘上,再整合M1早期扰动式火控系统而捣鼓出来的拼装货,充其量不过是战后二代半坦克的水准。C12是用C11的火控系统套件对M48A3进行升级改造而来,整体性能还不如C11。M60A3这种二代坦克,海湾战争后即被美军淘汰。上世纪90年代,台湾以每辆30万美元的废铁价格购入一批M60A3。费了不少劲翻修,才让它们达到堪用状态。台军装备的M41D属于战后第一代轻型坦克。其主炮由M32A1型升级为M32K1型,配套M464型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可以击穿2000米处、倾角57度的北约三层标准靶板,相当于垂直穿甲350~400毫米厚的轧制均质钢装甲。至于M24,那属于二战文物,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早就送入了博物馆,但对于台军来说该型坦克仍是现役装备。

历经“精实”、“精进”、“精粹”三案后,台湾陆军仅有4个装甲旅(542旅、564旅、584旅、586旅)、3个机械化步兵旅(234旅、269旅、333旅)、6个预备役机械化步兵旅(104旅、153旅、203旅、206旅、257旅和302旅)。按编制,564旅、584旅和586旅各编2个装甲营,542旅编3个装甲营。其余各机械化步兵旅各编1个装甲营。以上总计18个装甲营。此外,每个联兵营还辖有一个装甲连。第6、第8、第10军团指挥部、4个防卫指挥部(花东、金门、马祖、澎湖)及4个地区指挥部(关渡、兰阳、东引、台东)还直辖的一些装甲单位、再加上陆战66旅、陆战99旅、登陆战车大队中编制的坦克数量,仍与账面上的1831辆相去甚远。

个中缘由,一方面是由于台军坦克本就普遍“高龄”,在台湾这种高温、湿热、盐份重的环境下老化加剧,许多坦克实际上已经报废,只能沦为“器官捐献者”。另一方面,台军积弊严重,保编制就是保饭碗,还可继续堂而皇之地申领经费。因此让不堪用的坦克继续“占坑”、“吃空饷”,维持一支报表上蔚为壮观的“装甲部队”,是台湾陆军将领们心照不宣的共识。

不过,坦克装备数量虽可以造假,但在解放军新锐坦克已跻身世界先进水平的情况下,如何在宣传战中维护台军坦克“技术优势”,继而稳定台独分裂势力“心理防线”这个问题上,台军却是越来越伤脑筋了。早在世纪之交,台军就曾向美求购M1A1主战坦克。但美军却以“运用有难度,战时无需要”为由拒绝了。

其实这个道理,台军何尝不懂?台湾岛内大部分桥梁最大承载重仅为45吨,远小于M1A2T约65吨的战斗全重。在以山地为主,平原极少且无纵深的海岛上,根本就没有重型坦克施展的空间。况且反登陆作战成功关键在保持制空权和制海权。如果对方坦克部队登陆,则意味着制空权及制海权已经易手,战事胜负已分,不是区区百余辆先进坦克能“扭转乾坤”的。

但是,台军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多年来一直对M1坦克“一往情深”,而且求购型号从M1A1到M1A2,再到M1A2C,最后成了M1A2T。而美方的态度,从2016年起便有了180度的转变,声称“台湾现在已经拥有了使用主战坦克的条件”。

在台岛地形未变、基础设施建设裹足不前、战争形态未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情况下,明眼人都看得出美方这是在忽悠台湾“放血”。不过,台湾方面却揣着明白装糊涂,不遗余力地为这项军购案造势。究其缘由,对美军购本质上是“交保护费”,是维系“美台特殊关系”的重要纽带,是为岛内台独撑腰打气的“兴奋剂”、“致幻剂”而已。加之台湾海空军在构建“二代兵力”时,回扣捞得盆满钵满,地位每况愈下的陆军不眼馋才怪。所以,只要以上几个目的达到了,坦克性能究竟如何、战时能发挥多大作用,这些实际上都无关紧要。

据台媒报道,“锐捷专案”总计耗资约20亿美元,共引进108辆M1A2T“艾布拉姆斯”主战坦克、13辆M88A2装甲救援车、16辆M1070A1重型设备运输车、122挺12.7毫米M2重机枪、216挺7.62毫米M240机枪、7862枚KEW-A1钨芯穿甲弹、828枚高爆曳光弹、572枚M1002多用途曳光训练弹、359枚M831A1高爆穿甲弹以及621枚M865多用穿甲训练弹。

台军现役C11“勇虎”坦克即便披挂了自研的附加装甲,防护能力依旧薄弱

2011年,埃及向美求购125套M1A1坦克生产组件,加上可用5年的耗材、相关人员培训及技术支援服务项目,总计费用13.29亿美元。以此观之,中国台湾地区此次向美国采购M1A2T,又“照例”被狠狠宰了一刀,算是交了“保护费”。

售台的M1A2T悉数由美国俄亥俄州利马的联合系统制造中心负责总装。早在2024年9月23日,就有网友在美国密苏里州拉普拉塔拍摄到了装载有12辆M1A2T主战坦克的货运列车,正在向美国西海岸行驶,这是运往中国台湾地区的首批“艾布拉姆斯”。以此观之,美国港口装卸和航运业的效率着实低下。

据台媒报道,台军第一批接收的38辆M1A2T坦克,将有10辆会被分配给驻新竹湖口的装甲兵训练部,另外28辆换装驻新北市林口区的第269机械化步兵旅下属的装甲营。该营下辖2个装甲连,每连连部配备2辆坦克,下属的3个连均为4车制。后续70辆M1A2T坦克抵台后,驻新竹湖口的第584装甲旅将全面换装。该旅下辖3个联兵营,联兵1营和2营各拥有2个装甲连,联兵3营只辖1个装甲连。全旅总计配备70辆坦克。

从台军部署及战术想定看,第584装甲旅全旅负责防卫台北市区。第269机械化步兵旅主要负责防御台北港和桃园机场。根据近期俄乌冲突、巴以冲突和叙利亚冲突的经验,各种无人机的广泛使用,给重装坦克部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面对在各领域,尤其是新兴的无人机领域具有碾压性技术优势和令台独分裂势力绝望的工业产能的人民解放军,台军无论是将这108辆M1A2T开上海滩或淡水河岸边一字排开“抵抗登陆”,还是效仿以色列军队将重型坦克投入城镇街道“打游击”,亦或是将这些坦克隐藏在城市建筑物里充当火力点,均无济于事。即便中国台湾地区听从某些美国智库的建言,不买M1A2T,改买“标枪”反坦克导弹、“毒刺”单兵防空导弹、AT-4火箭筒、狙击步枪及小微无人机,也休想逆历史潮流,阻挡祖国统一的大势。

0 阅读:24
良陆海

良陆海

感谢大家的关注